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江苏栖霞山的导游词范文5篇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区西北郊,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而得名。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苏大明寺的导游词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江苏大明寺的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去参观大明寺。一听到大明寺这个名字,人们一定会认为它是一个单纯的佛教寺庙,其实不然,大明寺是国内罕见的一处集园林风光、文物古迹和宗教建筑于一体的游览胜地。

  大明寺位于扬州城区西北郊蜀冈风景区的中峰,从停车场到寺庙门口有一小段路程,让我们沿着这条平缓的石坡拾级而上,在这段时间里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大明寺的概况: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故称“大明寺”。后来乾隆帝巡游扬州,见“大明”两字,很不高兴,便亲笔将“大明寺”改成“法净寺”。直至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回扬州探亲,又复名“大明寺”。

  各位游客: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庄重典雅的牌楼,正面横匾上篆刻着“栖灵遗址”4个字。再看背面有篆书“丰乐名区”4字,这是因过去这里属大仪乡丰乐区。

  牌楼东侧的墙上,石刻“淮东第一观”,这个“观”可不是道教的观,这是北宋诗人秦少游的诗句,是对这里的赞美。西侧的墙上有“天下第五泉”,全国号称第一的可多了,但像这么说自己是第五的倒不多见。牌楼前两只石狮按皇家御用规格雕刻,说明大明寺的赫赫身份——皇上行宫旧址。

  游客们:同一般寺庙有所不同的是大明寺的山门殿同时也兼作“天王殿”。请大家进殿内参观,进门首先看到正面供奉着弥勒佛坐像,两侧有一副对联:“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此联为明太祖朱元璋所撰。弥勒的后面站像是护法神韦驮。在大殿的东西两侧排列着四大天王。

  在山门殿的后面自然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清代重建的,为重檐歇山顶建筑。

  各位请随我进入殿内,大家看,坐在正中莲花高台上的是释迦牟尼。站在大佛东侧的是迦叶,西侧是阿难,他们都是释迦牟尼的得力弟子。大佛东面是药师佛,主管“东方净琉璃世界”;西面阿弥陀佛,主管“西方极乐世界”。

  各位游客:唐朝著名高僧鉴真是中日交往的友好使者。为了纪念鉴真在中日友好史上的历史功绩,1973年在大明寺内建造了鉴真纪念堂。纪念堂按唐代建筑风格并参照日本招提寺“金堂”的风格设计,由正殿、碑亭和回廊组成。著名建筑学 家梁思成教授主持了设计方案,这是他生前设计的最后作品。

  鉴真生于扬州,14岁出家扬州大云寺,20岁时游历于长安、洛阳等地,26岁返回扬州,55岁当了大明寺住持,成为一位博学多才的佛学大师。唐朝天宝元年在中国留学的日本僧人荣睿、普照从长安专程来到扬州,邀请德高望重的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弘扬佛法。鉴真欣然同意,经过一番准备,他率领弟子和工匠于第二年启程东渡。先后十年,五次失败,双目失明,但是他决心不变,终于在753年东渡成功。这年鉴真已是66岁高龄了。鉴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76岁病逝于日本。日本人民称鉴真为“日本医学之祖”,“日本文化的恩人”。他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和他圆寂前弟子为他塑造的干漆夹纻坐像都已成了日本国宝。纪念堂前碑亭内横卧一方汉白玉巨碑,上镌“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9个大宇,为郭沫若手书。郭沫若题词、赵朴初撰文、梁思成设计,被称为当代三绝碑。庭院里的石灯笼和樱花树都是日本唐招提寺长老赠送,石灯笼里的灯火由森本孝顺长老亲自点燃。温总理在日本国会演讲时,特别提到这盏灯与唐招提寺的另一盏灯是一对,至今仍在燃烧,长明不灭。

  各位游客,刚才我们参观的是大明寺佛教建筑,下面我们将要参观的是文化古迹和园林风光。“文章太守”是欧阳修的名言,这句话是他当扬州市长时说的,古代的市长叫“太守”、知州。清代光绪五年,有一位叫欧阳正墉的人在扬州担任两淮盐运使,深有文章太守的自豪感,就为欧阳修建造了祠堂——欧阳文忠公祠,祠内有欧阳修石刻像,由于反光原理,远看白胡须,近看黑胡须,吸引了许多游人。而更精彩的是无论我们从任何角度去看,欧阳修的两眼都对着我们,神态关切,这是石工点睛技术出色,被称为石刻的神品。堂上悬挂的“六一宗风”横匾,原为欧阳正墉所题,后遭损坏,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补书。“六一”是取自欧阳修的别号“六一居士”,欧阳修对“六一”有自解:吾藏书一万卷,集取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到的地方是西园。我们脚下这段是清代的石铺路面,据说乾隆皇帝曾经走过,所以有个很有趣的名字,叫乾隆漫步小道。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碑刻是乾隆的游平山堂诗;另一碑刻在南边,摹刻的是康熙帝题杭州灵隐寺诗。也许有朋友会问,康熙所题杭州灵隐寺的诗,为什么会立于扬州?这里有一段典故,康熙第二次南巡途经扬州,当时的扬州知府是满洲正白旗人,其兄高承爵与皇帝关系密切。高承爵奉旨先到杭州考察,然后又赶回扬州伴驾前往杭州。后来康熙回京时,高承爵又送皇帝至山东,在御舟中皇帝大悦,赐《灵隐》诗一首,并钦升高承爵为江南江苏按察使。为了显示自己的荣耀,高承爵于这一年的三月十六日将此碑立在大明寺内。

  游客们:这里有两口“第五泉”,一在东岸上,碑石上刻着“第五泉”三个大字;另一个在西侧池中,为雍正年间凿池时发现的,当时的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五泉,所以建亭于其上。大家都知道,在历史上被称作“天下第一泉”的有四个:江苏镇江中冷泉、江西庐山谷帘泉、北京玉泉、济南的趵突泉,而被称作天下第五泉的只有扬州一个。

  在第五泉东面依墙筑着一块石碑,上刻“鹤冢”二字,顾名思义,这就是鹤的坟墓。大家对北宋诗人林和靖的逸事可能略知一二,传说他一生孤高自好,不娶不仕,隐居杭州孤山,喜欢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说。光绪十九年,住持和尚星悟禅师在平山堂也养有两只鹤,极为珍爱,任凭双鹤戏耍自如。后来一只仙鹤患足疾而死,另一鹤悲痛欲绝,最后绝食而亡。星悟禅师深为感动,将双鹤埋葬在此,并立一石碑,上刻“鹤冢”。

  各位游客,平山堂是欧阳修贬谪扬州太守时所建。可敬的是欧公不为世俗所羁,一到扬州,就爱上了蜀岗,于是在此建堂。史载,每到夏天,公务之余,他常带朋友来此饮酒赋诗,他们饮酒方式颇为特别,常叫从人去不远处的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分插百许盆,放在客人之间,然后让歌女取一花传客,依次摘其瓣,谁轮到最后一片则饮酒一杯,赋诗一首,往往到夜,载月而归,这就是当时的击鼓传花。大家注意看“风流宛在”的匾额,“流”字少了一点,“在”字又多了一点,大概是提醒大家做事要少一点风流,多一点实在吧。

  当人们提起欧阳修时,必然会想到他的学生苏轼(苏东坡)。从平山堂往后走数米便是“谷林堂”,这是苏东坡56岁任扬州知府时为纪念欧阳修而建的,堂名取自他自己的诗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以诗的第一、二句的第二个字“谷”、“林”为堂名。

  游客们:现在我们最后再去瞻仰栖灵塔。有寺庙的地方必有塔,人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是印度梵文中塔的别称。栖灵塔初建于隋文帝时,塔高九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曾登塔赋诗赞颂。可惜原塔在唐武宗时化为焦土。1980年鉴真大师塑像回扬州“探亲”,各界人士倡议重建栖灵塔。新建后的栖灵塔气势雄伟,成为大明寺的标志性景观。登上塔顶,扬州景观尽收眼底。

  各位游客:大明寺从初建至今已有1500多年,这段历史饱经忧患,历尽沧桑,多次修葺,才有今日新貌,来之十分不易。大明寺既有美丽的湖光山色,又有古老的宗教寺庙,更有鉴真、欧阳修、苏东坡在此留下的历史印迹,观物赏景,融为一体,令人流连忘返。

  江苏大明寺的导游词(二)

  相传,隋炀帝杨广为纪念其父隋文帝的功业,保佑江山永固、福荫子孙万代,于泰陵旁边创建了此寺。由于福荫寺的创建有皇帝支持,所以当时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安史之乱”后国力逐渐衰弱,福荫寺和其他佛教道场一样,也随之香火日少,武宗灭佛,福荫寺也在劫难逃,殿宇佛像全部被毁。

  明洪武、清乾隆和道光年间,福荫寺曾三次重修和补修,多次兴盛,较以前规模更大,僧人更多,计有土地一百八十余亩,极一时之胜,清末民初,战乱四起,盗匪泛滥,福荫寺多处殿宇被毁,仅存三间大殿、六间厢房和钟鼓二楼,有数僧看门而已。

  1949年后,寺院尚有僧人住持,有土地二十余亩,殿堂、佛像、钟、鼓齐备,但不幸毁于“文ge”。1987年由净天法师倡导,在原福荫寺旧址下恢复重建,l989年7月大雄宝殿落成,改寺名为“大明寺”,取大放光明之意,成为政府批准的合法佛教道场。

  此后,在当地政府、村组干部和四方信众的支持下,特别是香港印行、圣一、悟达等法师在经济上的大力扶持,十多年来修建未辍,发展很快。现已成为有相当规模的佛教庄严圣地。该寺现占地12亩建有大雄宝殿5间、天王殿5间、斋坛两层14间、祖师殿3间、伽蓝殿3间及念佛堂、学戒堂、储经阁、钟鼓楼等,并有电房、浴室、客舍、厢房等配套设施。

  如今的大明寺,已经焕然一新。这里距县城仅10华里,交通便利。寺宇依飞凤山塬而建,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南可观太白积雪,西可见西岐後河,北可瞻法门寺真身宝塔,东有隋文帝泰陵相对。景致幽雅,气候宜人,花木茂盛。

  更奇妙的地方是、寺中央大雄宝殿屋脊中心的铁尖正对东方的隋泰陵墓顶尖,正东正西,即使用经纬仪看,也不偏丝亳。这是古人的刻意杰作,还是天意之合,至今不得而知,但它使人们好奇,更使人们感到神秘。寺中廊坊顶上长有一参天古柏,悬空而生,数百年来,虽经风雨、战火等种.种摧残,但仍旧枝繁叶茂,香客、游人无不叹为奇观。

  江苏大明寺的导游词(三)

  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的蜀冈之上。它既是一座佛叫庙宇,也是一方风景名胜,由大雄宝殿、平远楼、平山堂、御园、鉴真纪念堂、栖灵塔、天下第五泉等组成。

  大明寺殿内迎面坐着释迦牟尼等三尊大佛;背面为海岛,上有观音脚踏鳌头的立像。殿内东西两侧分列着十八罗汉,这里常年香烟缭绕,经声不断,每年元旦前夕,常有日本客人来此撞钟,以求幸福。

  栖灵塔

  西隋朝时,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仁寿元年(601)他过生日,曾下诏在全国建立三十座供养佛舍利的塔,扬州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此塔,赞叹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称赞宝塔气势磅礴。

  白居易、刘禹锡同游该塔,两人同龄,都是55岁的人了,但精神很好,兴致很高,在扬州玩了半个月,登栖灵塔是他们这次游览的高潮,白居易写诗道:“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尤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刘禹锡写诗道:“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

  他们是以登上栖灵塔为自豪的,现在该塔修复,塔身方形,总高度为70米,共9层。塔为仿唐式塔,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出檐深远,屋面平坡,腰鼓形柱,直棂形窗。塔雄踞蜀岗之上,气势雄伟,古朴典雅,远观似孤峰耸秀,矗入云霄;登临则眼界顿开,胸襟旷达。

  鉴真纪念堂

  扬州鉴真纪念堂是为纪念唐朝律学高僧鉴真而建。鉴真是当时淮南地区极有名望的佛教首领,他拜唐代律宗祖师道岸为师,受请东渡日本传法,于奈良东大寺设坛传戒,又创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初祖。鉴真是友好使者,他曾六次东渡,历时十年,虽双目失明而矢志不渝,在日十年不仅辛勤传法,而且把唐代绘画、书法、雕塑、医药、工艺、印刷、建筑等成就的文化带至日本,实际上是一僧团形式的文化代表团。他使魏晋以来中日两国人民互相友好的夙愿和以圆满的实现。1963年鉴真圆寂1200周年,中日双方商定,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我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和日本佛教首领大谷莹润分别代表两国鉴真纪念委员会,商定在此建造纪念堂,1973年动工,1974年竣工。

  纪念堂由我国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设计,他接受任务后专程赴日,参观奈良唐招提寺和日本其他一些古建筑,回国后,又对我唐代庙宇建造风格进行研究,精心设计这座纪念堂,体现了1963年中日两国商定的精神:不仅从意义上,而且建筑物本身也要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纪念堂分为两组,一组为四松堂构成的清式四合院,南为纪念馆,北为门厅,由游廊周接,天井内有四棵古松,廊悬云板、木鱼,精舍巧建,清幽雅洁。另一组为仿唐式四合院,由纪念碑亭、纪念堂,再由超手游廊将两建筑周接,园内植佳兰芳卉,其中樱花为1980年鉴真大师像回故里探亲时,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这两组纪念堂一为清式,一为唐式,分之为二,但同处一条中轴线上,又合之为一。

  纪念碑是梁思成一夜之间设计而成的,他设计成功后,高兴地告诉陈从周教授,说是我国传统的纪念碑以竖碑为多,碑面光滑,天花饰边框,而鉴真纪念碑采用横式,周围边框突出,中间阴文镌字,正面为郭沫若题“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刻赵朴初在纪念堂奠基典礼上写的文章。这就打破传统格局,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有了时代感。底座的花饰采用莲花座作底,莲花座托碑,因莲花独具神圣,“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空外直,不枝不蔓,且莲的丝长(思长),象征佛教思想天下众生,所以莲花一直成为佛教的象征。莲花座之上有卷叶草为主题的纹样花饰,原来梁思成在快设计完毕时感到“唐”这个字不好体现,陈从周立刻提议用该草为纹饰,因其是唐朝特有的草,以象征鉴真生活的年代。正堂完全仿照日本招提寺主体建筑金堂样式,只是型制由七楹变为五楹,金堂是鉴真当年亲自设计,保持了中国盛唐的建筑风格,又揉和了日本当时建筑的特点,现在纪念堂又仿照金堂,其用意当然是体现中日文化互相交融的特点。

  纪念堂座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高大的台基上粗可两人合抱的檐柱,柱为腰鼓状,柱头斗拱三重,线条浑圆飞动,正殿中央坐像为鉴真干漆夹像,是我市雕塑艺术家刘豫按照日本招提寺“模大和尚之影”而造,结跏趺坐,合闭双目,神态安祥。殿前石灯笼是鉴真大师象回故里时,现招提寺住持森木孝顺长老所赠,已经十多年,长明不灭,站在灯前,不由使我们想起郭沫若先生对鉴真的赞誉:“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平山堂

  平山堂是游目骋怀的好地方。堂前古藤错节,芭蕉肥美,通堂式的敞厅之上,“平山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高悬,这是名闻遐迩的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贬谪扬州太守时所建。可敬的是欧公不为世俗所羁,一到扬州,就爱上了蜀岗,于是在此建堂。史载,每到暑天,公余之暇,他常携朋友来此饮酒赋诗,他们饮酒方式颇为特别,常叫从人去不远处的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分插百许盆,放在客人之间,然后让歌_一花传客,依次摘其瓣,谁轮到最后一片则饮酒一杯,赋诗一首,往往到夜,载月而归,这就是当时的击鼓传花。如今悬在堂上的“坐花载月”、“风流宛在”的匾额正是追怀欧公的轶事。

  欧阳修最爱莲花,其后调任安徽阜阳,到任第二天,他就来到该城的西湖之滨,见湖面开阔,但杂草丛生,于是遍植瑞莲和黄杨,使西湖顿改旧观,夏日时接天莲叶,映日荷花,于是他写诗道:“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可见他是按照扬州瘦西湖的景致安排阜阳的山水。堂前朱漆红柱上的楹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是清太守伊秉绶所作,上联以山喻人,显现当年高朋慕名而至,谈古论今的盛景;下联借欧公《醉翁亭记》中句,表现欧公无法施展抱负的郁闷和乐观自适的落宕情怀。造句既佳,书法古朴,为平山堂楹联之冠。

  天下第五泉

  扬州人爱喝茶。喝茶先得种茶。扬州种茶历史悠久。

  五代毛文锡《茶谱》中称“扬州禅智寺,隋之故宫,寺旁蜀岗有茶园,其茶甘香,味如蒙顶。”(蒙顶,是四川峨嵋蒙山之顶,山顶之茶是唐珍品,白居易曾作诗云“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当时蜀岗茶还作为贡品进贡,至今蜀岗有茶树五百亩,其茶以芽尖鲜嫩,条索紧密,汤色明亮,清香浓重为宇内称道。扬州不仅茶叶好,而且讲究泡制,首先是水,最好的冲茶水当为五泉水。唐代状元张又新写《煎茶水记》,说唐代宗时李秀卿出任湖州刺史路经维扬,逢陆羽,李早闻陆之大名,十分倾慕,相聚甚欢。当他们的船泊于扬子江边准备吃饭时,李秀卿说,“陆君善于别茶天下闻名,而扬子江南零水又殊绝,难得今日二妙千载一遇,岂能错过?”陆羽欣然应允,于是李秀卿令谨慎可靠的军士携瓶操舟,深入扬子江南零取水,陆羽准备好茶具相候。不一会,水取来了,陆羽以杓扬其水,说:“这是扬子江中水不假,但不是南零水,而是近岸之水。”军士说“我划船深入,而且有百人做证”。陆羽不言语,让他端起盆,把水倒入另一盆中,倒及一半时,又以杓扬之,说“以下都是南零水了”。兵士惊吓不已,跪地请罪。原来他最初确实是在南零取的水,可惜近岸时,舟荡水泼了一半,于是就近以江水加满。李秀卿和宾客都大为惊叹,恳请陆羽口授天下之水的优劣,陆羽说:扬子江江南零水第七,惠山水第二,虎丘水第五,丹阳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陆羽之后的刘伯刍也是位学识渊博者,把江淮最宜于烹茶的水分为七等,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吴淞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扬州蜀岗中峰大明寺水名列第五。北宋欧阳修守扬州时,曾品尝该泉水,并在井上建“美泉亭”,还撰《大明寺泉水记》,称赞泉水之美。苏东坡守扬州时曾记道:“大明寺塔院西廊井与下院蜀井的水,以塔院为胜。”真是: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过去此处一直有塔井和下院井之说,明代大明寺僧沧溟曾掘地得井,嘉靖中叶,巡盐御史徐九皋书“第五泉”三字,青石红字,字形丰腴壮丽,人称此为下院井。水岛上一井,是乾隆二年汪应庚开凿山池种莲花而得,并于井上建环亭,著名书法家,吏部王澍书“天下第五泉”。

  江苏大明寺的导游词(四)

  扬州市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西北的蜀岗中峰上,唐开元年间律宗著名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住持此寺。为中日佛教文化关系史上著名古刹,在国内外具有深广影响。是国家首批确定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扬州大明寺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故称大明寺。隋仁寿元年(601),文帝杨坚六十寿辰,诏令在全国三十个州内立三十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建立在大明寺内,称“栖灵塔”,寺从塔名,故“大明寺”又称“栖灵寺”,又因大明寺在隋宫、唐城之西,亦称“西寺”。唐天宝二载(743),大明寺律学高僧鉴真大师应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的邀请,为弘扬佛法,首次筹划东渡日本。其后历经十年艰险,先后五次失败,终在唐天宝十二载——日本天平胜宝五年(753),东渡成功。 唐会昌三年(843),栖灵塔遭大火焚毁。会昌五年,武宗诏令毁全国大寺四千余所、中小寺院四万余所,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大明寺未能免于此难而遭毁坏。唐末吴王杨行密兴修殿宇,并更名为“秤平”。宋景德年间,僧人可政化缘募捐。集资建塔七级,名“多宝”,真宗赐名“普惠”。但寺庙直至至明初仍沿称”大明寺”。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僧人智沧溟决心重建庙宇,经师徒三代经营,规模渐复;后经变乱,塔寺又再度变为荒丘。万历年间郡守吴秀建寺复垲。崇祯年间巡漕御史杨仁愿又重建寺庙。清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南巡维扬,寺庙不断增建,规模逐步宏大,光禄寺少卿汪应庚费力颇多,大明寺遂成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雍正帝曾题联“万松月共衣珠朗,五夜风随禅锡鸣。”乾隆帝曾题额“蜀冈慧照”,题联:“淮海奇观别开清净地,江山静对远契妙明心。”清廷因讳“大明”二字,曾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1765),当高宗第四次巡游扬州时,御笔题书“敕题法净寺”。咸丰三年(1853),法净寺毁于太平军与清军之兵燹。同治九年(1870),盐运使方浚颐重建。民国二十三年(1934),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邑人王柏龄(字茂如)一度重修寺庙。民国三十三年,大明寺住持昌泉禅师与程帧祥募集资金,由王靖和董理工程,重修庙宇佛像。1951年修建寺庙。1957年8月,法净寺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又重修寺庙。1966年,文ge浩劫时期,“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要砸烂寺庙佛像。出于周恩来总理的电谕,要坚决保护大明寺文物古迹。地方政府采取封闭庙宇的措施,因此寺庙才幸免于难。1973年,鉴真纪念堂建成。1979年3月,寺庙全面维修,所有佛像贴金箔,此后至今寺内香火不断,中外宾客云集于此以祈求吉祥。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回扬州“探亲”又将“法净寺”复名为“大明寺”。1995年恢复建设了气势雄伟的栖灵塔,还建成了藏经楼、卧佛殿、钟鼓楼、僧寮等一批建筑,使寺院规模和形制得到扩大与完备,伽蓝风貌焕然一新。

  而今的扬州大明寺建筑,主体建筑多为晚清风格,从牌楼、山门殿兼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布置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并依山势由低向高逐渐登升的布局看,它与中国寺院建筑的传统程式是一致。近30年来,又陆续增建鉴真纪念堂、藏经楼、卧佛殿等建筑,错落于大明寺东园中,则又是另一种风光,尤其是重建的栖灵塔,在东园的偏南处突兀而起,高耸云霄,塔前有钟楼、鼓楼互为犄角,与居北处的一组建筑群相呼应,匍匐于栖灵塔四周,若众星拱月,辉映成趣。踏上苍松翠柏掩映的百级石阶,可直达大明寺。

  扬州大明寺门向南,门前建有一座古朴的牌楼,四柱三檐,斗拱托顶,仰如华盖。青瓦朱柱,翘角飞檐。上方正中篆书“栖灵遗址”四字额,为民国初年盐运使姚煜手书。寺门两序墙八字向,左序东折墙壁上嵌雍正年间石刻“淮东第一观”五大字,书法由金坛蒋衡(湘帆)书写。右序西折墙壁上嵌石刻“天下第五泉”五大字,据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中引用刘伯刍的话,将国内最宜煎茶的七处著名水源评定等次,列大明寺泉为第五,故有此刻。书法由金坛王澍(虚舟)书写。过牌楼,穿广场,拾级而上,即步入大明寺的山门殿兼天王殿。此殿开大门三洞,正门上端嵌集《隋龙藏寺碑》“大明寺”三字石额。出得门来,便是一个深1米、宽5米的扁形空间,空间北端有一道高约2米余的坡势,沿坡有15级石台阶。足踏阶石,攀登而上,阶尽头即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坐北朝南,大三开间,总面阔19米,其中明间6.1米,次间各4.45米,边间各2米。总进深16米,廊檐宽3米。屋顶为三重檐歇山顶,灰瓦屋面,镂空花脊。迎面嵌砖刻“风调雨顺”四字,背面嵌砖刻“国泰民安”四字。

  在以扬州大明寺大雄宝殿为主体的南北中轴线的偏东位置上,也形成了一个南北中轴线的建筑群体,它就是以鉴真纪念堂正殿作为主体建筑的一个群体,设计精妙,构制完美,堪称近今建筑的精品。

  扬州大明寺藏经楼面南,二层五楹,九架梁,单檐硬山,前有卷棚廊,大厅内顶棚作藻井状,每一方格中彩绘盘龙图案,显得威严隶穆。镂空花脊,屋脊之上,阳嵌“法轮常转”四字,阴刻“国泰民安”四字。藏经楼正厅玻璃龛内供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白玉坐像,佛龛前方下设宝座,宝座前置香案一张,上置佛像、香花灯烛等。此处为方丈或法师弘扬佛法、宣讲佛经之所。藏经楼二楼为藏经处,置高3.5米、宽1.8米的大型书橱10张。内藏乾隆《大藏经》、《佛光大藏经》、敦煌《经卷》等诸多佛教典籍。

  扬州大明寺其中鉴真佛教学院经国家宗教局批准设立,由江苏省佛教协会主办,是全国性宗教本科院校。

  扬州大明寺的名胜古迹,多错落于西园中。西园亦称御苑、芳圃,位于平堂西侧,故名。清乾隆元年(1736)汪应庚筑,此后历有修缮,至1999年,日臻完善。西园占地数十亩,中部一泓池水,碧波涟漪。四周内阜起伏,层峦叠翠,植物品种丰富。建筑依山傍水,有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第五泉、待月亭、芳圃假山、鹤冢、听石山房、船厅、天下第五泉、美泉亭、平山堂、谷林堂、欧阳祠、平远楼、印心石屋、佛光宝殿等名胜古迹。亦有汪懋麟、石涛、李炳、诗僧行吉、慧琳、熊成基、能勤、瑞祥等历代名人墓葬于此。诸多古树名木的长期精心保护,也是大明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重要见证,是其山水清秀、风光雅丽的有机构成。

  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和尚坐像从日本回国巡展所建。

  鉴真,俗姓淳于,江阳(今江苏扬州)人,生于唐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圆寂于代宗广德元年(日天平宝字七年)(763),享年75岁。鉴真14岁出家,从大云寺智满禅师为沙弥。18岁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立志舍身,弘扬佛法。20岁随道岸西游二京,究学三藏。21岁在长安实际寺随弘景律师登坛受具足戒。道岸、弘景皆律宗巨匠,精通“五明”,鉴真遂能在佛经义理、戒坛讲律、焚声音乐、庙堂建筑、雕塑绘画、行医采药、书法镂刻等方面多所领悟,时有进益。此后,更从高僧融济、义威、远智、大亮、全修、慧策等请教,不囿于宗派门户,遂能博学益智,境界高远。27岁回扬州大明寺,兴戒坛、缮道场、建寺舍、造佛像、修塔宇、讲法诵经、写经刻石、广施医药、普济众生,不遗余力。46岁继道岸、义威之后,为一方宗首、持律授戒,独秀无伦,前后授戒度人略计四万有余、泽及遐迩,道俗归心,仰为“江淮化主”。

  天宝元年(742),鉴真55岁时,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来扬州大明寺祈请僧人“东游兴化”,众僧以路遥涉险而默然无应。鉴真曰:“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概然应允。自天宝二载起前后五次“东渡”,或由于官府阻挠,或由于浪击船沉,或由于僧众护田,均未获成功。并于第五次东渡时双目已染疾失明,虽屡遭失败但东渡意志弥坚,誓曰:“为传戒律,发愿过海,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天宝十二载,时鉴真66岁,日本国“遣唐使团”再次来扬州延其东渡传律,是年十月十九日夜,鉴真一行24人从龙兴寺出发,乘舟沿长江至苏州黄泗浦转登日本使船,于十一月十六日出江入海,扬帆东去。历时月余,于十二月二十日抵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次年二月进京(奈良),入东大寺安置。孝谦天皇下诏“大德和尚远涉沧波,来投此国,诚副朕意。自今以后,传授戒律,一任和尚。”并敕授“传灯大法师”位。四月,于卢舍那殿前立戒坛,圣武上皇、孝谦天皇等俱登坛受菩萨戒。寻为沙弥澄修等440余人授戒,又为旧大僧灵福、道缘、忍基等80余人舍旧戒,由鉴真重授具足戒。“从此以后,日本律仪,渐渐严整,师师相传,遍于寰宇。”乾元二年?日天平宝字三年(759),鉴真率弟子普照、思托等在奈良建成唐招提寺,并由东大寺移居于此。经营既久,佛光普照,遂成日本律宗之祖庭,而鉴真亦有扶桑律宗太祖之称。

  鉴真精“医方明”,学养素深,济人无数。淳仁天皇使其辨药之真伪,他一一以鼻辨之,一无错失。及光明皇太后不豫,唯鉴真所进医药有效。鉴真还著有《鉴上人秘方》。惜书已失传,但尚有少数药方,传授于世。除此,鉴真还将脑中所学,一一传授门徒。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而深远,日本人民称鉴真为“盲圣”、“日本律宗太祖”、“日本医学之祖”、“日本文化的恩人”等,充分地表达了日本人民对鉴真崇敬、膜拜的感情。唐代宗广德元年(日天平宝字七年)(763),弟子思托、忍基等为鉴真膜影立像,豫高二尺六寸五分,“顶骨秀、颧骨张、鼻梁高、唇紧闭、静含睑、浮微笑”,形仪端穆,栩栩如生。同年五月六日,结跏趺坐,面西而化。

  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堂由陈列室、门厅、碑亭、正殿四部分组成。其中以正殿为鉴真纪念堂的主体建筑。正殿内藻井彩绘莲花图案。正中须弥座上供奉鉴真坐像。鉴真坐像前供案上置有日本裕仁天皇所赠铜制香炉。正殿两壁悬挂四幅大型绢本画,绘有鉴真生前主要活动地:陕西西安大雁塔、广东肇庆七星岩、日本秋妻屋浦和奈良唐招提寺金堂。1980年,赵朴初会长为迎接鉴真大和尚坐像回国巡展,题“风月同天”石额,置于鉴真纪念堂正殿东侧面西牖门之上。此牖门乃日本国宝鉴真坐像回扬“探亲”时,通往鉴真纪念堂正殿必经之处。

  扬州大明寺栖灵塔,该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仁寿元年文帝杨坚六十寿辰,诏令在全国三十个州内立三十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建立在大明寺内,称“栖灵塔”。唐代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蒋涣、陈润、刘禹锡、白居易均曾登临,并留下千古绝唱。唐唐武宗会昌三年(843)“灭佛”,栖灵塔亦被拆除,大明寺只剩“栖灵遗址”。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僧人可政募集资金建造了一座七级多宝塔。这座塔又于南宋时毁圮。直到1980年,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回扬州“探亲”,各界人士倡议重建栖灵塔,励图宏业。大明寺僧众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几代住持虔心操作,多方募化资金,并经多方人员研究设计,终使宝塔于1995年岁末落成。塔为方形,九层,为仿木构楼阁式,凸显唐代建筑风格。新建成的栖灵塔气势雄伟,在绿杨城郭的许多地方远远地就能目睹这九级浮屠的风姿。

  扬州大明寺仙人旧馆,位于大明寺西侧,是大明寺内著名文物区和风景区,由平山堂、谷林堂、欧阳文忠公祠三部分组成。其院墙上有一八角形门洞,上嵌:“仙人旧馆”砖额,此额乃星悟禅师所题。星悟系宋代文豪欧阳修裔孙,其拓本中有“欧阳子之家”之印章。

  扬州大明寺“平山堂”初建于宋庆历八年欧阳修知扬州时,年42岁。公务之余,寄情于山水诗酒,游目骋怀,筑平山堂作讲学、游宴之所,数月而成。因望江南诸山,含青吐翠,飞扑于眉睫而恰与堂平,故定堂名为“平山堂”。北檐下有清光绪二年(1876)林肇元所题匾额:“远山来与此堂平”亦点明含义。山堂建成后,欧公寄书前任太守韩琦曰:“独平山堂占胜蜀冈,江南诸山一目千里”。可见欧公于平山堂前眼界宽广而心旷神怡,欧阳修有《朝中措·平山堂》词,抒发其堂前感受:“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盅。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这首词后来被人刻石嵌人廊壁。平山堂前筑石台,围以栏槛,欧公亲植柳树,时称“欧公柳”。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山堂朽,工部郎中刁约领扬州事时重修山堂。封闭前庭,改制为行春台。南宋高宗绍兴末年台圮,孝宗隆兴元年(1163)至宁宗嘉定三年(1210)多次兴毁。元代一度荒废。明万历年间,知府吴秀重建山堂。清康熙十二年(1673),刑部主事江都汪懋麟与太守金长真又扩建山堂,并建行春台。康熙帝南巡维扬时,至平山堂题“平山堂”、“贤守清风”、“怡情”、“澄旷”四额,并制《平山堂》诗一首。乾隆元年(1736)又整修山堂,规模益大。为记此事,在平山堂南,东壁面西处有乾隆元年七月两淮都转运盐使尹会一撰并书《重修平山堂》碑石一方。咸丰年间,平山堂毁于太平天国兵燹。

  今日之扬州大明寺平山堂是同治九年(1870)盐运使方浚颐重建。其建筑为宏宇敞口,面南五楹,七架粱,前有卷栅廊。在明间北廊柱轴线上设落地罩,从罩到檐柱以北设走廊与“谷林堂”相连。其“平山堂”匾额亦为方浚颐所题。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题“风流宛在”,乃追怀欧公韵事而书,书法流畅。其“流”少一点而“在”多一点,以此强调欧公风流仍在。清代彭玉麟有“放开眼界”之匾。1979年又事大修,山堂面目一新。

  扬州大明寺欧阳文忠公祠,欧阳修在杨州关心民瘼,秤击暴敛,深受百姓爱戴。民感其德,曾建生祠于“旧城”,岁久祠废,后移于平山堂后。乾隆五十八年(1793),盐运使曾按宫廷藏本临摹欧阳修图像悬于壁间,咸丰年间,祠毁于太平天国兵燹。光绪五年(1879),两淮盐运使欧阳正墉集族人白金五千余,以楠木重建今日之欧阳文忠公祠。

  扬州大明寺欧阳文忠公祠堂面南五楹,九架梁,单檐歇山。四周皆卷棚廊,挑角正檐,梁柱皆方,迎面装雕花隔门,次间后壁置落地雕花罩格。明间设神龛,龛壁供欧阳修石刻像,此像于光绪五年九月,由欧阳修裔孙江苏侯补道欧阳炳按清宫内府藏本临摹滁州醉翁亭欧公画像;石刻像上方由欧阳正墉临摹乾隆壬申年(1752)为欧阳修画像题之御书。欧阳修石刻像与题书由邗江著名石工朱静斋勒石,刀工精微,欧公容颜微笑,胡须纤细有波,加之石面稍凹,刻纹有反光作用,造成远看白胡须,近看黑胡须,此像不仅黑白有变,而且从任何角度看,欧公双目均与观者对视可亲,欧公双足均向观者,栩栩如生世称神品。

  扬州大明寺谷林堂,位于平山堂北处。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二月,苏轼至扬州,时年56岁。八月离任,历时半年。苏轼在任上为纪念前任也是恩师欧阳修在扬德政而建“谷林堂”,堂成后作五言诗曰:“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美哉新堂成,及地秋风初。我来适雨过,物至如娱予。稚竹真可人,霜节已专车。老槐苦无赖,风花欲填渠。山鸦争呼号,溪蝉独清虚。寄怀劳生外,得句幽梦余。古今正自同,岁月何必书。”并以诗的第一、二句的第二个字“谷”“林”作为堂名,宋以后堂毁久不存。清同治九年(1870)盐运使方浚颐在重建平山堂时,在真赏楼旧址处建今之“谷林堂”并题额、题联。其联曰:“遗志在栖灵,稚竹老槐,风景模糊今异昔;开轩偕真赏,焚香酹酒,仙踪戾止弟从师。”额与联今均无存。

  大明寺谷林堂该堂坐北朝南,面阔五楹,七架梁,前后单步梁木构架,前廊置木栏,后为白粉墙,封檐封山。东山墙与大明寺大雄宝殿相连,堂上悬“谷林堂”额,三字系扬州浅刻家黄汉候集东坡法帖。东壁悬扬州书画家李亚如草书“谷林堂”诗,西壁悬《赤壁夜游图》,堂内陈设古朴典雅。

  江苏大明寺的导游词(五)

  隋朝仁寿元年(601年),皇帝杨坚为庆贺其生日,下诏于全国建塔30座,以供养佛骨,该寺建“栖灵塔”,塔高九层,宏伟壮观,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故寺又称“栖灵寺”。唐朝鉴真法师任大明寺住持,使大明寺成为中日佛教文物关系史上的重要古刹。唐会昌三年(843年),九层栖灵塔遭大火焚毁。后经僧人募化重建,但屡有圮废。

  北宋庆历年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平山堂。明万历年间,扬州知府吴秀重建大明寺,崇祯十二年漕御史杨仁愿再次重修。清康乾盛世,大明寺扩建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巡游扬州,改题“法净寺”。然而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扬州,法净寺毁于战火之中。同治九年(1870),重建法净寺。民国四年(1915),主持昌泉和程祯祥募资资金,召集工匠,全面修葺法净寺,36年(1947)告竣。1949年后以后,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多次整修扩建这一南朝古刹。1957年8月,法净寺列为江苏省文物单位。1958年,大明寺被列为江苏省保护单位。“文化大ge命”时期,“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要砸烂寺庙内佛像。周恩来总理紧急电谕,命令坚决保护大明寺古迹。地方政府及时封闭了寺庙 ,使古刹幸免于难。1963年,为唐代大鉴真圆寂1200周年,为迎接纪念盛会的召开,重整,修葺一新。1979年,寺庙全面维修,佛像贴金,大明寺焕然一新。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回国巡展,复名“大明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