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景点怎么介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青海景点导游词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青海导游词开场白【篇一】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中国最美的湖——青海湖。如果您来到青海,却不来青海湖走一趟,那可谓是人生之一大遗憾。
我们从西宁出发,一路西行,经过近150公里的路程,我们就会到达美丽的青海湖。这一路景点众多,依次有湟源峡、“茶马互市”故地丹噶尔古城、著名的日月山以及神奇的倒淌河等。
青海湖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湖泊。或许您不禁要问,中国湖泊成千上万,星罗棋布,气象万千,这座大西北的内陆湖,又何以称为中国最美呢?在大家亲自去探究原因之前,先让我来为大家做个铺垫吧。 话说2005年10月,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起并主办了评选“中国最美丽的地方”的活动,在此次由大众参与的评选活动中,青海湖在湖泊类中被评为中国最美丽五大湖之首。参加此次评选活动的专家说:“青海湖有一种东方的气质,看似简单,但简单中蕴含的东西却很深广。”
青海湖的美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其一、青海湖的美首先在于她至高的地理位置、辽阔的湖面和那湛蓝美丽的湖水。
高是青海湖的一大特点,湖面海拔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1545m)还高,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湖泊。由于这里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是在盛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消夏胜地。
青海湖的另一特点是大,它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据测算,青海湖东西长106公里,南北宽65公里,环湖一周长360多公里,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是著名的太湖(2425km2)的近两倍大,或者可以形象的说,她可以装得下4个香港。
考证青海湖的名字,我们就不得不说起她的主色调——蓝色。青海湖古时候叫“西海”;藏语叫她“措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叫“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是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叫他“仙海”,从北魏时期才开始更名为青海。青海省也是因此而得名。
其二,青海湖的美在于她有多处迷人的景观
因为青海湖的大,所以可游览的景点众多,由此也形成了青海省的一大旅游区——环青海湖旅游区。这其中包括有青海湖的门户日月山、倒淌河、青海湖151景区、二郎剑、三块石、海心山、吐谷浑都城、布哈河、鸟岛、沙岛、沙陀斯、金银滩草原、原子城等。
其三,青海湖的美在于她奇特的成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传奇神话 青海湖是构造断陷湖。是距今4千万前,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经过长期碰撞和挤压,青藏高原隆起的结果。研究表明,青海湖原来是外泻湖,周围百川之水尽汇湖中,湖水又从现在倒淌河等处向东流入古黄河,后来由于地壳断裂形成的造山运动,致使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渐渐隆起,使湖水的出口被山脉所阻隔,青海湖便成为只进不出的高原大湖。
其四,青海湖的美在于它所拥有的生物多样性
参加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起并主办的评选“中国最美丽的地方”活动的专家吕斌对青海湖点评道:“作为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与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青海湖是鱼的乐园,多种候鸟的天堂,世界级濒危动物中华对角羚的家园,它们与青海湖共存,是青海湖真正的主人。
这里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青海湖特有鱼种湟鱼,湟鱼学名叫青海湖裸鲤,没有鳞片,鱼身泛黄,因生活在咸水湖,可以食用的食物较少,生长特别缓慢,据说是每十年长一斤,加上之前人们的大量捕捞,所以湟鱼的数量特别少。但由于青海省政府下令实施了多年的封湖育鱼,目前鱼类资源较为丰富。
青海导游词开场白【篇二】
我的自我介绍开始,我是来自春天旅行社的导游,我姓王,大家可以习惯的叫我王导或者是小王,小王我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具有东北人的主要性格就是热情、豪爽,所以说在这三天的行程中如果您有什么问题和要求的话就尽管的提出来不要客气,只要你的要求是在合理而可能的情况下,我一定会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你解决,导游词开场白。那同我一起为大家服务的还有司机张司付,那我与张司付可以说是旅游界中的最佳组合,也可以说是黄金榙档,不客气的说我们是强强联手,所以说在座的各位你这次旅行交给我们,不仅可以放心,还有舒心、开心。
也许在座的各位朋友对您参团的旅行社并不是很熟悉,虽然说我们是今年新加盟旅游界的晚辈,但是从老总到经理到计调到导游,可以说我们的组团经验、操作能力能让你在这座城市能对旅游有一个新的认识、希望我们的加入能够带来__市旅游界的春天,同时有了在座各位朋友的支持我们依然相信春天的花一定会开,而且会永远绽放。
那么现在大家选择出游,不单单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多的是寻找一份快乐,所以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在这次旅行中你不仅仅是微微一笑,更希望您是开怀大笑,更希望你不再只有一份开心,而是能够找到一百个开心的理由,让我们采拾一路的精彩,留下难忘的美好回忆。所以说一座美丽的城市,一处漂亮的风景,都要有好的心情去体会,有一句广告词说的非常好: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让心灵去旅行,如果你经常看广告的话,你就会知道这是一则香烟的广告,虽然说旅游与香烟扯不上任何关系,但是最后一句话说的非常好:让心灵去旅行!
青海湖导游词范文3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浩瀚缥缈,波澜壮阔,是大自然赐与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宝镜。
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
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白杨树叶。青海湖水平均深约19米多,最大水深为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还要高。由于这里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中,是理想的避暑消夏的胜地。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间。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
青海湖的不同的季节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节,当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辽阔的草原披上绿装的时候,青海湖畔山青水秀,天高气爽,景色十分绮丽。辽阔起伏的千里草原就象是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的绒毯,那五彩缤纷的野花,把绿色的绒毯点缀的如锦似缎,数不尽的牛羊和膘肥体壮的骢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洒满草原;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农田麦浪翻滚,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琼浆在轻轻荡漾。而寒冷的冬季,当寒流到来的时候,四周群山和草原变得一片枯黄,有时还要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开始结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就象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终日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青海湖以盛产湟鱼而闻名,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很值得提及的是,这里产的冰鱼较为著名。每到冰季,青海湖冰封后,人们在冰面钻孔捕鱼,水下的鱼儿,在阳光或灯光的诱惑下便自动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鲜美。
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鸟岛都是游览胜地。海心山又称龙驹岛,面积约1平方公里。岛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自古以产龙驹而闻名。著名的鸟岛位于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内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它的面积只有0.5平方公里,春夏季节却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为了保护岛上的鸟类资源,这里还设有专门机构,负责鸟类研究和保护工作。
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对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有着良好的条件。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当时被称为“秦马”。古代名著《诗经》曾描写过“秦马”的雄壮和善驰。以后,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经过与“乌孙马”、“血汗马”交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它不仅以神骏善驰而驰名,而且以能征惯战而著称。
青海湖周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生产也有着广阔的前景。当地人民在优先发展牧业的同时,还有计划地开垦饲草饲料基地,办起了国营农场,发展以油料、饲料为主的农作物生产,并且在昔日荒凉的寂寞的草原,相继建起了倒淌河等一批新兴城镇,接着还办起了一批工厂、矿山,其中有煤、建材、机械修理、皮毛加工、民族用品等。
青海湟中塔尔寺导游词4: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塔尔寺,所在的这个镇在藏语里称为“鲁沙尔”,汉语地名是“湟中”,意思是地处湟水的中游。而塔尔寺在藏语中被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佛像弥勒洲”,这是什么意思呢,请听下文分解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发源于古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地区之后形成的一个佛教支派,由于藏传佛教寺庙中取得佛学学位的僧人在藏语中称为“喇嘛”,所以喇嘛教这个称呼就传开了。 ”格鲁”是藏语译音,意思是“善规”。佛教自7世纪传入西藏到最后形成藏传佛教,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变迁和改革。
格鲁派是15世纪才出现的藏传佛教的一支派别,因它的教规对僧人要求十分严格,故得名“善规”,又因该派僧人在做法事时戴黄色的帽子,所以更多的人称它为黄教。虽然黄教在藏传佛教中出现最晚,但是由于管理最严,深得信徒崇敬,因此规模越来越大,在藏族地区信徒居其他教派之首。黄教寺庙更是随处可见,其中最著名的6座是西藏的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甘肃的拉卜楞寺以及我们现在参观的塔尔寺。塔尔寺的著名完全在于它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宗喀巴的故事我们随后再讲。 塔尔寺现有各类建筑9300余间,殿堂25座,占地约600余亩,成为一座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他是青海最大的寺院,全国解放后,塔尔寺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于1961年3月4日,被我国评为第一批4A级旅游景区,人民政府一直重视塔尔寺建设,多次拨款修葺,使之具有了今天的壮观恢宏的气势。
游览塔尔寺主要有以下一些主要的看点。 第一;塔尔寺主要建筑及参观游览的景点众多,进入塔尔寺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如来八塔,依次向东是:莲聚塔、菩提塔、降魔塔、降凡塔、息诤塔、祈寿塔、涅盘塔、之后参观的是小金瓦寺、也叫护法神殿,然后依次是时轮大塔,祈寿殿、印经院、时轮坛城等,接着主要参观大经堂,他是整个寺院最大的殿宇,紧接着是参观寺院的厨房,依怙殿、医明学院、释迦佛殿、塔尔的主殿大金瓦寺,塔尔寺最早的建筑弥勒殿,九间殿,遍知殿、时轮学院、密宗学院、大拉让以及神秘的酥油花馆等。 第二;我们可以欣赏到塔尔寺鲜明的建筑风格。他主要以藏式建筑为主,又兼有汉式建筑和地方建筑的风格,,整个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殿宇经堂,金碧辉煌。
那么她的第三个看点是什么呢?那当然是在建筑中喇嘛们所传扬的藏传佛教,朋友们到了塔尔寺还可以了解神秘的活佛转世制度,参观游览反映传统文化的四大扎仓,考察宗教色彩浓郁的四大法会。 最后一个看点呢是塔尔寺的艺术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秀。尤其是奇特的酥油花。可谓是塔尔寺的文化艺术代表。 现在大家看到的四周的群山叫莲花山、塔尔寺就坐落早莲花山中央的山坳之中,我们所在的塔尔寺俄日与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藏传佛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就于1357年诞生在这里,1419年圆寂。大师法名罗桑扎巴,是一位伟大的佛学家,因诞生在古时称为“宗喀”的地方,故称宗喀巴,由于他在藏传佛教界的崇高声望,被广大的信徒和僧众誉为“第二佛陀”和“雪域佛陀”,并尊称为“杰仁波且”,意思是宝贝佛爷。 下面我们来讲讲佛教的历史,佛教自公元前6世纪由印度迦毗罗卫国,就是今天的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子,乔答摩—悉多,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创始以来,到公元12世纪的1800年间,经历了大致四个时期,共三个600年的发展,第一个时期为原始佛教和部派时期,这一时期是释迦摩尼创教和为弟子们传教时期,后400年为部派佛教阶段,释迦摩尼涅盘后,弟子们对原始佛教教义,戒律发生了争议,分裂为两大派系,传统的称为上座部佛教,改革的一派称为大众部佛教,到了 我们首先要介绍四组建筑他们是:八大如意宝塔、小金瓦寺、祈寿殿、印经院。
公元一世纪中叶至七世纪,大众佛教在印度迅速发展,信仰的地区和人数不断扩大,称之为大乘佛教,(乘,原指交通运载工具,后用来比喻为普度众生到达觉悟彼岸的门径和手段,大乘佛教强调众生皆可成佛,修行应自利利他,普渡一切众生为特点,以利他为最高目标,认为最为殊胜,故自命大乘)他的修行果位为罗汉、菩萨和佛三个等级,修行的目的在于自我解脱成佛,并以解救芸芸众生脱离苦海为最终目标,弘扬菩萨行。因此有区别的将原来只信仰一佛的,自利自渡的上座部佛教称为小乘佛教,其实他们的区别就是,一个信仰多神,并希望利己利人,普度众生,修行的果味是罗汉,菩萨,和佛。另一个是信仰释迦摩尼一神,自利自度,实现自我解脱,修行的果位最高时罗汉。属于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原是大乘佛教对他的贬称,但是近代学者也都习惯沿用现在的称呼。因为此时他已经不具有褒贬的含义了。这就是中600年的大乘佛教,到了公元7世纪至2世纪,大乘佛教中的部分派别吸取印度婆罗门教以及民间信仰中的诸神邸,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宗教形态,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仪轨、世俗信仰为特征,乘为密乘佛教,自称是受法身佛大日如来秘密教旨传授,故称密宗。其主要经典有《大日经》、《金刚顶径》等。强调修习“三密加持”就是,手拿经文,口诵真言、心观佛尊、使身口意,也就是行动、语言、思想。与佛的身口意相应,就会成佛。这样,便把之前的大乘佛教称之为显宗或显教,认为是受应身佛释迦摩尼的经典传授的佛教。与后期的密宗佛教相区别,这就是后600年的密乘佛教时期。
到了12世纪末13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传入印度,佛教基本退出了印度过境,因此,可以说佛教诞生在印度,发展却在中国,从世界范围来看,佛教从印度传播到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以大乘佛教为主,包括密乘佛教,因其佛教经典主要采用汉语,所以也称之为汉语系佛教。 二是南传佛教,由古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小乘佛教为主,其经典主要以巴利语为主,所以也称巴利语系佛教,三是藏传佛教,也就是今天我要讲给诸位重点讲解的一支佛教派别,他是由古印度密乘佛教与我国藏区传统本教相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流派,他流传于我国的藏族、蒙古族、纳西族等民族地区。以及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和俄罗斯的布里压特等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在欧美地区也广泛流传,他的经典主要靠藏族语传播,所以称为藏语系佛教或藏传佛教。 在佛教没有传入西藏之前,藏族信奉的是当地的原始本教,佛教传入之后吸收了部分本教的神邸和仪式,在教义上,大乘、小乘兼容,以大乘为主,显宗、密宗共修。一般是先修显宗后修密宗,并且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咒术、尊崇喇嘛、活佛转世制度,宗教也政治相结合,为藏传佛教的主要特点。 藏传佛教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两次高潮,即前弘期和后弘期,公元7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的200年间,佛教从古印度和中内地传入藏族地区是藏传佛教的形成时期,即前弘时期,这是藏传佛教大繁荣的时期,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宗教政策进一步得到贯彻落实,这段历史,被佛教界人士称之为再弘时期。
藏传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因密法传承、戒律和教法体系等种.种因素,先后形成了不同的派系,大致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夏鲁派、息结派、觉囊派和格鲁派等教派,其中影响深远,传承至今不衰的有宁玛派,因为僧人穿戴红色袈裟、僧裙,僧帽,俗称红教,第二个是萨迦派,也称花教,因为该派寺院围墙上涂有象征文殊、观音、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纹,由此而得名。第三个是噶举派、因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裙和上衣、俗称白教。第四个教呢就是我们此次要重点讲的教派,格鲁教,该派僧人戴黄色桃形僧帽,俗称黄教。加上至今留存在川青交界地带的觉囊派,合称为藏传佛教的五大教派。另外原始本教依然存在,因该派教徒身穿黑色法衣俗称黑教,教法上对佛法多有吸收,藏传佛教各派和本教都有各自的代表人物、寺院和教法体系。 “宁玛”一词在藏语中有古河旧的意思,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历史最远久的一派,形成于公元8世纪,祖师和早期代表人物是莲花生大师和无垢友大师,该派的根本密典为:十八部怛特罗,但通常所奉行的只有八部,该派的传承形式以父子承袭或转世承袭相传,修持者多数的一类叫做咒师,不举行出家仪式,不受比丘戒,可以结婚生子拥有自己的财产,只注重民间的各种法术和仪式,另一类是正式的出家人,常住寺院,具有严格的修学制度和戒律寺规。起初宁玛派的发展以分散修持为主,到16—17世纪才有较大规模的寺院得到较大的发展。著名寺院有多吉扎寺、竹庆寺、和噶陀寺等,这个古老的教派至今任然很兴旺。
萨迦派呢,大约形成于公元11世纪,他一直以吐蕃贵族昆氏家族为教派的领导核心,昆氏家族的后代贡却嘉波,于1073年在西藏萨迦地方建萨迦寺弘法,遂形成萨迦派。该派的教法传承始于卓弥?释迦益希,教主由昆?贡却嘉波家族世代相承,有血统和法统两大传承,主要弘扬道果教授等显密教法,早期僧人不禁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性。该派的代表人物有萨钦?衮噶宁波、索南孜摩、扎巴坚赞、萨班、贡噶坚赞和八思巴?洛哲坚赞,合称“萨迦五祖”,他们的著作《萨迦五祖全集》是藏传佛教的重要经籍。13世纪中叶,“五祖”中的萨班和八思巴叔侄与蒙古皇帝、贵族和部分汉族人士的信奉,可谓萨迦派得到广大藏族、元朝皇室、贵族和部分汉族人士的信奉,可谓显赫一时。至元末,萨迦政权被噶举派取代,萨迦派仅保持了萨迦派地方的政教权利。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派系最多的一个教派。
“噶”为佛语,“举”是传承的意思,那么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教言传承”,特别突出了该派以密法的口传修习为特色,该派形成于公元11世纪,最初由印僧蒂洛巴和那若巴传出,后由玛尔巴,米拉日巴和琼波南觉传出的称为香巴噶举、巴戎噶举、帊竹噶举四大派系,其中帕竹噶举又分出止贡,达隆、帕竹、雅桑、淖普、修赛、叶巴、玛仓巴八个小支系,所以噶举派有“四大八小”之说,噶玛噶举和帕竹噶举的上层喇嘛,曾受元朝和明朝的册封,相继建立了噶玛政权和帕竹政权,掌握西藏政治权利达3个世纪,噶玛噶举派又分为红、黑帽尔系,黑帽派著名喇嘛噶玛拔希最早采用了活佛转世制度,现已传至十七代,通称“噶玛巴”。该派主要继承月称中观见,注重秘法的修炼,其大手印教法,不重文字,重在师徒口耳单传,以苦修证理通达大印的境界,具体修法种类繁多,而且十分深奥,非一般信徒可以理解。
今天我们所要参观的塔尔寺属于藏传佛教的格鲁派寺院,格鲁派是藏传佛教最晚兴起的一个教派,格鲁的意思是“善规“通俗的说就是有好的教规,是一个严守戒规的教派,宗喀巴大师在创建格鲁派之始就倡导必需要有严格的教规和戒律,倡导僧人要严守教规,脱离农事,规定不可以娶妻,严格寺院的组织和管理制度。
因此格鲁派始终以组织严密、恪守戒律、制度完备、教育精深而著称,该派非常注重对佛教经典的学习和研究,教义《中观》为正见,主张“缘起性空”,所谓“缘起”就是“依缘而起”说得再详细一点就是;借着种.种条件而产生现象的原理,“性”指的是“自性”就是世间万物,因缘而生,没有自己固定的性质,综合一下“缘起性空”就是说世上没有不依因缘的孤立事物。格鲁派在修学方法上,弘倡显密共修并重,强调先显后密的修行次第,由此推动了藏传佛教学理论的深化和发展,正是由于格鲁派宗师师徒的这种品格和行为,以及他们奉行的严密修学次第,收到各派僧众和信徒的崇拜和拥护,越来越多的人皈依,,使其道行为藏传佛教的最大教派,随着教派的壮大,到了明末清初,格鲁派已经传遍雪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新疆卫拉特蒙古地区,并逐渐形成了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与此同时,格鲁派在藏传佛教各大教派中遇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格鲁派的寺院遍布藏区各地,其中以西藏的甘丹寺,哲蚌斯,色拉寺,札什伦布寺,加上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并称为格鲁派六大寺院,这些寺院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且珍藏着大量的经文、艺术珍品和文物,分别为当地的藏传佛教文化中心。 塔尔寺在藏语中称之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佛像弥勒洲”。
相传在宗喀巴大师诞生时,从剪断脐带滴血之处长出了一株白树,树上有十万片非常茂密的树叶,每片叶子都自然显露出一尊狮子吼的佛像,传说是释迦摩尼身像的一种,因此,藏族称之为“衮本”也就是十万身像。 宗喀巴大师,系今青海省湟中县人,生于1357年,父亲叫鲁本格,元朝末年任达鲁花赤,是监管当地军民政务和地方官员。母亲香萨阿切,共生有子女6人,宗喀巴排行第四,宗喀巴3岁时,父亲把他带到夏宗寺,就是今天的平安县三合乡寺台存的阿尼极利山。夏宗就是指鹿蕾生活的地方,也就是指这个地方是幽静的树林修行之地。拜见来青的噶举派黑帽系,第四活佛若白多杰,受近事戒,什么事近事戒呢,就是佛教信徒不出家而受持的五戒,即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酒,受戒后呢就被称为近事戒男和近事戒女,7岁时被送到夏凉寺,就是今天省化隆县,查浦乡,创建于1349年,相传寺内有用佛舍利和阿底峡遗骨装藏的洛格夏惹观音像,宗喀巴7岁就是在那里受戒学习的。他当时受到该寺的创建者王端智仁钦的灌顶,什么是灌顶呢,就是由传承上师将某佛或菩萨授权给求法者,准其修行,灌顶的方式有多种,最常见的是瓶灌,即以灌顶壶中装满的甘露,也叫净水,灌洒在在入门弟子头顶上以清除罪障,接受洁净的密法,取密宗名,端月多杰,后又受沙弥戒,沙弥戒是出家要受的五戒之一,其余四众是,比丘,比丘尼,沙弥尼,式叉摩那。他受戒后取名为罗桑扎巴,16岁赴西藏学习佛经,先后师从蔡巴?贡塘学习医方明,师从仁钦南加,和萨桑玛德班钦学习声明学,师从南喀桑布学习诗词学,之后又到后藏萨迦寺。
师从仁达哇?循努洛哲学习密宗《中观论》《般若经》和因明学等。后又师从松巴德钦却吉贝学习密宗典籍《时轮经》,1385年,师从楚臣仁钦受比丘戒。1388年,他该戴黄色桃形帽,表示他继承喀且班钦?释迦室利,一位印度大师所传扬的佛学“说一切有部”的戒律。“说一切有布呢又被”简称有部,这是个印度教派,形成于释迦牟尼涅盘后300年后,1401年写出了著名的《菩提道次第广论》,1406年写成《密宗道次第广论》,奠定了格鲁派的理论基础,宗喀巴一生之中共有著作19函170多卷,这不是一般人的才智所能达到的,因此在藏传佛教中的声望越来越高,他于1409年在拉萨首创祈愿大法会,并创建了甘丹寺,担任首位法台,标志着格鲁派的正式创立,宗喀巴大师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有八位,他们是嘉曹杰,杜鲁?扎巴坚赞,克珠杰,绛央却杰,释迦也失,多敦?江白嘉措,吉尊?喜饶僧格,格敦朱巴,其中克杰朱时第一世班禅,格敦朱巴是第一世喇嘛。这些弟子都是佛学大师,在宗喀巴试图的努力下,格鲁派迅速发展,日益壮大。
大师于1419年63岁时在西藏拉萨甘寺圆寂,在他去西藏学佛6年之后,其母香萨阿切盼儿心切,托人捎去一封家书和一束白发,,让宗喀巴大师回来看望母亲,大师接到母亲家书后,为了学习和弘扬佛法而坚持不回归。派弟子智华坚赞带给母亲香萨阿切和姐姐各一幅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以慰老母和姐姐,并在信中告诉母亲:“若能在我出生的地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犹如与儿见面一样”什么事胎藏呢,就是立塔造像后,在佛塔佛像中装入咒文经卷等,藏就是塔像的内脏。为此,第二年,就是明朝洪武十二年,香萨阿切在信徒们的支持下建成了一座佛塔,取名叫莲聚塔,这座塔建成后180多年,几经改建和维修,但是最终没有形成寺院,知道嘉靖年间由禅师仁钦宗哲坚赞在莲聚塔旁边修建了静房1座,用于修禅,至此寺院才有了雏形,17年之后的明万历十年,又在莲聚塔南侧建造了弥勒殿,从这时起,塔尔寺不仅初具规模,而且因为先建塔后建寺而被称为塔尔寺,到了明万历十年,指示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以及当地藏族部落进一步扩建塔尔寺,并赐赠供奉佛像,同时进行了各种隆重的建寺仪式,自此以后塔尔寺不断扩大和发展,先后建成行宫,九间殿,依怙殿,释迦殿,经院和僧舍等,直至发展到今天的巨大规模。
塔尔寺现有各类建筑9300余间,殿堂25座,占地约600余亩,成为一座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全国解放后,塔尔寺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于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民政府一直重视塔尔寺的建设,多次拨款修葺,使之具有今天大家亲眼所见的壮观景象。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塔尔寺的有哪些建筑:八大如意宝塔,小金瓦寺、时轮大塔,祈寿殿、印经院,时轮坛城,大经堂,大厨房,依怙殿,医明学院,释迦佛殿,大金瓦寺,弥勒殿,九间殿,遍知殿,社火院,时轮学院,密宗学院,大拉让,酥油花馆。 现在呢我们来看看塔尔寺的第一组建筑,八大如意宝塔, 和很多寺庙的情况相同,塔尔寺的各组建筑建成的年代也不尽相同。 八大如意宝塔呢 建于公元1776年,就是乾隆四十一年,他是覆钵式佛塔,是根据佛经中对佛祖释迦牟尼的记载为纪念佛祖一生中的八大业绩而建。
这第1座塔叫莲聚塔是为纪念释迦牟尼的诞生。据记载,佛祖是从他母亲摩耶夫人的右肋下降生的,下地就会行走,共走了7步,每走一步均现出一朵莲花般的云彩,即所谓“步步生莲花”。这第2座塔叫菩提塔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的成佛。释迦牟尼出生于帝王之家,父亲期望他继承大业,但王子天性聪慧,悟性极高,深感俗世的痛苦,最后终于在自己29岁时悄悄弃家出走,经过7年艰难的苦修不得解脱之后,释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树下静坐,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思考,在天朗风清之际在天空见到一只金轮,并见到金轮中的天地三界,参悟了六道轮回,终于成佛。因些佛经中常以“菩提”比喻成佛。
第3座塔是初转的法轮塔:该塔即用于纪念佛祖大彻大悟称为佛陀后,去找寻跟从他却在中途丢失了的5个侍从,找到后向他们讲解皈依佛法,修行解脱,待来生进入极乐世界的初次讲经说法而建。也有的称它为多门塔。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第4座塔。第4座塔是降魔塔,也叫降伏外教塔,佛经中常将不同于佛理的见解和作为称为“外道邪魔”。降魔塔就是为纪念佛教最终拥有了广泛的信徒,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过程而修建的,并有欢庆佛教获得胜利的寓意。这座塔叫做降凡塔,也叫天降塔:相传释迦牟尼出生之后3天,其生母摩耶夫人就故去了,是他的姨母将他养大,传说佛祖成佛飞身上天之后,将哺育他成长的姨母摩诃波提,超度而降临人间,使得摩诃波提最终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出家的女人。 这第6座塔叫息诤塔,也叫和平塔,我们前面说过,佛教在整个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教徒内部时常出现有关“正道”的争论,而这座塔正是为了纪念佛祖以其大慈大悲之心平息了诸比丘僧人内部争端的功德而建造的。这第七座塔称之为祈寿塔,也叫胜利塔。是为了纪念佛祖在广严塔城中测算自己的寿数而建,信徒弟子们为祈愿他长生不老,佛法永存而修建此塔,最后这座塔叫涅磐塔,涅磐是梵文的译音,就是“圆寂”的意思。
是指熄灭一切烦恼,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佛祖得道后,传教45年,于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圆寂, 这8座如意宝塔由拉科部落头人桑杰龙珠出资修建,每座宝塔均属于方形底座圆身,是典型的藏式塔,他的底座塔基周长9。4米,塔高6。4米,塔上饰有莲花和佛祖从诞生至圆寂八件大事表象的不同塔行,塔中镶有佛龛,上半部分为粉白瓶形,竖有刹杆相轮13重,刹杆顶端设有仰盘,覆盘和日月宝珠镀金曳采,显得宏伟壮观。这是典型的尖顶喇嘛塔,因其形状像瓶,所以也叫“瓶塔”。这种塔普遍见于藏传佛教庙宇的进门部位,通常内部是空的,装进成千上万个小小的泥佛像,但是塔尔寺的这8个塔内埋着该寺历代高僧的衣冠,各地信徒常来这里绕塔参拜,虔诚有加,这也是塔尔寺佛塔具有特色的一个方面。因此这八座宝塔成了塔尔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大家可以在次留影,以示纪念。 现在我们进入的是上面提到的小金瓦殿,各位团友可以抬头看一下,这就是著名的藏式鞭麻层建筑,现在让我们大家来看看藏式建筑的一个特别的地方:即鞭麻层的利用。
平顶的藏式建筑是和青藏高原干旱少雨的气候相适应的,典型的藏式建筑外墙大面积采取“蜈蚣墙”、藏窗、鞭麻层的做法,既有实用性又具有装饰性。鞭麻草是高原常见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原来呈白色,现在大家看到的鞭麻层是将鞭麻草晒干,切成段,经过藏药处理后,放在墙壁上具有通风,透气,减压抗震的作用。它是藏传佛教寺院在建筑时就地取材的一个典型。我们在墙壁上看到的类似于倒立形状的部分,就是由鞭麻草堆砌而成的,然而我们在墙壁上看到的绿色窗户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因此这种窗户被叫做“盲窗”而殿堂内部的通风透气,就是由鞭麻墙和下面的这些气孔来完成的。因此鞭麻墙也被誉为“青藏高原的土空调”。 现在大家请跟我一道去小金瓦寺参观,小金瓦寺又叫护法神殿,是塔尔寺用以供奉保护全寺僧人和殿堂安宁的众护法神的殿宇。大家请看,殿顶是镏金铜瓦顶,与斜对面的大金瓦殿相映生辉,现在展现在诸位前面的是两层主殿与东西回廊相连接的宽敞大院,院内东西两侧各置有一座八卦香炉,壁炉上铸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字样。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只能依稀辨认了,从这上面也充分表达了本寺僧人祈求众神灵护佑一方生灵,保护一方平安的慈悲之心。 让我们再来举目看看两边的回廊,这些凭廊而列的动物标本,他们有野牛、岩羊,还有狗熊、猴子等。由于是用真的动物皮毛剥制,填充而成,所以形态逼真,它们象征被佛教征服的外道恶魔。
最重要的是为了表明佛法无边,就算是充满野性的动物也会被佛法给征服。 这座大殿是由正面4跟藏式八楞大柱托起的三层层重檐殿堂,殿内供奉的是佛身,语,意,功德,事业身以及丹津王的塑像,神龛供奉的是各种护法神的塑像,法王两侧摆放的是虎,豹,熊,?等猛兽的毛皮,象征着护法神威力无边,能去除时间一切邪恶,使得众生断绝邪恶皈依佛法,大家看这左边引人注目的匹白马标本,长约4米,高1。5米,相传,九世班禅曲吉尼玛,曾骑着这匹白马从西藏的日喀则赶往塔尔寺,将近2000公里的路程1天1夜就到了,到了塔尔寺后白马不吃不喝,最后死去,这块月牙形的石板,正面印着一个深深的马蹄印,据说就是这匹千里白驹途经唐古拉山时,踩到这块石板后,被粘到马蹄上而被带回来的,当地信徒为了纪念这匹有灵性的白马,就将它制成标本保留了下来。充分的表现了当时信徒们对九世班禅的崇敬。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两边墙壁上的宗教壁画彩绘艺术,这一幅壁画上的护法神形象,叫吉祥天女,藏语叫“贝丹拉莫”,俗称“骡子天王”,因为她常骑一匹能飞越天上,人间,地狱三界的四眼骡子,故名。相传这位天女早年嗜血成性,残忍暴虐,后来被佛降服,改邪归正,成为一位大护法神,从恶兽变成了善神,充分表明了佛法无边的巨大感召力,尤其是藏传佛教特别看重吉祥天女的护法神威,因此,具有大护法的地位,不少信徒家中也供奉她为保护神,从画面上她双目圆睁,充满了肃杀之气,让人生畏,仿佛要吃尽世间一切妖魔鬼怪,无论是头上戴的饰物还是手里拿的人骨头念珠,还是左耳环上的蛇还是右耳环上的狮子,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肚脐上的太阳,象征着智慧,狮子象征着倾听佛教,左手的人头骨象征着幸福,而蛇在密教中象征着龙王,寓意龙王已经被降服。
所以药真正看懂和理解各尊护法神的造型和画面中的深刻含义,就要经过潜心研究和佛学高僧的指点方可得知。以后我们还要在各个殿宇中看到各种护法神的壁画和雕塑。总体来说,各位护法神都是为了降服各种妖魔,守护佛法,消灾祛难,在信徒的心目中具有相当尊崇的地位和神威。 总之正如我们看到的一样,小金瓦寺内的壁画具有藏传佛教壁画的代表性,不仅色泽艳丽而且形象奇特,外行人往往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这些壁画很大一部分描绘了藏传佛教在形成过程中佛教大师,如莲花生,降服恶魔的故事。壁画中的动作常被寺庙僧人在宗教节日中加以模仿。而其狰狞的面目形象则用对犯规僧人在心里上形成压力,因为塔尔寺中处罚犯戒僧人的地方即在这个院落。 出门之前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像筒一样的器具。这叫嘛呢经筒,在藏传佛教寺庙里是最常见的,筒用木头或金属做成,中间是空的,里面装满了经书。筒的侧面雕有文字,均是梵文发间的“晻(an)嘛(ma)呢(ne)叭(ba)咪(mi)哞(hong)”,即观世音菩萨的6字真言。(也称为六字大明咒)对这6个字有很多种解释,从字面上来讲并没有什么太深的含义。藏传佛教派大学者南索坚赞曾在《六字明咒功德颂》中解释说,“晻(an)”能消除天界的生死之苦,嘛(ma)能消除争斗之苦,呢(ne)能消除人间生老病死之苦,叭(ba)能消除畜生的被役使之苦,咪(mi)能消除恶鬼的饥饿之苦,哞(hong)能消除冷热无常德地狱之苦。”藏传佛教徒普遍认为常念这6个字,平时则可以消灾免祸,死后即可以升入天堂,免下地狱。信徒和僧从用手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经筒,口中默念着6字真言,这样既念了经书,佛祖又会保佑自己。藏族地区的牧民信徒很多从小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很难诵读经文,但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诵经念佛又是必要的,所以他们采用了这种一举两得的办法。各位朋友不妨也可试着转一转经筒,念一下吉祥的6字真言。但请注意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转,千万不要转错了方向。 好了,现在我们要参观的就是时轮大塔,时轮大塔藏语叫“丁科却典”,坐落在小金瓦寺的门前,是一座砖砌佛塔,塔高13米,方形圆身,是典型的藏式塔,塔底周长有36米。 该塔式因九世班禅大师于1935年在塔尔寺为僧俗大众传授时轮大灌顶法儿缘起的,1942年,由欧曲多杰活佛遵照九世班禅大师的意愿筹资建造,以示纪念。
时轮大塔又叫做“和平塔”,据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曾轰炸西宁及湟源地区,只是许多的房子被炸毁,而塔尔寺却奇迹般的安然无恙,信徒们认为这是由于神佛的保佑,而兴建了此塔表示敬意。另一个说法是,当年班禅大师从内地回来,他看到国家和人民多灾多难,为了国家尽快安宁,人民幸福,风调雨顺,四季安康,佛法兴盛,要求塔尔寺在四面修建四座佛塔,以表示其意愿。因为塔尔寺原来就是寺院四方的四大金刚本康和镇山塔,所以就只建了这座时轮大塔。 时轮大塔式一座藏式覆钵形塔,塔德第三层的四面各有一个塔龛,分别供有四大天王,象征守护四方,第四层南面的中间有一塔龛,内供有金刚力士护法神像,覆钵塔身处有一个大塔龛,内供有时轮金刚成就佛。 现在我们所来到的这座殿宇就是祈寿殿,进入这座殿前,大家先请仔细看一下这座殿门外面院墙壁上的两幅砖雕,这左边一幅叫“鹿鹤同春”,右首的为“葡萄刺猬”别看他们的名字有着很大的区别,其实他们都有着吉祥的含义,?这就是塔尔寺的砖雕艺术,待会儿我们还将要在大金瓦殿看到琉璃墙壁上的砖雕,那都可是塔尔寺的艺术珍品。大家看到这个院子的花草树木了吧,满院的清新气象,所以我们又把这座殿宇呢叫做“花寺儿”他在小金瓦寺的南面,藏语称为“夏丹拉康”意为“长寿殿”。他是康熙56年,就是1717年,为了祝愿7世格桑嘉措长寿而建造的。总面积达到472平方米,正殿正中供奉的佛像是释迦牟尼,两侧是其弟子迦叶和阿难的塑像,还供奉有16阿罗汉就是俗称的罗汉,他们的镀金铜像和四大金刚的镀金铜像,殿内佛龛中还供奉了许多的木雕佛像,是塔尔寺木雕艺术的珍品,这位骑着青狮子的胁侍是文殊菩萨,这位骑着白象的胁侍是普贤菩萨,这最前面的三尊佛像叫三世佛,又称为竖三世佛。是从时间上体现的传承关系,表示佛法永存,时代不息。
正中为现世佛,即释迦牟尼。左侧为过去佛,即燃灯佛,也有的叫迦叶佛。右侧的这尊佛像是未来佛,即弥勒佛。佛经上说,大约3900亿年前,释迦牟尼前世未成佛是曾经借花献给燃灯佛,燃灯佛为他“授记”,语言他将来要乘佛接班,佛经上还说,他还在兜率天的内院中修行,兜率天就是弥勒佛的净土。释迦牟尼语言他将在56亿年7千万年之后降生印度,并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得道成佛接班。并分批超度众生,所以叫未来佛或者叫来世佛。这殿外右边是小禅堂,那里面供奉有一位身着汉服,头戴乌纱帽,腰束官带的塑像是当地一位极受崇敬的山神。相传名叫刘琪,甘肃积石山人氏,仙逝之后在西藏地方政府追敕(chi)他为地方护法神,藏语叫做“业斗合”以庇护塔尔寺以及其四周。当地人尊称他为“阿米刘琪拉杰”,就是刘琪老神祖的意思,被供奉在这里。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看这座小巧幽静的院落的满园花枝,这种树在我们青海并不多见,它叫旃檀树,也叫菩提树,但我以为这个美丽名字的来历更多的是由于到了夏天,满院的绿树开满了香气袭人的白花,遮天蔽日、香烟缭绕,如入仙界,叫人流连忘返之故。
旃檀树,佛教信徒称之为菩提树,每到盛夏花繁枝茂,香气袭人,因此它被人们叫做它花寺儿十分的合适。又有说这座祈寿殿是为给七世格桑嘉措祝寿而建。传说为该殿开光时撒了一把吉祥米,便化作满天的花雨落下。这也是该殿又名“花寺”的来历。不过诸位不必介意,不管那种说法更为合情合理,僧众们都希望7世长寿,建造祈寿殿的心愿是一致而美好的。大家看院中花坛上竖立的这块半人多高的黛青色石头,它可是十分的受人崇敬的哦!相传宗喀巴大师的母亲香萨阿切当年背水时,常常依靠在这块石头上休息,所以后来人们就把这块石头叫做“憩石”,使得它具有了灵性,现在成了信徒们朝拜的圣物。大家请开这长条黑石之上还粘贴着不少的钱币呢!这些钱币都是信徒们和参观游览着们供奉的布施。
据说只有心中装有佛祖的人才能将钱币贴在石头上,否则佛祖是不会接受你的布施的,如果各位贵宾有意的话,我们不妨试试看,不管佛祖收不收,我们也算尽了布施的心意了是吧! 现在我们来到这座颇似农家小院的院落,如果说刚才我们还感觉到庙宇的庄严,那么现在一定有种重返世俗的轻松感。这就是塔尔寺的印经院。藏语称这里为“巴尔康俄查仁钦林,简称巴尔康,意思是”印经稀有的大宝院“,因为寺庙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经书,因此,负责印经文的僧人便会整日忙个不停。主要印刷的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经书。而最主要的经书有三部,合称三藏,他们是“经藏”是释迦牟尼尼说法的言论集,第二部是“论藏”是释迦牟尼弟子们阐述的理论和思想文集,第三部是“律藏”是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三藏也叫“大藏经”所以也难怪西游记的作者要把唐僧要叫唐三藏了,当然这是我个人意见。 现在,让我们进房间里来看看他们是在怎样工作的。 佛教传人西藏是从古印度和中国内地两个地区同时传入的,所以藏传佛教经典同时受到二者的双重影响,因此,藏传佛教的典籍便浩如烟海。我们现在想得到汉文的某部佛经,也得想办法从藏语佛经再翻译过来,塔尔寺的印经院至今仍然采用比较古老的雕板印刷法,经书的用纸是这种颜色稍暗,韧性极好的棉质纸张,经书开本都不大,多呈长条状,翻阅方便颇具古意。我们读不懂的藏文字规范端庄,秀丽整齐、有种朴素的美感。 大家看,我们现在来到了时轮坛城,时轮坛城又叫金刚坛城,是由十世班禅大师的经师——塔尔寺第十三世嘉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依次参观一系列最主要的殿堂大经堂、金刚殿、大金瓦殿、文殊殿、弥勒殿、社火院,它们是塔尔寺的主体建筑群,也是寺中僧人活动的主要场所,请大家先来看一看大经堂。金刚殿 在藏传佛教寺庙中大经堂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是僧人诵经学习进修的地方,遇到活佛莅临的日子,更是僧众聆听佛法的场所。进门之前我们先在正门这里看一下这种特殊的工艺品,好像刺绣一样,这种艺术品叫“堆绣”,它是在刺绣之前先垫上一层棉花或羊毛,以求立体效果。这两幅“八仙人物”便是塔尔寺的珍藏品,虽为寺中僧人所制作,但很有民间情趣。因为堆绣制作比较复杂,工艺要求又高,现在寺中已很少有人能制作了,这就更显出这些珍品的可贵了。
目前的大经堂曾经过多次重建和扩建,最后一次完成于民国四年,就是公元1915年,建筑面积2750平方米,是典型的土木结构藏式双层平顶建筑。大经堂由这种藏式棱柱分隔成很多小的开间,柱子一共是168要,其中60根为暗柱,建在墙壁内,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有108根,柱身上包裹着的图案精美的藏毯是蒙古王公的赠品,僧人们就在柱间的这些藏式毯子上,叫做“佛团垫”打坐念经。大经堂的三面墙壁上都布满了佛龛,这一尊是弥勒佛像,有关它的故事我们等会儿再讲。这二尊是十一面观音,在藏传佛教中很多佛像都造型奇特,这主要是由于受到佛教密宗的影响。由于塔尔寺是班禅活佛的管辖范围,他曾多次驾临该寺居住、讲经,所以大经堂当中最显著的位置是留给他的。还有这尊镏金像,便是已故的十世班禅,还有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塑像,工艺精湛,形象逼真。这尊幼宗喀巴像在端庄中透出天真,不失儿童的可爱。 这个殿叫做金刚殿,在殿的四周,布幔围住的部分是藏传佛教中形态各异的护法金刚,正中的塑像是镀金的,为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宗喀巴戴的黄色桃形帽,是黄教的标志。但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帽檐部位有一圈红色,是偶然现象吗?不是。
历史记载宗喀巴在创立黄教之前曾师从红教,他悟性极高,以不满于当时各教派的腐化颓败,经过多年钻研,终于创立了一个教律严格又为大众所接受的新派别,传说红教徒习惯戴黄色里子、红色表面的帽子,宗喀巴在改革成功之后将帽子翻了过来,但露出一圈红色的帽边,以表示对老师栽培的不忘之情。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全面匍匐的磕头方式叫做“五体投地”,又叫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中对佛表达虔诚的最高参拜形式。据说信徒若在佛前许过愿,还愿时就要用十万个长头来报答。远道来的人都是自带干粮,白天到这里还愿,夜间就近住宿,一天天不停地拜下去,一直拜到规定的数目为止,而且每次之前的间隔不能超过24小时,也有一说12小时,否则前面的累积数都无效,得重头再来。 信徒们为什么要选择这里来向佛参拜呢?因为这里是塔尔寺的主殿,大金瓦殿,据说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诞生的地方。宗喀巴原名罗桑智华,生于1357年。宗喀巴藏语意思是湟水边人,因共生于湟水之滨,故名。传说宗喀巴的母亲生下他,剪断脐带,把血滴在地上,后来就从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棵非常茂盛的白旃檀树。宗喀巴后来进藏学习藏传佛教,并成为一代宗师之后派他的弟子回乡省亲。母亲见到儿子的书信之后发现原来的那棵树长得更加茂盛了,树上缀叶十万且每片叶子上均有一尊狮子吼佛像。宗喀巴母亲感到很奇怪,便写信把此事告诉儿子,并表达了思恋之情。宗喀巴大师回信安慰母亲,并让她绕树修一座塔,声称“见塔如晤儿面”。 于是便有了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以后逐年又修建了庙宇殿堂,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塔尔寺,顾名思义,先有塔,后有寺, 中国传统建筑中将四根柱子之间的范围称为一个开间。九间殿从横的方向算共为九个开间,故称九间殿,室内实际上又隔成了三个大间。我们先看这一间,中间的佛像大家已经相当熟悉,它就是佛祖释迦牟尼,但在这里称为狮子吼佛像,也就是宗喀巴的母亲在旃檀树叶上看到的形象。“狮子吼”是用来形容佛祖在宣讲佛法时声音宏亮,令众生猛醒。两厢列侍的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些小神佛如:妙音天女、骡子天王等。 居中的这个殿称为文殊殿,因为当中所供奉的佛像为文殊菩萨像,他的代表法器为宝剑和经书。左右的协侍分别为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这种排列方法在佛教寺庙中非常少见,因三位菩萨实际上地位相同。这是因为藏传佛教徒认为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转世,所以在安排佛像时也将这位菩萨的地位提高了。这个殿中的几尊佛像面部线条丰满优美,在庄严中透出灵秀,是塔尔寺塑像艺术中的精品。 弥勒殿建于明万历五年,就是公元1577年,藏语称“贤康”,殿内主供弥勒佛像。让我们来看一看这座镀金的坐像。它是弥勒佛12岁时的等身像。大概现在各位心里已经有了疑问:为什么今天在塔尔寺看到的弥勒佛像包括这尊在内都和我们平常看到的不同?因为我们常识中的弥勒佛总是那位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胖和尚。其实这位好脾气的和尚据说并不是“正宗”的弥勒佛,而是南宋末年浙江的一位叫契此的和尚,他在世时常手提一只布袋 在集市上走,人称“布袋和尚”,圆寂后人们认为他是弥勒化身,降临凡间警示世人,但传说毕竟是传说。而因为佛教曾从印度和中原两个地区传入藏族地区,佛像在面貌上直接受到印度佛像造型造型的影响。这尊弥勒像就具有浓厚的犍陀罗艺术遗风,或者换句话说,也就是更“正宗”一些。 九间殿前这个规模颇大的院子被称为“社火院”,除了平时被寺中僧人用作“辩经”场所之外,每逢塔尔寺的几个重要宗教节日,还在这里跳大型宗教舞蹈,如马首金刚舞、法王舞、怖畏金刚护法舞等等。
舞蹈的内容多取自藏传佛教教义,还包括一些藏族的民间传说,大意不过是消灾免祸,保佑平安。舞蹈中的角色均由寺中僧人扮演,舞蹈动作经过几百年时间已基本程式化。每逢这里举行活动,信徒和群众都纷纷赶来观看,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下面我要向各位介绍塔尔寺有名的件工艺品酥油花 它是塔尔寺最精彩的艺术品,不仅远近闻名,还曾拍成过纪录片。它与壁画、堆绣统称为塔尔寺的“藏族艺术绝”。 酥油花,顾名思义,就是用酥油捏成的。其中包括佛像、人物、花卉、亭台楼阁、动物等等。酥油花的来历,传说纷纭,我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个传说。黄教大师宗喀巴在西藏学佛成功后,想在佛前献花表示自己的敬意,但当时在西藏正逢严冬没有鲜花,宗喀巴便用酥油捏成一朵花,供在佛前。
从此,弟子们纷纷效仿,渐成风气。很多黄教寺院都有在宗教节日时制作酥油花的习惯,但以塔尔寺的规模最大,也最出名。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恰逢塔尔寺的四大法会之一,寺庙都要展出一批制作精美,选题新颖的酥油花作品,届时参观,朝拜者络绎不绝,称为“灯节”。 酥油花固然绚丽多彩,但制作过程却非常艰辛。尤其是制作的季节必须要选在冬季,作坊内还不能够生火,以保持低温,由于酥油遇温稍高便会融化,僧人在制作时若手温升高,就要将双手浸入冰冷的水中去降温,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制作时一般是先搭架子,之后捏成各种形象,需要上色的部分预先就将颜色掺入酥油内揉好。制作的时候需要非常地细心,因为最细小的地方都不能够马虎。原来塔尔寺的酥油花制作作坊分上下两个院,每年都要分别推出一套新作品,但题材事先都是保密的,有些竞争的意味,若届时推出的作品选题相同,则被认为非常吉祥。 酥油是牛奶的提炼物,在藏区应用普遍,不仅用来食用,还用来作为寺庙中长明灯的燃料。
以前“灯节”结束之后,酥油花均被重新用作燃料。自从建立了酥油花馆之后,当年的作品就可以被保存在这种有空调的玻璃柜子中供人参观,一般可以保持一至两年。但因为每年都有推陈出新的酥油花出现,所以我们每年都可以观赏到新的艺术品。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们参观塔尔寺就到这里结束了,在和大家告别之前首先让我来解答那些个贴钱币的秘密,那是因为在石头表面满了酥油,有人猜对了吗?塔尔寺以其崇高的宗教地位和悠久的历史,使广大佛门弟子心弛神往,虔诚参拜。同时以其浓重而神秘的宗教色彩,丰富而珍贵的艺术收藏,辉煌而奇特的宗教建筑,极大地吸引着国内外数以万计的游客来此游览观光。各位就是我有幸接待的贵宾,诚恳希望大家对我的导游提出宝贵意见,欢迎大家再次光临青海、光临塔尔寺。谢谢大家。
青海湟中塔尔寺导游词5:
亲爱的各位朋友:茫茫人海中,您与我因为缘分而相遇在这美丽神奇的青藏高原!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的是距省会西宁27公里的湟中县鲁沙尔镇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圣地—塔尔寺!
我们环顾四周,会发现我们已经身处层峦叠翠、秒如八瓣莲花的莲花山之花蕊当中。在这雪域佛国的圣境中不但拥有如意八塔之守护、护法神殿之神秘、祈寿殿之花香、大经堂之静谧、大金瓦殿之花香、菩提大银塔之庄严、九间殿之径深、酥油花馆之奇幻外,更诞生了第二佛陀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相传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之化身降凡人间,在大师诞生时,其母剪断脐带滴血出长出了一棵菩提树。在公园1379年以这棵菩提树、大师自画像、十万狮子吼佛像为塔藏修筑了一座佛塔,后来大修士仁钦宗哲坚赞于1560年在旁边修筑了一座佛堂。因为先有塔后有寺,故有塔尔寺之美名流传于世!
塔尔寺因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所以在全国3600多座格鲁派寺院中名声显赫。于甘肃夏河的拉卜楞寺、西藏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并成为格鲁派六大丛林!
佛缘无性、万物有灵,塔尔寺信仰的灵魂若是留恋与大金瓦殿、则会让无数信徒僧侣五体投地顶礼膜拜;塔尔寺的艺术灵魂若是游走于佛国艺术,更会让世人麻木的心灵为之震撼—因为世人惊叹他们为“三绝”!
用颜料盒画笔那无形的文字书写着历史沧桑的壁画是一绝,用刺绣与绘画那无声的对白演绎着民族智慧的堆绣也是一绝,用酥油和虔诚那无我的融合感悟着灵魂升华的酥油花更是一绝!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小金瓦殿!您现在看到的就是三绝之一的壁画,壁画用它丰富鲜艳的色彩、多姿的形象、高超娴熟的画技、别具一格的画面;在墙壁、布面、木板上动情的诉说着古老的传说。在经过处理的洁白的墙上,打上底色绘制图案,最后上一层清漆的这种壁画叫壁面画。像这位游客问的这种画在布画上的称之为布面画。因为在画的四周定一个木框,所以又称间堂壁画。在被干燥抛光后的板上用胶和石膏粉合成的白浆打底,再绘上图案的叫木板壁画。
壁画的巧妙不仅仅是风格精湛古朴、线条细腻明快、人物形象生动、画面流畅舒展,而是它丰富鲜艳的色彩!这以天然矿物质再配以动物的胆汁调合而成的颜料,很轻易的欺骗了我们的眼睛又无意间隐瞒了壁画的年龄。虽是一抹色彩却承受着400余年的风雨变迁,沧海桑田。让我们丝毫看不透岁月在上面留下的痕迹,胜似一位出水芙蓉的少女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壁画之绝——绝于色!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塔尔寺的显宗学院—大经堂。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塔尔寺又一绝堆绣。堆绣分为两种:平面堆绣和立体堆绣。平面堆绣:是绘画与刺绣的巧妙结合。它既有绘画的色彩之鲜艳,又有刺绣的细腻之精巧,可以说将两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融合为了一件技艺精湛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宝。立体堆绣是浮雕与刺绣的完美结合,既有浮雕的立体质感又有刺绣的细腻之巧,可谓粗狂中显细腻,平凡中见绝妙的艺术奇葩!
这堆绣之绝——绝于巧!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步入了酥油花馆。将雕塑艺术推向极致的酥油花雄踞“三绝”之首的宝座。关于酥油花的起源有个动听的传说。在公元1409年宗喀巴大师首次大昭寺发祈愿法会的一天夜里做了个怪梦,梦见荆棘变为明灯,杂草变为鲜花。梦醒后为了再现美妙的梦境,立即组织艺僧用酥油塑造了各种花卉树木,还有珍宝连同酥油灯一同供奉佛前。
酥油花的原料是从20斤牦牛牛奶或羊奶中反复搅拌后才能提炼出一斤黄白色的油脂。它的特性是:光滑细腻、可塑性极强,经过僧人灵巧之手虔诚之心的酥油仿佛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只用手指、指甲、小木棍这些极为简单的工具的灵巧之手却给予了酥油花之身形,而将双手插入冰水之中直到麻木的虔诚之心更赐予了酥油花之灵魂!
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酥油花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佛国艺术的精华!蓓蕾初绽的酥油花芬芳馥郁。我们仿佛可以闻到那沁人肺腑、淡雅清新的花香。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我们仿佛听见它们在窃窃私语,从他们多情的眼神中仿佛可以读懂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雄伟壮丽、气宇轩昂的亭台楼阁,我们仿佛与佛国净土只有举步之遥,酥油花的绝妙让所有语言都失去了形容它的资格,这就是佛国的艺术、艺术的佛国!
酥油花之绝——绝于真!
如果灵巧的双手、虔诚的心让佛国艺术绝于色、绝于巧、绝于真的话!那么乐观的信念、善良的心也一定会让您的人生绝于善、绝于美、绝于爱!
各位朋友:佛说:“五百年的善缘,方修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您与我如同缘分天空中的蒲公英一般短暂的相聚后,您将会扬起您远行的风帆,去那属于您远方孕育您光辉的未来。看!灿烂的夕阳已经染红了天边的云朵,希望我今天的服务也能染红您满意的笑脸。如果本次行程中,小何的服务没能贴到您心坎上,希望您能把宝贵的意见或建议当做辞别的礼物赐送于我。最后祝福您一路平安,扎西德勒!
青海湟中塔尔寺导游词6: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塔尔寺,所在的这个镇在藏语里称为“鲁沙尔”,汉语地名是“湟中”,意思是地处湟水的中游。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发源于古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地区之后形成的一个佛教支派,由于藏传佛教寺庙中取得佛学学位的僧人在藏语中称为“喇嘛”,所以喇嘛教这个称呼就传开了。”格鲁”是藏语译音,意思是“善规”。佛教自7世纪传入西藏到最后形成藏传佛教,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变迁和改革。格鲁派是15世纪才出现的藏传佛教的一支派别,因它的教规对僧人要求十分严格,故得名“善规”,又因该派僧人在做法事时戴黄色的帽子,所以更多的人称它为黄教。虽然黄教在藏传佛教中出现最晚,但是由于管理最严,深得信徒崇敬,因此规模越来越大,在藏族地区信徒居其他教派之首。黄教寺庙更是随处可见,其中最著名的6座是西藏的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甘肃的拉卜楞寺以及我们现在参观的塔尔寺。塔尔寺的著名完全在于它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宗喀巴的故事我们随后再讲,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塔尔寺的第一组建筑:八大如意宝塔。
(八大如意宝塔)
和很多寺庙的情况相同,塔尔寺的各组建筑建成的年代也不尽相同。我们眼前的这一组塔建筑年代就比较晚,建于公元1776年,是根据佛经中对佛祖释迦牟尼的记载为纪念佛祖一生中的八大业绩而建。这第1座塔叫莲聚塔是为纪念释迦牟尼的诞生。据记载,佛祖是从他母亲摩耶夫人的右肋下降生的,下地就会行走,共走了7步,每走一步均现出一朵莲花般的云彩,即所谓“步步生莲花”。这第2座塔叫菩提塔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的成佛。释迦牟尼出生于帝王之家,父亲期望他继承大业,但王子天性聪慧,悟性极高,深感俗世的痛苦,最后终于弃家出走,经过艰难的苦修不得解脱之后,释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树下静坐,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思考,在天朗风清之际参悟了六道轮回,终于成佛。因些佛经中常以“菩提”比喻成佛。第3座塔是初转__塔:在佛教中有许多专门用语,例如将佛祖宣讲佛法称为“轮__”,该塔即用于纪念佛祖初次讲经说法而建。第4座塔是降魔塔:佛经中常将不同于佛理的见解和作为称为“外道邪魔”。在佛教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长期同各种反对思潮的斗争,佛教最终拥有了广泛的信徒,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降魔塔就是为纪念这一过程而修建的,并有欢庆佛教获得胜利的寓意。这座塔叫做降凡劳动保护用品:释迦牟尼出生之后3天,其生母即故去,哺育他成长当归功于姨母摩诃波波提,传说佛祖成佛之后,又为超度其姨母而降临人间,使得摩诃波小组提最终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出家的女人。这第6座塔叫息诤塔:佛教形成之后教徒内部常出现有关“正道”的争论,该塔即用以纪念佛祖以慈悲之心平息争执。这是祝寿:顾名思义此塔用以纪念教徒为佛祖恭祝寿诞而建成。这最后一座塔叫涅而建的。这8座如意宝塔均属方形底座,圆身,尖顶的典型喇嘛塔,因其形状像瓶,所以也叫“瓶塔”。这种塔普遍见于藏传佛教庙宇的进门部位,通常内部是空的,装进成千上万个小小的泥佛像,但是塔尔寺的这8个塔内埋着该寺历代高僧的衣冠,各地信徒常来这里绕塔参拜,虔诚有加,这也是塔尔寺佛塔具有特色的一个方面。
这是小金瓦寺,又叫护法神殿,是塔尔寺用以供奉“家神”的地方。进院之后让我们首先看一看四周2楼回廊上陈列的动物标本。大家请看,有野牛、岩羊,还有狗熊、猴子等。由于是用真的动物皮毛剥制,填充而成,所以形态逼真,它们象征被佛教征服的外道恶魔。大殿中神龛中供奉的是各种护法神像,它们护佑着寺庙的安宁。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这匹白马标本,相传,九世班禅曾骑着这匹白马从日喀则赶往塔尔寺,近2000公里的路程1天1夜就到了,到了塔尔寺后白马不吃不喝,最后死去。当地信徒为了纪念这匹有灵性的白马,就将它制成标本保留了下来。 小金瓦寺内的壁画具有藏传佛教壁画的代表性,不仅色泽艳丽而且形象奇特,外行人往往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这些壁画很大一部分描绘了藏传佛教在形成过程中佛教大师,如莲花生,降服恶魔的故事。壁画中的动作常被寺庙僧人在宗教节日中加以模仿。而其狰狞的面目形象则用对犯规僧人在心里上形成压力,因为塔尔寺中处罚犯戒僧人的地方即在这个院落。出门之前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像筒一样的器具。这叫嘛呢经筒,在藏传佛教寺庙里是最常见的,筒用木头或金属做成,中间是空的,里面装满了经书。筒的侧面雕有文字,均是梵文发间的“掩嘛呢叭咪哞”,即观世音菩萨的6字真言。对这6个字有很多种解释,从字面上来讲并没有什么太深的含义。但藏传佛教徒普遍认为常念这6个字,平时则可以消灾免祸,死后即可以升入天堂,免下地狱。信徒和僧从用手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经筒,口中默念着6字真言,这样既念了经书,佛祖又会保佑自己。藏族地区的牧民信徒很多从小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很难诵读经文,但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诵经念佛又是必要的,所以他们采用了这种一举两得的办法。各位朋友不妨也可试着转一转经筒,念一下吉祥的6字真言。但请注意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转,千万不要转错了方向。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小巧幽静的院落,它叫祈寿殿,但一般都叫它花寺,进门之前我们先看一看前山墙上的两幅砖雕,左手的这一幅叫“鹿鹤同春”,右手的一幅是“葡萄刺猬”,都是寓意吉祥的含义,塔尔寺的砖雕艺术历史悠久,而且以做工细腻而闻名,这两幅即是明证。
进门我们看到的这块半人高的石头,非常珍贵,传说宗喀巴的母亲生前背水途中常靠着它休息。现在成了信徒朝拜的圣物。石头上面贴着的钱币是怎么回来呢?原来是信徒对佛虔诚的一种表示,实际上是对寺庙的布施。都是信徒和游人的一份心意。据说只有心中有佛的人才能够将布施贴在石头上,否则佛就不收你的。有心的人都可以试一下自己的诚意,我可以告诉大家这里面有个小小的窍门,以后再告诉你们,好吗?大家可以试试。
各位请集中一下,让我们来看一下大殿中供奉的佛像,当中这一位是佛祖释迦牟尼,和我们汉地佛教寺庙中的佛祖形象相去不远。稍前左右两位是佛祖的两位大弟子迦叶和阿雅。佛祖的胁侍菩萨照例是习惯上的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骑青狮者为文殊,骑白象者为普贤。你们大概还要问最前面的这3尊小佛像是谁?它们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即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左右两厢各具形态的是十六尊者像,俗称“十六罗汉”。
回过头我们来看一看这满院的浓阴。这种树在青海并不常见,它叫旃檀树,也叫菩提树,据说这座祈寿殿是为给七世格桑嘉措祝寿而建。传说为该殿开光时撒了一把吉祥米,便化作满天的花雨落下。这也是该殿又名“花寺”的来历。但我以为这个美丽名字的来历更多的是由于到了夏天,满院的绿树开满了香气袭人的白花,遮天蔽日、香烟缭绕,如入仙界,叫人流连忘返之故。
现在我们来到这座颇似农家小院的院落,如果说刚才我们还感觉到庙宇的庄严,那么现在一定有种重返世俗的轻松感。
这就是塔尔寺的印经院。因为寺庙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经书,因此,负责印经文的僧人便会整日忙个不停。现在,让我们进房间里来看看他们是在怎样工作的。
佛教传人西藏是从古印度和中国内地两个地区同时传入的,所以藏传佛教经典同时受到二者的双重影响,因此,藏传佛教的典籍便浩如烟海。我们现在想得到汉文的某部佛经,也得想办法从藏语佛经再翻译过来塔尔寺的印经院至今仍然采用比较古老的雕板印刷法,经书的用纸是这种颜色稍暗,韧性极好的棉质纸张,经书开本都不大,多呈长条状,翻阅方便颇具古意。我们读不懂的藏文字规范端庄,秀丽整齐,像是帧帧艺术作品,有种朴素的美感。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依次参观一系列最主要的殿堂,它们是塔尔寺的主体建筑群,也是寺中僧人活动的主要场所,请大家先来看一看大经堂。
在藏传佛教寺庙中大经堂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是僧人诵经学习进修的地方,遇到活佛莅临的日子,更是僧众聆听介法的场所。进门之前我们先在正门这里看一下这种特殊的工艺品,好像刺绣一样,这种艺术品叫“堆绣”,它是在刺绣之前先垫上一层棉花或羊毛,以求立体效果。这两幅“八仙人物”便是塔尔寺的珍藏品,虽为寺中僧人所制作,但很有民间情趣。因为堆绣制作比较复杂,工艺要求又高,现在寺中已很少有人能制作了,这就更显出这些珍品的可贵了。
目前的大经堂曾经过多次重建和扩建,最后一次完成于民国四年,就是公元1915年,建筑面积2750平方米,是典型的土木结构藏式双层平顶建筑。(从侧门进入大经堂内部)大经堂由这种藏式棱柱分隔成很多小的开间,柱子一共是168要,其中60根为暗柱,建在墙壁内,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有108根,柱身上包裹着的图案精美的藏毯是蒙古王公的赠品,僧人们就在柱间的这些藏式毯子上,叫做“佛团垫”打坐念经。大经堂的三面墙壁上都布满了佛龛,这一尊是弥勒佛像,有关它的故事我们等会儿再讲。这一尊是十一面观音,在藏传佛教中很多佛像都造型奇特,这主要是由于受到佛教密宗的影响。由于塔尔寺是班禅活佛的管辖范围,他曾多次驾临该寺居住,讲经,所以大经堂当中最显著的位置是留给他的。还有这尊镏金像,便是已故的十世班禅,还有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塑像,工艺精湛,形象逼真。这尊幼宗喀巴像在端庄中透出天真,不失儿童的可爱。
现在让我们大家来看看藏式建筑的一个特别的地方:即鞭麻层的利用。平顶的藏式建筑是和青藏高原干旱少雨的气候相适应的,典型的藏式建筑外墙大面积采取“蜈蚣墙”、藏窗、鞭麻层的做法,既有实用性又具有装饰性。鞭麻草是高原常见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原来呈白色,现在大家看到的鞭麻层是将鞭麻草晒干,切碎,上色之后,运用在建筑物中。鞭麻具有减压、吸湿、抗震的作用,是藏传佛教寺院在建筑时就地取材的一个典型。
这个殿叫做金刚殿,在殿的四周,布幔围住的部分是藏传佛教中形态各异的护法金刚,正中的塑像是镀金的,为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宗喀巴戴的黄色桃形帽,是黄教的标志。但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帽檐部位有一圈红色,是偶然现象吗?不是。历史记载宗喀巴在创立黄教之前曾师从红教,他悟性极高,以不满于当时各教派的腐化颓败,经过多年钻研,终于创立了一个教律严格又为大众所接受的新派别,传说红教徒习惯戴黄色里子、红色表面的帽子,宗喀巴在改革成功之后将帽子翻了过来,但露出一圈红色的帽边,以表示对老师栽培的不忘之情。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些磕头的虔诚信徒和僧众,这里面大多数都是远道而来的藏族牧民。这种全面匍匐的磕头方式叫做“五体投地”,又叫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中对佛表达虔诚的最高参拜形式。据说信徒若在佛前许过愿,还愿时就要用十万个长头来报答。远道来的人都是自带干粮,白天到这里还愿,夜间就近住宿,一天天不停地拜下去,一直拜到规定的数目为止,而且每次之前的间隔不能超过24小时,也有一说12小时,否则前面的累积数都无效,得重头再来。
信徒们为什么要选择这里来向佛参拜呢?因为这里是塔尔寺的主殿,大金瓦殿,据说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诞生的地方。宗喀巴原名罗桑智华,生于1357年。宗喀巴藏语意思是湟水边人,因共生于湟水之滨,故名。传说宗喀巴的母亲生下他,剪断脐带,把血滴在地上,后来就从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棵非常茂盛的白旃檀树。宗喀巴后来进藏学习藏传佛教,并成为一代宗师之后派他对弟子回乡省亲。母亲见到儿子的书信之后发现原来的那棵树长得更加茂盛了,树上缀叶十万且每片叶子上均有一尊狮子吼佛像。宗喀巴母亲感到很奇怪,便写信把此事告诉儿子,并表达了思予之情。宗喀巴大师回信安慰母亲,并让她绕树修一座塔,声称“见塔如晤儿面”。于是便有了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以后逐年又修建了庙宇殿堂,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塔尔寺,顾名思义,先有塔,后有寺,而那棵被修进塔里的树,慢慢又从根部衍生出来,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几棵。
请大家先从侧面看一下这座大银塔,它便是由最早的那座塔装饰加工而来,现高11米,外部镀银并镶满了珠宝,已经不是早期的古朴模样了。大银塔内部藏有旃檀树和宗喀巴的自画像,所以信徒才对它虔诚有加。正面的这幅匾额上书“梵教法幢”四个大字,是清乾隆皇帝的御笔钦赐,这柱子旁边的两根象牙是日本国的佛僧所赠。大金瓦殿内还藏有塔尔寺历代传下的宝物如唐卡、经书、珍宝等等。每年举行盛大的宗教节日时,僧人们要在这晨用酥油燃起成千盏灯,诵经祈祷,浓厚的宗教气氛达到了顶点。
中国传统建筑中将四根柱子之间的范围称为一个开间。九间殿从横的方向算共为九个开间,故称九间殿,室内实际上又隔成了三个大间。我们先看这一间,中间的佛像大家已经相当熟悉,它就是佛祖释迦牟尼,但在这里称为狮子吼佛像,也就是宗喀巴的母亲在旃檀树叶上看到的形象。“狮子吼”是用来形容佛祖在宣讲佛法时声音宏亮,令众生猛醒。两厢列侍的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些小神佛如:妙音天女、骡子天王等。
居中的这个殿称为文殊殿,因为当中所供奉的佛像为文殊菩萨像,他的代表法器为宝剑和经书。左右的协侍分别为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这种排列方法在佛教寺庙中非常少见,因三位菩萨实际上地位相同。这是因为藏传佛教徒认为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转世,所以在安排佛像时也将这位菩萨的地位提高了。这个殿中的几尊佛像面部线条丰满优美,在庄严中透出灵秀,是塔尔寺塑像艺术中的精品。
左手的三个开间中供奉着宗喀巴大师,左右两厢的坐像分戴黄帽和戴红帽的两种。戴黄帽者为宗喀巴的两大弟子嘉曹杰和克珠杰以及三世索南嘉措和四世云丹嘉措。戴红帽者为古印度两大戒律师“二胜”及古印度六大佛学家“南赡部洲六庄严”。因为在藏传人佛教的创立过程中他们的学说曾起到很大的作用。殿内两侧各有一造型怪异,面目狰狞的猛相护法神像。右侧一尊为怙主,藏语称“公保”,左侧一尊为法王塑像。
弥勒殿建于明万历五年,就是公元1577年,藏语称“贤康”,殿内主供弥勒佛像。让我们来看一看这座镀金的坐像。它是弥勒佛12岁时的等身像。大概现在各位心里已经有了疑问:为什么今天在塔尔寺看到的弥载佛像包括这尊在内都和我们平常看到的不同?因为我们常识中的弥勒佛总是那位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胖和尚。其实这位好脾气的和尚据说并不是“正宗”的弥勒佛,而是南宋末年浙江的一位叫契此的和尚,他在世时常手提一只布袋在集市上走,人称“布袋和尚”,圆寂后人们认为他是弥勒化身,降临凡间警示世人,但传说毕竟是传说。而因为佛教曾从印度和中原两个地区传入藏族地区,佛像在面貌上直接受到印度佛像造型造型的影响。这尊弥勒像就具有浓厚的犍陀罗艺术遗风,或者换句话说,也就是更“正宗”一些。塑像内藏有宗喀巴父亲鲁木格的额骨、头发、僧帽和如来舍利、阿底峡尊者的灵骨等。佛像左、右分别为塔尔寺第一任法台和塔尔寺创建者的灵骨塔。殿内右侧圆柱下的这尊双手合上,食指向上的铜佛像,是观音像的一种,据说是件出土文物。
九间殿前这个规模颇大的院子被称为“社火院”,除了平时被寺中僧人用作“辩经”场所之外,每逢塔尔寺的几个重要宗教节日,还在这里跳大型宗教舞蹈,如马首金刚舞、法王舞、怖畏金刚护法舞等等。舞蹈的内容多取自藏传佛教教义,还包括一些藏族的民间传说,大意不过是消灾免祸,保佑平安。舞蹈中的角色均由寺中僧人扮演,舞蹈动作经过几百年时间已基本程式化。每逢这里举行活动,信徒和群众都纷纷赶来观看,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前边我曾向各位介绍过塔尔寺有名的两件工艺品,即壁画和堆绣,现在我们将要看到的酥油花,是塔尔寺最精彩的艺术品,不仅远近闻名,还曾拍成过纪录片。它与壁画、堆绣统称为塔尔寺的“藏族艺术绝”。
酥油花,顾名思义,就是用酥油捏成的。其中包括佛像、人物、花卉、亭台楼阁、动物等等。酥油花的来历,传说纷纭,我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个传说。黄教大师宗喀巴在西藏学佛成功后,想在佛前献花表示自己的敬意,但当时在西藏正逢严冬,没有鲜花宗喀巴便用酥油捏成一朵花,供在佛前。从此,弟子们纷纷效仿,渐成风气。很多黄教寺院都有在宗教节日时制作酥油花的习惯,但以塔尔寺的规模最大,也最出名。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恰逢塔尔寺的四大法会之一,寺庙都要展出一批制作精美,选题新颖的酥油花作品,届时参观,朝拜者络绎不绝,称为“灯节”。
酥油花固然绚丽多彩,但制作过程却非常艰辛。尤其是制作的季节必须要选在冬季,作坊内还不能够生火,以保持低温,由于酥油遇温稍高便会融化,僧人在制作时若手温升高,就要将双手浸入冰冷的水中去降温,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制作时一般是先搭架子,之后捏成各种形象,需要上色的部分预先就将颜色掺入酥油内揉好。制作的时候需要非常地细心,因为最细小的地方都不能够马虎。原来塔尔寺的酥油花制作作坊分上下两个院,每年都要分别推出一套新作品,但题材事先都是保密的,有些竞争的意味,若届时推出的作品选题相同,则被认为非常吉祥。
酥油是牛奶的提炼物,在藏区应用普遍,不仅用来食用,还用来作为寺庙中长明灯的燃料。以前“灯节”结束之后,酥油花均被重新用作燃料。自从建立了酥油花馆之后,当年的作品就可以被保存在这种有空调的玻璃柜子中供人参观,一般可以保持一至两年。但因为每年都有推陈出新的酥油花出现,所以我们每年都可以观赏到新的艺术品。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们参观塔尔寺就到这里结束了,在和大家告别之前首先让我来解答那些个贴钱币的秘密,那是因为在石头表面满了酥油,有人猜对了吗?塔尔寺以其崇高的宗教地位和悠久的历史,使广大佛门弟子心弛神往,虔诚参拜。同时以其浓重而神秘的宗教色彩,丰富而珍贵的艺术收藏,辉煌而奇特的宗教建筑,极大地吸引着国内外数以万计的游客来此游览观光。各位就是我有幸接待的贵宾,诚恳希望大家对我的导游提出宝贵意见,欢迎大家再次光临青海、光临塔尔寺。谢谢大家。
精选山东景点导游词5篇
上一篇:青海景点怎么介绍
下一篇:有关蓬莱阁导游词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