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古称上党、潞州、潞安等,山西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之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治导游词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长治导游词1
长治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段,东部与河北邯郸、河南安阳交界,西部与临汾交界,南部与晋城交界,北部与晋中交界。全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东西最长处约15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140公里,总面积13 896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8′03"—112°44′04",北纬35°49′—37°08′。
图像中间如“红叶”般的区域山体植被覆盖较好,流水侵蚀导致的沟谷特征如同“红叶”的叶脉一般。图像左下方粉红色是农作物耕作区。图像右下方白色区域是积雪覆盖。
长治市为太行山、太岳山所环绕,构成高原地形,通称“沁潞高原”,又称“上党盆地”。平川、丘陵、山地分别占总面积的15.9%、33.4%和50.7%,平均海拔高度为1000米,东部太行山的黎城县历峪山最高点为2012米,西部太岳山的沁源县石膏山最高点为2541米。
长治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南缘,从全市整体地貌看,山峦起伏、地形复杂,总体呈盆地状。最高点为沁源县太岳山主峰之一,海拔2541米,最低点为平顺县浊漳河出境处,海拔标高380米,最大切割深度为2161米。长治市地貌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盆地、河谷4种类型。2016年,长治市土地总面积13955.2平方千米,其中平川占15.9%,丘陵占33.4%,山地占50.7%。
长治市水文下垫面,地质条件分为松散岩类、变质岩类、碎屑岩类和碳酸盐岩类;依据地貌条件分为中山区、低山区、丘陵区、山前洪积扇区、沟壑区和盆地区;植被条件可分为高郁闭度区、中等郁闭度和低郁闭度区。境内河流分属海河与黄河两大流域,主要有海河流域的浊漳河、清漳河、卫河以及黄河流域的沁河、丹河、入汾小河等。
长治属典型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年平均温度9.7度,年平均降水549.2毫米,年平均湿度61%,年日照时数2311.5—2664.5小时,年平均无霜期在156.8-181.9天,年平均风速为1.1—2.3米/秒。长治地处山西黄土高原东南部,群山环绕,大陆性季风强烈、持久,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气候温和、干燥,四季分明。 2016年,长治市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日照偏少。气象灾害较多,主要气象灾害有:冰雹、低温冷冻、旱灾、洪涝等自然灾害。全市平均气温为10.3摄氏度,比历年偏高0.6摄氏。各县降水在511.2毫米-795.9毫米之间,平均日照时数为2185.1小时,无霜期平均为220天。
长治导游词2
在长治城东北5公里处,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山,这就是百谷山,俗称老顶山。此山方圆40多平方公里,从北向南由五个山峰组成,所以又叫五顶山。这五个山峰依次叫老顶、南顶、玉皇顶、奶奶顶、新顶。《太平寰宇记》载:“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皆连,风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称佳境,昔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于此,因名山建庙。”
老顶是五顶之最,海拔1378米,是太行山西南部的主峰之一。登临老顶,近望高楼错落,道路井然,市区景致尽收眼底;远望漳泽水库状如锦带,飘浮于天际,上党盆地一览无遗。 在老顶东北峰,有一处天然巨石形成的峰峦,高居于层峦叠岭之上,形似雄狮蹲踞,它就是狮峦峰。《长治县志》曾有记载,清朝有人曾称赞此峰:“北钰得狮象,狰狞镇此邦。卧云峰叠叠,孔涧水淙淙。”当您在天光浅黛的黎明攀此顶时,大有泰山观日之感。玉黄顶与奶奶顶在滴谷寺村北面,山势平缓连绵,松柏密布,翠绿苍茫, 两顶相连。新顶,顶低而平,四周松柏丛生,整齐碧绿,环境幽雅。 老顶山不仅山峦秀丽,林木繁盛,而且天然岩洞众多,景致各异。大小30余座岩洞,多位于半山陡壁悬崖、深谷幽壑之地,或小巧玲珑,或宽敞深幽,或数洞并生,或洞体相连,且多数与炎帝神农、道家、仙释、文人雅士相关。其中南崖宫、朝阳洞最为可观。在滴谷寺正东半山腰处,有一神农洞,相传为神农氏尝百草之所。洞口向西,在一天然青石上开凿而成。洞口高难度1.7米,宽约1米,洞内宽5.7米,深6米高约3米。洞口左侧为一长方形石壁,似一天然石匾。洞外平坦,青草如茵,四周松柏掩映,若无人带领,很难寻觅。置身洞中,一种对先祖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在玉皇顶半山腰处,有一天然洞穴,两面夹山,背山面谷,洞宽6米,深11米,内套一小洞,洞壁玲珑泛光,洞内有石刻五处,保存清晰,特别是宋代秘书监知军府事陈述古纪游题刻的“述古行之”、“述古游之”、“宋治平仲”等,字体流畅,雕刻苍劲,犹若石纹。 老顶山除了这众多的岩洞外,还有一处“寒泉绝胜”。在滴谷寺村有一股甘甜的清泉,洞口匾额上嵌清朝所留楷书“古寒泉”。古寒泉即百谷泉,亦名神农泉。《潞安府志》称:“百谷泉,在百谷山神农庙前,砥石涌泉,寺僧引为伏流,注为塘,由螭口飞下大壑,注石子河,味甘。”洞口有宋代风格的浮雕龙头,泉口雕有卧龙,龙嘴开张,下为圆形石凿小井,布局精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开发我们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在太行山上尝百草、兴农业、实现人类历史上从游牧到定居,由渔猎到农耕重大转折的遗迹,长治市委、市政府已在炎帝昔日尝百草的地方兴建宏大的炎帝纪念馆。现在,一尊高39米,堪称亚洲第一的炎帝巨型铜像已屹立于耸翠叠嶂的百谷山巅。以铜像为主体的祭进坛、殿堂以及百草堂、神农井、神农泉、耒耜洞、神农村、碑刻等景观正在筹建。
长治导游词3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城太行街363号,是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八年抗战历史的大型革命纪念馆,集旅游观光和博物馆价值为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国家AAAA级别旅游景区。直属山西省文物局,正县处级建制,性质为历史类博物馆。
主要场馆为八路军抗战史陈列馆,与八路军将领组雕、八路丰碑遥相呼应,呈“一”字型分布。背倚凤凰山、东眺马牧河,坐北朝南。陈列馆由序厅、六大陈列厅、休息厅、抗战文化墙等构成。从空中俯瞰,为“工”字型布局,两侧是平顶现代建筑,中堂尖顶为传统建筑。于2005年正式对外开放,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八年抗战光辉历史的大型军事专题场馆。
序厅
八路军抗战史陈列馆序厅,太行丰碑矗立在大厅中央,同时伴有歌曲《我们在太行山上》。大厅周围有三角形图案。大厅中央是褐色巨型立体“八”字。一尊八路军战士浮雕像镌刻着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八年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丰功伟绩。
陈列厅
2005年改陈后,主题展览为《八路军抗战史陈列》,展陈面积8000㎡、展线长1450米,展出图片、图表609幅,文物1091件,油画作品13件,木刻版画36件,并辅以仿实景观、雕塑、多媒体演示等16组,分为六大部分,展览以珍贵的图片、文物为基础,综合运用声、光、影技术,配以幻影成像、立体景观、触摸屏等辅助手段,展示了八路军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历史。
其中主要展品有“抗战联盟旗”、“八路军行军锅”、“百团大战战役部署图”和响堂铺战斗中缴获的汽车发动机残骸等。最具代表性的是长达80米的“八路军抗战文化墙”,集中展示抗战时期八路军部队及根据地出版的图书、报刊、绘画等文化艺术珍品,形成了一条视野广阔、信息量较大的展览辅线。[2]
题词厅
陈列有江泽民、邓小平、杨尚昆、刘华清、聂荣臻、徐向前、薄一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210余位省军级以上领导人的题词。影视厅占地260平方米,有80个的座位,30部爱国主义教育影视资料片。展厅陈列着3000余件革命文物,其中有30多件国家一级文物。如:红军长征带进来的行军锅、国际友人在太行用过的外文打字机、朱总司令赠给民间医生弓应卯的手杖等。
八路军将领馆
八路军将领馆展示了958位抗日战争时期正旅级以上八路军将领的光辉形象和生平事迹,同时展示了八路军中1955年至1965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将领名录1337人,抗战期间牺牲的八路军团级以上将领名录727人。展览面积1400平方米,展线长350米,共分10大部分。
八路军将领馆主要展示1937年7月全国性抗战爆发后,以朱德、彭德怀为代表八路军将领,率领三师抗日将士,创建敌后根据地,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八年抗战,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不朽的功绩。展览共分10大部分,以八路军组织序列为主线,集中展示了958位抗日战争时期正旅级以上八路军将领,同时展示了八路军1955年至1965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将领名录。[3]
半景画馆
百团大战半景画馆位于抗战史陈列馆东面。该馆在国内首次以半景画的形式,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全景式再现了抗战时期八路军百团大战的情景。
百团大战半景画由400㎡油画和480㎡仿真置景构成,展现了攻克娘子关的战斗场景。画面高10m×弧长36.6m,突出表现娘子关战斗的典型场面,仿真置景475.2㎡ 。
临时展馆
临时展馆由临时展览馆(东展馆)和专题展览馆(西展馆)两部分组成,分布于抗战史陈列馆两侧。展出共产党八路军重要领导人、与八路军抗战相关的专题展览、临时展览等内容。策划制作相应的临时展览,同时也承接国内其他纪念馆的专题巡回展。
东展馆为临时展览馆,建筑面积5398㎡,展出面积1000㎡,展线长450m,主要为配合各个时期国内外形势,策划制作相应的临时展览,同时也承接国内其它纪念馆的专题巡回展。此外,还设有大型多功能会议厅和小型贵宾会议室,用于为多种活动提供场所。
西展馆为专题展览馆,建筑面积2425㎡,展览面积2000㎡。投入使用后,推出了大量与八路军抗战史相关的专题展览。
长治导游词4
上党门是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治市西大街的府坡街北端,是隋代上党郡署的大门,上党门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在衙署内大兴土木,增建飞龙宫、德风亭。最盛时亭堂楼宫有280余间。金元之际毁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上党门门庭,后又增建钟鼓楼。弘治三年(1490)重修。1932年再次重修。
上党门门楼的东西两侧为钟鼓二楼,据《潞州志》载:“鼓楼,在今州治东侧。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知州傅遂建于子城门上,基址犹存,天顺七年(1463年)知州李睿筑今台,建楼于其上,与钟楼东西相并。成化七年知州孙坷用砖石砌台基。岁久楼毁,弘治九年(1496年)改建。钟楼,在州治前西侧。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知州傅遂建筑,岁久楼毁台崩。弘治九年补筑台基,用砖石包砌,楼亦改建焉。”据《潞州志》载“国朝康熙九年(1671年)知州汪宗鲁重修又增建里老柜书、快手民壮、皂隶房,东西公廨门榜棚;二十九年(1691年)知州刘民瞻重修二堂;雍正四年(1727年)知州沈一葵重修照壁榜棚;六年(1729年)知州管学宣重修土地祠、寅宾馆;八年(1731年)署州事长治县知县钱人龙重修里老柜书房东十三间;乾隆四年(1740年)知州张秉纶重修二堂及仪门增建官厅;六年(1742年)知州雷畅改赞政厅为赞侯祠。”
至民国元年废府,而后经过多年的兵火战乱,以及人为的毁坏,府署内的建筑已大部不存。现仅存大门、钟鼓二楼、府二堂、办公院、西花园等建筑,上党门已成为长治市极具代表性的古建筑。
上党,取“以天为党”之意。现存的上党门和两侧的钟鼓楼则为明代知州马暾所修。明弘治九年,潞州知州马暾在其为任六年之后,在“政洽民孚,治有余力”的情况下,对原来的钟鼓楼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改建,“朴素浑坚,雄伟固壮”,这就是钟鼓楼,这就是上党门。
上党门座北向南,建筑布局依次有琉璃影壁、门庭(也称大门),鼓钟二楼居大门左右,二门及二门影壁,中门及东便门、西便门,牌坊、大堂、二堂及东西配房厢房,飞龙宫、德风亭 、办公院 、西花园、瀛春台等建筑。亭堂搂宫组群结合,高低错落,规模宏阔。现仅存大门 、钟鼓二楼 、府二堂、办公院、西花园等建筑。大门与钟鼓二楼平行排列,台基高峙,主从有别,错落有致。大门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明间辟门,两次间青砖砌筑扇面墙,单檐悬山顶。屋顶灰脊灰兽,简板布瓦装修。钟鼓二楼青砖砌筑城垛、券洞、踏道,上筑阁楼,广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右侧钟楼上一匾书,曰“风驰”,左侧鼓楼上一匾书,曰“云动”,以示高耸入云之意。外侧钟鼓楼相衬,斗拱密致,脊兽富丽,与门庭交相辉映,是一处地方衙署中富有民族风格的门庭式的古建筑。游人登楼远眺,长治城廓尽收眼底。
长治导游词5
潞安府城隍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大北街庙道巷,坐北向南,一进三院,前有神道,南北向中轴线长408米,三院占地6850平方米。中轴线主要有山门、重楼(玄鉴楼)、戏楼、献亭、中大殿、寝宫等建筑。每年农历四月十五,为传统庙会日,主要祭祀城隍神。
潞安府城隍庙,寝宫建筑面积181.7平方米,开间明三暗五,是城隍神与夫人休息之所。现存为明代原构,后殿正脊上黑釉行龙亦为明代原物,潜伏爪牙,蜿蜒欲动,国内少见,艺术价值极高。
中殿为元代原构,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殿内采用减柱法,仅用内柱四根。梁架简略,用材硕大。前檐斗拱六铺作重拱计心造。檐柱、内金柱为石制抹棱小八角方柱,整座建筑元代风格十分浓厚。
长治潞安府城隍庙,规模宏敞,建筑壮丽,山门、耳殿、玄鉴楼、戏楼、献亭、中大殿、寝宫、配殿、廊房等,无不俱备,各殿屋顶上皆以五彩琉璃装饰、釉色斑斓,光映霞表,是全国现存已知的府城隍庙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
潞安府城隍庙,坐落在长治市东大街。规模宏大,布局奇特。是国内现存府级城隍庙中较完好的一座。有碑文记载,该庙始建于元朝初期,距今已有780余年的历史,明清两代曾多次扩建重修。
庙内全部殿宇沿中轴线布局,轴线分明,纵横对称。中轴线上,从九龙壁(琉璃影壁)始,列有吊桥、街门、楼、牌坊、山门、戏楼、献亭、中殿、大殿、寝宫。两侧配以耳殿、廓庞等,共有三院。整个布局,疏密有致,气势雄伟。各殿飞檐凌空,斗拱交错,殿顶琉璃,富丽堂皇。
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 。庙中前院宽大,现改建为花园。中院有古槐2株,枝叶繁茂,形状如龙;化石树一株,高达30余米;东西两厢,现为博物展厅。
一年四季不断有名家书画展出;献亭两只大铜香炉。花纹斑烂,铸造精美,为世罕见;中院大殿,高大宽敞,四壁绘画清秀生动。中间是近几年新塑的炎帝坐像,形象逼真,高大威武。庙的后院,才是城隆爷的宫殿。正殿塑有彩色城隍像,还有城隍奶奶,以及城隍爷的部属塑像。塑像高大,布局合理,是国内现存府、县两级城隍庙内所没有的。城隍庙如今已成为长治一景。每逢国内外贵客嘉宾光临,都要到此一游,以饱眼福。
长汀导游词最新范文
上一篇:长治导游词优秀范文
下一篇:长寿湖导游词范文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