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墓园原在合肥市东郊15公里处的大兴集。该墓始建于公元1063年,即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199年即南宋庆元五年重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肥包公墓导游词经典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合肥包公墓导游词1
到了合肥,可以不去三孝口,四牌楼,也可以不逛长江路、淮河路,但是不可以不去包拯墓。
关于包拯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是正义的化身和弱势者的的保护神。因此,人们尊称他为“包公”。
一曲“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让许多人误以为包公是河南开封人。其实,包公在开封为官才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他的出生地和归葬地都在合肥。包拯一生六十余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合肥这片土地上度过,他在这里出生、成长、读书、守孝,留下了许多遗迹,千载高风,引人凭吊、咏叹。
包公出生于肥东县的解集乡小包村。至今,该村仍留有包氏宗祠、衣胞冢、包公井、放牛岗、凤凰山、十三墩、荷花池等许多和包公有关的遗迹。
包公墓园原在合肥市东郊15公里处的大兴集。该墓始建于公元1063年,即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199年即南宋庆元五年重修。重修后的墓道祭享有堂,墓道有门,植以松桧,缭以围墙,规模甚大,成为泸州一大名胜。
现在,包公墓已迁移到合肥市城南包河南畔,全称为“包孝肃公墓园”,占地面积3公顷,园内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一座比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园。墓园南临芜湖路,北近包河边。墓园外有神墙围护,内有神道贯通。园区规模宏大,建筑古朴典雅,满园苍松翠柏,地势起落有致,与相距不远的包公祠和相邻的清风阁遥相辉映。
该墓园于1985年10月破土,1987年9月竣工,完全是按宋代《营造法式》建造而成。历时近两年。
进入墓园大门,一方高大的壁照首先映入眼中,上刻有“包孝肃公墓园”六个苍劲有力的楷书大字,该字乃是著名书法家方绍武所写。这方照壁乃是安徽目前最大的照壁。
一条神道穿过神门,直通享室,神道二旁乃是石人石马等石刻群。神门后是享堂,享堂中央高支神龛,放置着包拯神位,神位前的供桌上设有香台,供瞻仰、祭祀者进香叩拜。这里是后人祭拜包拯的地方。
享堂之后是包拯的坟墓,石龟背驮墓碑,碑上刻着“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之墓”。看来包拯官阶最高为枢密副使,相当于国务院副。
包公墓绿树围护,青草覆盖,显得肃穆、威严。
我是在《七侠五义》、《小五义》等武侠小说中知道包公的,乌盆鸣冤,齐天庙遇李娘娘等故事伴着我走过了童年的时光。如今,站在包公墓前,一桩桩有关于包公的故事、传说纷纷涌上心头,敬畏之情油然而起。
在包公墓园内除了包公墓以外,还有附葬区和包拯墓室。附葬区有包拯的夫人董氏及嫡系子包繶和其孙墓葬,共五座。包拯墓室位于墓冢正下方,包拯遗骨就安放在金丝楠木棺具内。墓前置包拯墓铭,铭文石刻三千二佰余字,乃是其同僚吴奎所撰写。墓道进口朝北,自北向南再往东弯就是墓室。
墓道二侧石壁上刻有宋代石刻拓片“二十四孝图”和“接迎图”,一位年轻的讲解员口齿清楚,态度和蔼,举止大方,对其讲解的内容十分熟悉,有问必答,并在其中插入一些传说和历史掌故,娓娓道来,游者听来十分满意。
包拯为何被谥为孝肃?据讲解员解释,孝为孝敬父母。包拯在29岁中进士,但因母年迈而供养母亲,至母亡又守孝三年才出门做官,此时已39岁。而肃的意思是忠直无畏,孝肃则为忠孝二全的意思。
安放包拯遗骨的棺木乃是用金丝楠木制成,据说甚为珍贵。当时工作人员听说福建有该木,就派员前往福建寻找。福建某山林承包者闻说迁移包拯墓需该木,就不顾年老体弱,带领子孙山上伐木,并免费赠送给墓园,结果仅用了九百多元钱就制成了棺木。恰巧,该承包者也是姓包,一时传为佳话。
出包拯墓向西就到包公祠。包祠始建于1066年,但也屡建屡毁,太平天国时期,包公祠曾一度毁于战火。晚清其间,合肥另一位名人李鸿章捐资2800两白银重建包公祠,如今的祠堂建筑就是由李鸿章当年修建的。因此在合肥流传了这么一句佳话:“包家祠堂李家修”。
包公祠位于包河公园的香花墩上,坐北朝南,虽不是很大,但四面环水,风景秀丽,徜徉其间,另有一种风味。包公祠四周由运河围绕,为包公祠的护“祠”河,称为包河。
包公祠主殿内放置包拯铜像一座,略清瘦,长须,并不象人们想象中那样油黑锃亮,额有月牙。据说,生活中的包公是“面目清秀,白脸长须”。
写着“色正芒寒”的楹匾悬置在包拯铜像的正上方。左侧放置着御赐的龙头、虎头、狗头等三口铡刀,当然这些铡刀只是重修包公祠时的仿造品而已。
包公祠左边是徊廊和水榭,右边有一口“廉泉井”,据说若贪官污吏或为人心术不正者,若饮用廉泉井之水,将上吐下泄。后人为了保护廉泉井,在廉泉井处盖了一座八角亭,名曰廉泉亭。我往井里看了看,没发现什么特别的东西,但也不敢取而饮之。万一不干不净,上吐下泻事小,被人以为心术不正事大。
据说,在于宁波的包氏一脉,出了一个世界闻名的船王包玉刚。他们留存下来的家谱和埋在包公墓的家谱一字不差。原因是包氏这支血脉的祖先,当年被任命到浙江去做官,后来南宋灭亡。这些人沦为百姓,以商为主,不仅躲过了这场恶运,就连家谱也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浙江出土的家谱和包公墓里的家谱,可以说是1020__年来发生的家谱流传奇迹。
人们歌颂包拯的铁面无私,乃是对正义和公平的一种企盼。也是弱势者的美好愿望,希望有不畏权贵者为民做主,抑制豪强,还百姓以公道。
合肥包公墓导游词2
包公1062年病逝,1063年葬于合肥大兴集。从此包公墓一直是合肥城最著名的人文景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受到历代王朝和人民群众的精心保护。
包公去世以后,皇上念他的功勋,照顾他的子女在朝为官,后来又赐了一位“恩生”,负责管理管理包公祠、包公墓和有关文物、文史资料,接待来访客人。“恩生”是世袭的,本人临终前,一定要按照立嫡、立长、立贤的原则确定好继承人。他是一族之长,大家都听他的。过去的“恩生”都住在香花墩上包公祠的旁边,便于打扫包公祠。包公祠那时叫孝肃祠。包家的人叫香花墩为包墩。包墩是包家的圣地,说是从包墩迁出去的,都是包家的子孙后代,包公子孙没有不知道包墩的。最后一代“恩生”是包公的35世孙包先海。解放后,包公祠由公家管理,包公画像仍保存在他那里。
墓旁有祭田数亩,“世奉免征”,由世袭的守冢户耕种。守冢户平时管理墓地,禁止牛羊放牧,游客来时供应茶水。清明时节,包公子孙扫墓,供应午餐两桌,鸡、鸭、鱼、肉八大盘,另加白酒和挂面,即当租课。
从北宋开始,每年春秋二季,都由庐州府学的校长和合肥的县长率领师生前往祭扫包公墓,由于这项活动,集德育、智育、体育于一体,深受师生们的喜爱,便形成了一种惯例,经久不衰。即使发生元、明、清的多次改朝换代,这项活动也沿袭未改。
当然,其间包公墓也遭到几次破坏。包公诞辰200周年时,南宋官员重修包公墓,写了一篇《重修孝肃包公墓记》,记载了包公墓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兵火之祸。1129年金兵占领庐州,所到之处对辽、宋贵族墓大肆发掘,摧毁他们的统治权威,掠夺墓中财宝。包公墓被金兵从上方掀开,墓中贵重物品被洗劫一空。
合肥包公墓导游词3
合肥包拯墓园格局别致,主副分明,方正严谨中富有变化。墓园的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堂、亭、室、阙,均以宋 代二品官葬制设计,一砖一石一瓦完全符合宋代建筑质地与规格要求,保持宋代建筑风格。这里风景秀丽,坡缓岗平,林木葱茏,是闹市中一块难得的雅静去处,人文景观与园林艺术集于一隅,引人入胜。
整座墓园四周还有院墙围护,园内各处皆有神道贯通,建筑群落随形就势,满园苍松翠柏,芳草如茵,古朴幽静。不少建筑上还有全国百余位当代书法名家书写的匾额、楹联装点,更增添了墓园的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
包拯墓园由主墓区、碑廊、附墓区、地下墓室和管理区等组成。
穿过墓园大门,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照壁。照壁高4.2米,宽10.2米,上刻有“包孝肃公墓园”六个苍劲有力的楷书大字,系著名书法家方绍武书写。其功能是石阙前的屏障,起隐蔽作用,同时也起到装饰性作用。这方照壁是安徽省目前最大的照壁,其构造完全是按宋代《营造法式》建造而成。
照壁的后面是“子母双石阙”。阙是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肃穆处所的外部建筑,通常左右各一,也有在大阙旁建一小阙的称“子母双石阙”。
中国建阙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初为城门,城墙到此而缺以作为门,所以称城阙。墓门建阙约始于西汉。中国的古阙虽然很多,但大都残缺不全。像包公墓园之内的“子母双石阙”,只有这一座。“子母双石阙”的母阙高6.4米,子阙高4.5米。
神道右边立有“龟趺螭首神道碑”。碑上撰写着包拯生平事迹,内容与墓志铭的内容基本相近。“龟趺螭首神道碑”竖立在之上,其实,是神道碑下的石座,民间习惯将它雕成似龟的动物形状,是取其力大能负重的意思。
穿过神门,一条笔直的“神道”直达包拯墓冢。神道右旁立有石柱,名叫“望柱”,又称“华表”、“和表”、“桓表”和“诽谤之木”,相传立柱之习原是尧舜时竖立于交通要道的木牌,让人在上面写谏言之用的。后来,秦始皇定“诽谤”为罪,加上木头容易腐烂,就改用石柱,并在上面刻上多种形状和花纹,并逐渐演变成设在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等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设在陵墓前的大柱又称为“墓表”,一般常见的均为石造,柱身雕有蟠龙纹饰,上为云板、蹲兽。包拯墓园的这根望柱,北宋时期二品官就是位应享受的待遇,柱呈八楞形,高3.6米,柱身刻有缠枝牡丹,柱的上端是寿桃型光焰。
神道两旁各有石羊、石虎、石人一对,组成墓前石刻群,名为“石像生”。墓前石刻群既是一个朝代的艺术型制,又表现了一个朝代的政体特征。包拯墓前的石刻群是按照北宋陵寝墓前石刻型制刻制的,其数量、品种则沿用唐制,显示墓主是三品以上官员。
登上几级石阶,迎面是包拯的享堂。享堂是包公墓园的重要建筑,专供祭祀活动之用。享堂正门两侧的抱柱上有一楹联。上联为:“正气慑王侯,铡恶除奸传万世”;下联为:“遗风昭日月,蜀山淝水庆重光”。联中的“蜀山”指合肥市西郊风景秀丽的大蜀山,“淝水”指穿城而过的淝河。作者从“正气”和“遗风”两个方面颂扬包拯的政绩和品德。一个“慑”字,写出了包拯的明察善断,执法如山及对王侯的威慑作用;一个“庆”字,点出了人民因怀念包拯而建墓园的欣慰之情,希望包拯的“遗风”得以发扬光大。
享堂正门前的一副楹联为安徽省已故著名学者吴孟复先生所撰。上写:“廉吏可为来者是式,故乡更美公乎其归”。上联“廉吏可为”是用典。春秋战国时,楚国有个名为孙叔敖的令尹,他辅助楚王称雄,政绩卓著,赢得楚国百姓的赞颂。他死后没有给他的后人留下什么财富,致使他的后人过着贫穷困苦的生活,被史籍称为天下第一清官。而和孙敖叔同时期的一些赃官、贪官,他们死后却给自己的后人留下了大笔财产,使他们继续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两者之间,对照鲜明,因而社会舆论感叹道:“廉吏不可为”。作者在此反其意而用之:包拯名传后世,光耀史册,所以“廉吏可为”,“来者是式”意思是后来人应当以包拯为楷模。下联意思是包拯逝世900余年了,他的故乡合肥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一座现代新兴城市,所以说“故乡更美”,远非宋代所能比。包拯病逝外乡,归葬故里,“公乎其归”既表现包拯对故乡的眷恋,也表现故乡人民对包拯的深情。
享堂飞檐翘角,灰瓦彤柱,高约10米,是一座木结构九脊五开间的宋代建筑风格的殿宇。殿内,20樽凿花文饰的柱基上,耸立着20根丹红国漆大柱,撑起椽梁昂枋,使大殿显得气宇轩昂,宏伟壮观。享堂中央高支神龛,放置着包拯神位,神位前的供桌上设有香台,供瞻仰、祭祀者进香叩拜。神龛上方悬匾三块。中间的匾额上写的是“为政者师”,系清代江苏王均撰写,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所书。左侧为“正气凛然”,为著名书画家刘海粟题写。右侧为“清正廉明”,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
享堂神龛两端的巨柱上悬一长联。上联为:“十五卷谠论排阊,江河不废仰止高山,正道自千秋,宇宙声名尊孝肃”;下联是:“九百年明德在世,人物凛然长留生气,凌云应一笑,岁时乡国荐芳馨”。全联上写“论”,下写“德”,对包拯的一生,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合肥包公墓导游词4
合肥包拯墓园格局别致,主副分明,方正严谨中富有变化。墓园的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堂、亭、室、阙,均以宋代二品官葬制设计,一砖一石一瓦完全符合宋代建筑质地与规格要求,保持宋代建筑风格。这里风景秀丽,坡缓岗平,林木葱茏,是闹市中一块难得的雅静去处,人文景观与园林艺术集于一隅,引人入胜。
整座墓园四周还有院墙围护,园内各处皆有神道贯通,建筑群落随形就势,满园苍松翠柏,芳草如茵,古朴幽静。不少建筑上还有全国百余位当代书法名家书写的匾额、楹联装点,更增添了墓园的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
全称包孝肃公墓园,位于合肥市内包河南畔林区,与包公祠紧紧相连。整座墓园面积1200平方米。包拯病逝与北宋嘉七年(1062年),次年由开封护丧归葬在今合肥市东郊大兴集。1973年建于此,1988年竣工。
墓园内迁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包公曾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故有“不肖子孙,不得入墓”的传说。墓园由主墓区、附墓区和管理区组成。主墓呈“覆斗型”,墓室内安放有包拯墓志铭和2.4米长的金丝楠木棺,棺内安放包拯遗骨。北侧是附墓区,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个墓园庄重肃穆,寓包拯禀性峭直、刚毅之意。主要建筑上置有全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刘海粟、启功、溥杰等撰书的楹联。
合肥包公墓导游词5
提起包公,人们很自然就想到开封,很多人认为包公是开封人,其实包公是合肥东乡小包村人。因为包公铁面无私,秉公断案,故而得到人们的爱戴和赞扬。随之出现很多有关包公的评书、小说、戏剧、电视。在古代官吏的知名度,包公当推第一。
包公并不像戏曲“小包公”那样,小小年纪就中了独榜御进士,当了县令。其实包公28岁才中进士,被放到建昌当县令,当时包公父母年事已高, 包公为照顾二老,请求皇上改派和县当县令,可包公父母还是不肯出来,包公依然辞官,在家侍奉父母十年,直到包公父母谢世,又服丧二年,才出来做官,这在古代也是很少见的。这样包公亡宦十年,博得了孝亲的好名声。包公先后任过天长、端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地知县、知府,还做过三司使、谏议大夫、枢密副使,他当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大学士,所以有包龙图之称。
我是开封人,以包公的第二故乡而感到自豪。这次来合肥,绝不能漏掉瞻仰包公祠、祭奠包公墓的机会。看过古逍遥津后,向南不远,就到了 包河公园,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等有关纪念建筑都围绕包河而建。包公清正廉明,很得宋仁宗赏识,宋仁宗欲把巢湖赏给他。包公坚决不要,而只要了合肥的一段护城河。因为河不同于田地房产,卖不掉也搬不走。他的后代依河而住,靠捕鱼挖藕为生。传说河中鲫鱼脊背黑亮,莲藕质嫰无丝。两者象征包公铁面无私。这段护城河后来就叫作包河了。
顺着包河岸边弯曲的小路,来到包河景区的核心建筑“清风阁”。这是1999年为纪念包公诞辰1000周年,弘扬包公清正廉明精神而建的。大门面开三间,屋顶四角分别饰有仙人、牛、马、羊,平台四角为四角兽。进大门主道两侧各有三根引路灯柱,由天然石料雕成。灯柱下有莲花宝座,上有花瓣灯托,方形石柱,方形灯笼,四面洞开,中间安灯,顶部为四角小亭。灯饰莲花有“廉明”的特除意义。明月亭是碑亭,在大门与清风阁的主道中间。碑文记载了设计、修建清风阁的过程。从明月亭向前十来步,便是宋代特色建筑一鱼沼飞梁,这是一种石雕十字架桥梁制式,在晋祠我曾看到过。清风阁坐西朝东,高42米,共九层。一楼为“耿光让日月厅”,厅内置有一幅《清风赞》的大型椴木浮雕。中心为包公像,两侧是《运粮戍边》、《西办盐务》,背面是《回乡尽孝》、审牛舌案》、《陈州放梁》、《弹劾王魁》浮雕。其余几层都是介绍安徽及合肥的自然景观,站在最顶层,可以远观全市,近观包河,美景一览无余。
出清风阁来到包公墓园,墓园照壁有方邵武所书“包孝肃公墓园”。过神门,神道两侧有一对望柱,一对石虎、一对石羊,一对石翁仲。享堂有包公神龛,供后人祭拜。堂内悬匾三块,依次为刘海粟题“正气凛然”、刘炳森题“为政者师”、赵朴初题“清正廉明”。享堂还后是包公墓冢,墓前有石香炉一座、石烛台一对,称为三供。墓前石碑上刻有“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之墓”。顺墓道可下到包公墓室参观,墓道两旁有“二十四孝图”,墓室内有包公墓志铭,包公遗骨安放在金丝楠木棺内。
包公墓原来并不在这里。嘉佑七年(1062年)五月乙未,包公正在朝里处理公事的时候,突然得病退朝回家,宋仁宗专门派宦官去赏赐良药。但包公已病入膏肓,于庚午日去世。噩耗传出,整个京城处在悲痛之中。京师吏民,莫不感伤,纷纷赴包家祭奠,无不痛哭流涕。宋仁宗也亲自去包家祭奠,并下旨让包公的女婿扶灵柩回合肥择地修墓。墓地选在合肥东郊大兴集,后来包公夫人、两个儿子儿媳也葬于包公墓附近。令人想不到的是,一生清廉的包公,他的墓地多灾多难,屡遭洗劫。包公死后70多年,金兵铲平了包公高大的土堆,打开了5米深的地宫,盗走了所有珍贵的随葬品,并把墓志铭砸成数块,只有棺材和遗骨幸存下来。十年动乱中,包公墓又一次遭到破坏。墓顶封土被铲掉,条石地宫被撤除,庞然大冢包公墓成了烂泥坑。后来这块地皮又被钢厂征用,包公的34世孙包遵元和35世孙包先正,用小木箱收敛了包公及夫人儿孙的遗骨,趁夜偷偷运到肥东县文集乡大包村,葬于大包村和小包村的龙山荒冢之中。他们担心走漏风声,一切都在暗中进行,所以埋葬十分仓促。1985年,重建包公墓,墓园就选在包河公园东南岸的苍松翠柏之中,按照宋墓形制,以墓志记载为依据,用二品官的规格建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包公墓。
在包河中有一个幽静的小岛,叫香花墩,包公小时在那里读书,包公祠就建在那里。包公祠建于明代,太平天国运动中两度遭破坏。光绪八年(1882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母亲丁忧,回合肥住了三个月,目睹包公祠残墙碎瓦,决意捐资重建,第二年建成,李鸿章撰写了《重修包公祠碑记》,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包公祠。祠前有一座粉白影壁,上书“包孝肃祠”四个大字。祠堂大门前一对石狮威风凛凛雄踞两旁,朱红的门扇上有“忠贤将相,道德人家”的门联。祠内有正殿五间,大殿正中有包公铜像,面南端坐。横梁上高悬李鸿章手书“色正芒寒”金字匾额,衬得包公更加正气凛然。祠堂西间有龙头、虎头、狗头三口铜铡,象征包公执法严峻,不畏权贵。祠堂东侧有一古井,井上有一凉亭,并有“廉泉”二字匾额悬挂亭檐下。井水清澈,四时不竭。据说一天一个姓臧的知府信步至此,闻听廉泉水清冽甘甜,时置盛夏,便叫随从打水解渴。谁知一口水下肚,臧知府便感头痛不止,肚疼难忍。后来一了解,原来臧知府乃是一个贪官。后来一个叫李国衡的举人游览至此,也乘兴饮了廉泉之水,只觉口中甘甜,并无不适之感。于是就写了《井亭记》一文,文中说:“廉泉之水,廉者饮而可润肠解渴,贪者饮而可致头痛。从此廉泉可辨清廉和贪腐的传说就传开了。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乐道不止的一个话题。
安徽龙川胡氏宗祠导游词范文介绍
上一篇:合肥包公墓导游词经典范文
下一篇:大别山景区导游词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