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叙述与描写有何不同?我们该如何更好地运用二者?其在不同的篇章和文段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下面是起点宝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写作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叙述与描写
叙述的作用大致分为两点:
1.交代背景
例如:
东土大陆的东方,有个叫西宁的小镇,小镇外有条小溪,溪畔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却没有僧人,只有一名中年道人带着个两个徒儿在此修行悟道。
山是无名青山,庙是废弃佛庙,两名徒儿大的道号余人,小的叫陈长生。
西宁镇在周国境内。大周王朝自八百年前起立道教为国教,直至如今正统年间,国教一统天下,更是尊崇,按道理来说,师徒三人应该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无奈西宁镇太过偏远,那座破庙更加偏远,平日里人烟罕见,所以只能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
——《择天记》
这里的叙述,主要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背景。此外,叙述还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有哪些人物,事件的起因结果等等。(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我们在写大纲时,一般可直接采用叙述来叙写整个故事情节,到了真正写正文的时候才会用到描写。
2.快速推动情节
母亲告诉霍雨浩,想要出人头地,唯一的可能就是成为一名魂师。哪怕只是一名最普通的魂师,在大陆上,也有着比普通人高得多的地位。
就在昨天,霍雨浩通过五年的刻苦努力,硬是在天赋极差的情况下,将魂力修炼到了十级。而这也是他给自己制定的离开公爵府的日子。——《斗罗大陆II绝世唐门》
叙述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快速推动情节,比如这里的主角霍雨浩五年刻苦努力修炼到十级,要是用描写得花大量篇幅来说明,叙述则一句话便可带过,快速推动情节发展。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而顺叙和插叙在小说里是最常用的。
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大部分小说都是顺叙,这里就不多说了。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插叙通常起到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解释说明的作用。
例如:
默笙看着他走过去,周教授看到他,一副很高兴的样子,说了几句话,赞许地拍拍他的肩膀。
这个老教授的头发是越来越少啦!
说起来,她会认识这个法学院的名教授,完全是因为以琛的关系。
那时候以琛忙于学业家教系务,她这个女朋友也不太能找到他,为了有多点时间和他在一起,她没课的时候就跑去他系里上课,这个周教授的刑法学她从头到尾整整听了一个学期。不过到现在她还是连刑法学上最基本的“无罪推定”都弄不清楚。不像以琛,被她硬拉去听了几节高等数学,期末的时候居然能帮她复习抓题。
不知道以琛说了什么,周教授居然向她这边看过来,笑眯眯地朝她点了点头,才走开。
——《何以笙箫默》节选
这里下划线的部分就是很典型的插叙,插叙在小说中很常见,在描绘一个情节时,有时候就需要对某个情节点做一些解释说明或者补充,这便是插叙的好处了,插叙完毕可以接着继续原来的情节继续叙写,使得整个情节完整又紧凑。
叙述是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说作的交代、陈述,它是很笼统地在陈述一个事实,给人一种平淡如水的感觉。(较高的要求是运用各种叙述技巧,比如倒叙、插叙、补叙等,打破平铺直叙,造成行文的起伏与波澜。)
描写则是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形象感强。
举个栗子
叙述:1945年冬天,他在重庆街头死去。
描写:1945年冬天,一具冰冷的尸体躺在重庆的街头,只见他双目睁着,浑身是伤,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路上的行人匆匆走过,未曾多看他一眼。
两句的表述对比一下,相信大家都可以看出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了。
相对于叙述,描写更加细分,要想在一篇文章里面面俱到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可以先从大方向上了解下描写。
从角度上可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从内容上又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又分为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环境描写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
接下来我们以梦入神机《龙蛇演义》中一段打斗描写来具体讲应该怎么把描写更好地应用在小说写作上。
王超先是血涌到了脸上,随后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心中暗暗地盘算起来。
“有仇不报非君子,老子今天要报仇,顺便捞一把。”王超心中快速地想,“这么多人,打起来要怎么搞?老子先怎么样要撂倒几个再说。抓一把钱就走?还是怎么搞?”
点评:打斗前的铺垫,用了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就是人在特定情境下五官的一系列运动变化,实际上就是动态的肖像描写。
用神态描写描写人物,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二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在这一段里,神态描写不多,我们能看到的就是一句“血涌到脸上”,来表现主角的愤怒,其实如果要加更多神态描写的话,也可以再描写下眼睛,怒目而视的那种感觉。
在使用神态描写的时候,要注意的是,一定得结合人物所处情境,不能离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为写神态而写神态。
心理描写,就是以语言文字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描摹剖析,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这里描写了主角从想报仇到对对方人多势众的担忧,这一系列复杂地心理变化过程,很好的体现出主角胆大心细的性格特征。
进行心理描写应注意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1.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心理活动,而不能为心理描而进行心理描写。
2.写心理活动,要防止左一个心理活动,右一个心理活动。
只有在关键的情节、动作、表情出现时,才伴之以心理描写。
3.写心理活动,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这三点,对照着上面的例子,主角的心理活动是在他准备打斗之前的(在特定情境、关键情节中),主角从想报仇到担忧这个心理变化过程很好的写出来了。
▼
王超心里把变化都盘算清楚了,深呼吸一口,快步走了上去。
一群人的心思都在牌上,百元大钞递来递去,丝毫没有察觉到王超。
“光哥,该你闷了,我闷五十!”另外一个红头发的小混混对那个光哥敲了敲桌子。
这个光哥,正是以前打了王超的那个混混。
“喊毛啊。妈妈的B。”光哥好像是输了钱,心里很不痛快,用手把桌子狠狠的一拍。
“小光,输了钱不要急,等会赢了的去请K歌,帮你找个正点的妞玩玩!”
良哥搓了搓自己的牌,然后悠闲地吐出一口烟圈。
这个时候,王超已经到了光哥背后,突然出手,猛地抓住光哥的头发往后一扯!啊!光哥没有丝毫防备,骤然遭遇到这样的毒手,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声嚎叫。
咔嚓,王超这一猛拉头发,带起光哥的身子拖到地面,连椅子都拖断了。
注意到我加粗的词句,这里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在人物描写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最常用的描写方法。
动作描写的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我们来分析这一段主角的前两个动作,”深呼吸“”走“是两个动作,而且是两个连贯的动作,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深呼吸一下,说明这个人对这件事情其实内心还是有点小紧张的。
”深呼吸“”走“这两个动作很好地展示了王超在那个情景下的心情,虽然有点紧张但又毅然决然,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敢于面对不逃避的人。
再看他打人的一些动作,”猛地抓住“ ”扯“对方头发,再到把对方”拖“到地面上,同样很连贯,从这些动作词的使用上,我们能充分的感受到王超对光哥的那种极度的恨意,有仇必报的人物性格也跃然纸上。
那么我们在日常写作中,应该怎么用好动作描写呢?
1.写出连贯的动作,准确运用动词。
2.动作应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和情境。
3.应与人物的神态、心理、语言巧妙联系在一起,人物的动作不事立的,当它与人的情感、态度、姿势或表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们才是有意义的、人格化的动作。
4.可以适当运用比喻、修辞等手法,既可以使人物更加生动形象,也能增加趣味性。
这里就不详说了,对照例子,大家应该都懂的。
▼
上面大致说了几种人物描写,下面我们也说说环境描写。
直接举个栗子
一场悄然而至的秋雨已经整整下了十天,雨势不大,带着一丝深秋的寒意,细细密密扑打在一望无垠的原野上。
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压着大地,已经是深秋了,一片片树林都已光秃,秋雨将老树洗净,但无情地秋天却剥去了它们美丽的衣裳,使它们阴郁地站着,褐色的苔藓掩盖住了它们树皮上的深深皱纹。
这场延绵了十天的秋雨也使地面变得格外泥泞,就连官道上也到处是浑浊的水洼和泥浆,使行人寸步难行,只有凭借畜力才能勉强在泥泞的官道上缓缓而行。
——《寒门枭士》
这里是一段很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不外乎从我们的六感出发,不外乎要抓住该环境的主要特点去描写。
这里的六感是(以雷雨天为例)
(眼)窗外,白茫茫一片,大地顷刻间变成了沸腾的汪洋。狂风暴雨肆虐着,园子里的树木惊得瑟瑟发抖。远处一道紫色的电光,撕裂了虚空……
(耳)抽泣的风声,咆哮的雷鸣声,哗啦啦的雨声交响成一片;
(鼻)大雨将泥土腥味传递了过来;
(口)寒冷的天气让楼心月喝下的茶都有一丝丝苦意;
(身)他感到一股沉沉的寒意;
(心)他的内心也被雷雨天扰得忐忑不安,他的女人更是犹如受惊的小兔子,倦缩在他的怀里。
像《寒门枭士》那个例子,描写秋雨,我们分析下作者用了几个角度。
“带着一丝深秋的寒意,细细密密扑打在一望无垠的原野上。
”寒意”是人的感受,即从心的角度描写;后面一句明显就是从视觉角度了。
剩下的语句,也不用多分析了,都是从视觉角度。在多数环境描写中,几乎都是从眼和心为主的。
了解了角度,我们可能还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描写的顺序问题。同样分析上面那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写景一定是有顺序的,眉毛胡子一把抓是不可行的。
第一句
一场悄然而至的秋雨已经整整下了十天,雨势不大,带着一丝深秋的寒意,细细密密扑打在一望无垠的原野上。
感受一下,这段的描写给我们的感觉应该是:这个景很大,而且一定是远景。
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压着大地,已经是深秋了,一片片树林都已光秃,秋雨将老树洗净,但无情地秋天却剥去了它们美丽的衣裳,使它们阴郁地站着,褐色的苔藓掩盖住了它们树皮上的深深皱纹。
再看这一段,看这里描写的具体景物,云、树林、老树,很明显可以看出来这里的顺序是从大到小,由远及近。
这场延绵了十天的秋雨也使地面变得格外泥泞,就连官道上也到处是浑浊的水洼和泥浆,使行人寸步难行,只有凭借畜力才能勉强在泥泞的官道上缓缓而行。
最后一段,把视角拉到了地面。
因而大致可以总结出一套写景的套路:
角度上,从六感出发;顺序上,可远近结合,大小结合;内容上,抓主要景物。
【五感描写】
“五感描写”,也就是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五大角度入手,这几乎可以帮助你进行所有的环境描写和场景描写了,比如你要写你小说的某个人物去海边散心这样一个场景。
视觉描写:蓝色的大海一望无际,她只顾着在海边走着,装束清凉,只见她那抹了一层厚厚防晒霜的皮肤暴露在阳光下,显得油光发亮。
听觉描写:呼呼的海风不停吹拂着,不远处潮起潮落的水花激荡声充满了和谐的韵律,她的心情便随之轻快了不少。
嗅觉描写:她站在海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清爽的海风咸味扑鼻而来,还夹杂着些许海腥味。
味觉和触觉就不多举例了,你会发现五感描写是非常好用的,因为这是从人的角度往外延伸,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人物描写】
一、白描
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它没有浓烈色彩的描写,不借助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也不用或少用形容词,依然描写出事物的形象。如: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鲁迅《藤野先生》)
寥寥数语,就活化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二、漫画式勾勒
即以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将人物勾画成奇形怪状、荒诞陆离的形象,以表达嘲笑、憎恶、同情等思想感情。如:
“他倘若低头看,断然是看不到自己的脚尖的,中间隆起的那个部位,会把视线挡住。稀稀拉拉的花白头发,整齐地朝后梳拢着,蘸了水,没有一根错乱的。白皙皙的脸上,看不见一条皱纹,像刚出锅的馒头。由于胖,鼻子、眼睛就显得特别小;由于小,就显得格外精采有神。”(王润滋《卖蟹》)
通过描写,塑造出“过滤嘴”的形象:老而胖,整洁考究,富态优裕,高人一等。在描写中渗透着作者的嘲笑。
三、浓墨重彩细描
即以生动、形象、传神的语言,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细致全面地去刻画人物形象。如:
“……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支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让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的一支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阿累《一面》)
这三处,作者通过全面而细致的描写,刻画出处于艰苦条件下的鲁迅的精神面貌,一位“越老越顽强”的伟大战士的形象,即赫然屹立在我们的面前。
人物描写的方法是很多的,每种方法各有千秋,同学们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灵活地加以运用。
我们写文章都离不开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出人物的血肉与灵魂,千方百计地让笔下的人物站立起来,丰满起来,鲜活起来,可是我们从学生的习作和考场作文却看到众多的人物是草纸人、木偶人,我们在描写人物时要四忌。
一忌:刻板式的勾画脸谱。
例1:我认真地打量着新同学,高高的个子,不胖也不瘦,剪着小平头;往下看,两道浓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鼻直口阔,脸色略微有些发黑;上身穿一件白色运动衫,下身一条灰色西裤,脚穿一双网球鞋;他左手拎着书包,右手拎一网兜,网兜里有一只新足球。仔细阅读这一片段,我们会发现作者描写的人物显得呆板,缺少灵性。
首先描写人物时不要像画脸谱式的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描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其最显着的特征,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所刻画的杨二嫂形象就仅抓住“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等特征,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一个尖酸刻薄的生动形象。其次描写人物不要刻板式的静态临摹。例如我们在“两道浓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的后面加上“眼睛一眨一眨的,眼神中透出聪颖,还带有些调皮的表情”等描写句,人物就鲜活多了;如在“网兜里有一只新足球”后增加主观猜测“一看就知道是个球场虎将”等句,还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如果想让人物鲜活些,我们不妨再增加一些动态描述:“他似乎已经感觉到我们在看他,就很不自然地冲着我们笑笑,又低头看看兜里的足球,右脚轻轻地踢踢足球。”
二忌:蜻蜓式的轻轻点水
把心理活动的起因写清楚,对展示人物形象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时要走进人物的内心,揣摩人物的最深层的丝丝脉络。写清人物在想些什么,又是怎样想的,千方百计把心里动态活动的过程全面展现出来。否则,人物的形象就会苍白无力。请看下例:
例2、我走进了办公室,迎面正碰上曹老师的目光,里面充满了责备,我喊了一声“曹老师”,曹老师点了下头,只是“嗯”了一声。
如何让上段中的人物“活”起来呢?首先要写出“我”走进办公室的心情:“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进了办公室”;其次表现出“我”见到曹老师时的具体感受:“老师的目光里完全没有了往日的慈祥可亲,而是充满了责备,于是一阵恐惧袭上心头,只觉得手心出汗,似乎连心跳的声音也能听到”;再次突出“我”喊曹老师时的声音与往常有什么变化:“我只好勉强地笑一笑,喊了一声”曹老师“,连声音都带有几分颤抖”;最后写出老师应答的表情和态度,可以这样描述:“曹老师皱了皱眉,鼻孔里嗯了一声”。如此浓墨重彩地渲染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就更具体、更真实,我们读了这段文字,眼前仿佛就有一位即将挨批评的十分紧张的中学生形象。
三忌:拉洋片式的机械运动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最为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我们熟知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传神的动作描写比比皆是,有葛朗台死前独具特色的动作,有范进中举后出人意料的疯癫,有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炫耀和“摸“出四文钱的尴尬。作家莱辛说过:“主要的东西是让人行动起来,通过动作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果机械地临摹人物的动作,那人就会成为“僵尸”。看下例:
例3、我不情愿地站起来,拿着数学书走到黑板前做题。我还把粉笔都弄断了几次。本来很简单的数学题,却用了十分多钟。
上段只客观机械地写人物“做了些什么”,动作之间缺少连贯性,如同“拉洋片”,又像“连环画”,如何将每一幅幅画连缀起来呢?我们可以增加具体的动作描写,把“怎样做的”的过程写清楚,变成精彩的流动的“录像片”。如既然我是“不情愿地站起来”,就应该是“拿着书慢腾腾地走上讲台,先在粉笔盒里选了一支又一支的粉笔,又写了擦,擦了又写,折腾了老半天”。
四忌:录音式的单一对话
描写人物的语言不是录音,而应该像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达到这境界就要注意人物语言的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必须反映人物的特征。
例4、姐的对象一走,全家人就议论开了。“不行!长得不行!”妹妹说。我问妈妈:“您看呢?”妈妈说:“我没看清楚。”“我看他是二等残废。”小弟说。“胡说!我看了,没毛病!”妈妈说。妹妹说:“小弟说的二等残废就是个子不到一米八!”“对了!在咱们家里没一米八就是二等残疾。”小弟说。“老爸就是二等残疾,只有一米七”我说。
这段文字仅“录”下了人物说了些什么话,但没有写出说话人的语气、语调和说话者说话时的神态、表情、动作。如能注意到这些,就能增强现场感和立体感,读来会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为了表现妹妹的武断,可以让妹妹“毫不犹豫地说”;“我”似乎对妹妹的观点不赞成,是个稳重谨慎的人,可以增加这样的插入语“我瞪了她一眼,转身问妈妈”;为了突出小弟的自傲和狂妄,不妨让小弟“骄傲地晃动着他一米八的身板”说话。
人是活生生的,写在文章中的人物也应该是活生生的,只要我们细致观察,把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详细地表现出来,你笔下的人物就会丰满和鲜亮。
【环境描写】
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土壤”,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
一、连串式描写,展开故事的情节
在文章中,多次使用景物描写,不仅可以使情节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引人,还能自然地展开情节。在一篇题以《关心》为题的中考满分作文中就三次出现了景物描写。开头是这样描写的:
“细雨绵绵,如同那扯为断剪不断的缕,我的烦恼就像这绵绵的雨丝,没有尽头。”
中间接着说:
“放眼望去,那一片片的竹林在雨中显得更加娇美了,那一簇簇的绿叶,经过雨水的洗刷之后,更加绿了,更加亮了。”
结尾的时候,作者再次写到了景物:
“我呆呆地伫立雨中,望着父女俩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心中忽然静静地淌过一阵热流。”“雨依然飘洒,不过,雨丝却成了母亲的双手,在轻抚着奔跑的我。”
同样写雨,却用了三段情感不同的文字,情节自然。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文章,脉络分明,极富情感。
二、情景式描写,揭示人物的情感
把内心的“情”,自然地渗透到外物之中,这就是“情积于内而发之于景”。在写作中,真正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才会情景合一、水乳交融,所谓“情哀则哀,情乐则景乐”就是这个道理。鲁迅小说《故乡》开头写阴晦严寒的深冬气氛、荒凉潇索,没有活气的村景,贴切地衬出了自己的悲凉心情;孙犁《荷花淀》一文,开头将夜写得充满诗情画意,只是为了揭示水生嫂那恬静、安乐的心境。由于景物描写的恰当运用,于是就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高雅志趣,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那分伤感悲凉。一位学生在《茵草坪上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作者不直接写内心滋生的思念之情,只说:
“一场雨之后那一遍茵草地更绿了,那一株株的绿草一下子似乎长子一大截,让这片小小的草地变成了一张厚厚的绒毯,我感到,那正在滋生的不是小草,而是自己无法阻止的思念。”
这样的句子含蓄有情,与一般的景物描写就有了不同。
三,对比式描写,衬出深刻的主题
环境描写,还可以将将人物在不同年代、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感受,通过景物体现出来。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这就是因为两者之间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在《初三的烦恼》一文中,作者与“枫”初次相识于一个艳阳高照的春日,文中写道:
“这是一个太阳特好的春日,柔柔的轻风、暖暖的阳光,枝头绽放的新绿,无不让人感到一种勃勃的生机,广阔的田野里也如一张浅绿的地毯,一望无垠。”
由于种.种原因,后来,作者又不得不与“枫”相别,在这时,作者又用了一段景物描写,不过,已不是春日的美好景色,写出的是秋天的萧条与孤寂。文章通过春秋景物的不同,鲜明地写出了人物心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四、梦幻式描写,反映人物的期待
在文章中,我们还可以采用“以虚衬实”的写法,就是用虚幻的景物来衬出现实社会,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感受或期待。如杨朔的《海市》一文中,先对虚幻的海市蜃楼花了大量的笔墨,极力写出了它的令人神往。然后写出寻找时看到的真实的海市——欣欣向荣的长山列岛。这时,作者感叹,“我们看到的长山列岛胜过了海市蜃楼的实景。”虚幻的海市蜃楼写得越美丽神奇,就越能写出城市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朝气蓬勃。
唐代诗人杨万里写过这样的诗句:“春花秋日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自然之意)。”确实,环境描写不能为景而写景,更不可“情不够,景来凑”,应该学会让景物说话,这样它才能为我们的文章“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