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了为什么孩子对识字没有兴趣,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识字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春联是中国新年的亮点之一,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红色春联闪耀着节日的光芒,蕴含着无尽的内涵和优雅的魅力。回顾一些古老的春联故事并非没有意义。小编整理了为什么说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欢迎参考借鉴。

  为什么说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追溯春联的历史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用以镇邪去恶。

  据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幅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

  到了五代,蜀后主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而“春联”一词的出现,是在明代初年。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今南京),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

  相传这晚朱元璋微服私访,见所到之处都张贴着鲜红的春联,自然十分高兴。后来朱元璋走到一处,却见门上没贴春联,大怒。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屋主是一屠夫,不识字,也请不到别人帮忙。朱元璋听后,大笔一挥,写下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帝王的提倡,使得春联日盛,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

  春联里的人文情韵

  东晋书圣王羲之(三二一─三七九年)原籍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某年除夕,羲之书写了幅“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的春联贴于自家门前。因其书法名气太大,当晚即被人趁夜色偷偷揭走。王羲之闻知并不生气,又重写一幅“莺啼北星,燕语南郊”,让家人再贴门前。岂料到了半夜,家人发现春联又被揭走,翌日便是大年初一,大伙急得不得了。王羲之灵机一动,再提笔写了一幅,写完让家人将对联各裁掉半截,只将上半截贴上门框,成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凌晨时又有人来偷揭春联,那人趁月色一瞧,见此联兇险莫测,颇不吉利,只好无功而返空手去也。翌日一早,王羲之亲自出门,将昨晚剪掉的下半联贴上,顿时迎来左邻右舍前来围观,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可谓妙不可言,众人读罢,得知内情,无不击掌喝彩。王羲之的睿智、大度与诙谐,可见一斑!

  北宋哲宗(赵煦)年间,汴京某王姓官员有位妙龄千金叫王玉珠,她天生丽质、多才多艺,前来提亲者源源不绝。王小姐却一概拒绝,父母心急火燎,原来王玉珠自有高见,她要用对春联的方式选择自己的意中人。其父只好应允,腊月二十三祭灶日(小年)当天贴出“招婿”告示。此事惊动京城,王府门前顿时人头躜动热闹非凡。王小姐出的上联是“擒蛟龙,刺血研来写庚东”,此题难倒一众“应聘者”,对出下联者寥寥无几,仅有的几幅也是毫无文采,不值一读。

  王小姐正失望之际,有人送来一幅下联,曰“捕彩凤,摘翎造笺描鸳图”,王玉珠暗自窃喜,命丫环请那人入房相见,却左等右等不见来人。数天后,又接到一句下联,是“捉月兔,拔毛扎笔绘鸾书”,小姐大呼好联,忙请丫环传作者进房一见。万万想不到,来者却是一位白髮老翁,王小姐啼笑皆非,脱口唸出一联“白玉阶前白髮老翁,请出去断今生痴梦”,老者竟答曰“红罗帐内红粉佳丽,邀进来续前世良缘”,端的是妙语联珠、对仗合辙,王玉珠又咏一联:“悬联择夫非择父,知趣即去”,老翁回復:“应对为徒不为图,青睐而来”,王小姐当即杏眼圆睁,愣住了!

  那老者哈哈大笑道:“小姐果真好才学,好文采啊!”说着掏出一函递给小姐:“莫见笑,老夫是代学生来对姻联的。”玉珠展信一看,惊喜有加,当即下跪道:“您老是苏大学士啊,失敬、失敬!”这位白髮老翁乃是当朝大学士苏东坡,而两番对联者乃大才子秦少游后人秦显!

  原来,秦显得知王玉珠对联择婿,便胸有成竹慕名而来,对出下联正在门外等候时,忽闻家母病危,急忙返乡去了。但这位青年才俊又不想失去天赐良缘,便致函恩师苏轼请他促成这桩美事。王小姐亦早闻秦显才学,今天又获悉他是苏学士弟子,自然满心欢喜,当即答应了这桩姻缘。真乃一段姻联成佳话,两位才俊结鸾俦!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曾任潍县县令,某年除夕他偕同僚上街巡查,见一户人家门前贴一幅奇怪的春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大家困惑不解正在纳闷,郑板桥却让大家稍等,独自转身疾步而去。众人不知所云,只好原地等候。过了一会,郑燮气吁吁返回,还扛着大米、猪肉和一包衣物。他让人敲开这家的门,只见其家徒四壁,全家老少挤在一起,床上只有一条破被子,灶房也空空如也寒气逼人。郑板桥放下食物和衣服,诚恳地对户主道:“你们受苦了,今后还有困难,就直接找我吧!”这家人感激涕零,再三跪地道谢。离开后,随行官员问郑燮:“老爷真乃神人,您咋知晓他家飢寒交迫呢?”郑板桥正色道:“你们读读门前春联,那八个字不是说他们‘缺一(衣)少十(食)么⁈”众人恍然大悟,连声赞嘆郑板桥不啻爱民如子,且博学多才洞察秋毫!

  有料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