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称由来
当时,富兰克林还只是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名州级议员,想争取到另一名国会议员的认同与支持。然而,富兰克林不愿意卑躬屈膝地向对方示好。他选择了一个独特的方式。因为他听说这位议员收藏了一本非常罕见稀奇的书,富兰克林写了一封信,很客气地说:“我特别想欣赏拜读一下,能否借我几天?”
这位议员二话不说便把书送了过来,富兰克林则于一周后归还,并附上了一张纸条,表达他的感激之情。没想到,在下一次国会会议中,这位议员主动找富兰克林谈话,还非常客气,是之前从未发生过的事,还在很多事情上表达对富兰克林的认同。于是他们成了非常好的朋友,这种友谊持续了一生。
富兰克林说:“曾经帮过你一次忙的人会比那些你帮助过的人更愿意再帮你一次忙。想取得一个人的支持,尤其是圈子外的人的支持,那就先找他帮个忙,事情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这种神奇的现象被称为“富兰克林效应”。
二、拓展资料
富兰克林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一生用了不少时间去从事社会活动。富兰克林特别重视教育,他兴办图书馆、组织和创立多个协会都是为了提高各阶层人的文化素质。
正当他在科学研究上不断取得新成果的时候,由于英国殖民者的残暴统治,北美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从1757到1775年他几次作为北美殖民地代表到英国谈判。独立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第二届大陆会议和《独立宣言》的起草工作。
1776年,七十岁的富兰克林出使法国,赢得了法国和欧洲人民对北美独立战争的支援。1787年,他积极参加了制定美国宪法的工作,并组织了反对奴役黑人的运动。
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老战士。他参加起草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度,深受美国人民的崇敬。他是美国第一位驻外大使(法国),所以在世界上也享有较高的声誉。
1753年,富兰克林获得了哈佛和耶鲁大学的名誉学位。于1756年,本杰明·富兰克林获得威廉玛丽学院的荣誉学位。
三、生活体现
本•富兰克林效应:当我们喜欢某些人时,我们会以善待他们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好感;反之亦然,我们甚至会故意去冷落他们。但是当我们帮助一个人时,会怎样呢?
先从一件小事说起。初中的时候,班里有个女生很不受同学的喜欢,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女生说话的声音不好听,尤其是班里的其他女生,经常背地里议论她。我也很不喜欢她,其实我也没接触过她,可能不是因为她的声音难听才讨厌她,也许仅仅是因为为了显示自己和其他同学是一伙,有着共同的“审美”,所以才讨厌她,说白了就是从众。
后来老师安排位置,她就坐在我的邻座,真是不幸啊,这都初三马上要中考了。可越是讨厌,就越是在意,越是在意,发现她的声音就特别难听,越是觉得难听,就越觉得讨厌,陷入了死循环。
某日地上掉了本书,我将书捡起时,她对我说:“我的书掉了,谢谢你帮我捡起哦。”就在把书还给她的那瞬间,发现其实她的声音也还好。最后也不知道怎么的,就和这个女生混熟了,因为是邻桌的关系,距离近,最后竟发展成为了初中时的好友。只是初中毕业后,各奔东西,那个年代使用QQ还没普及,电话也没有,渐渐的就淡了。
但是这件小事,很好的说明了一个问题,如果你讨厌一个人,甚至已经影响到了自己,其实最为直接也是最为功利的做法就是:去帮助他,哪怕一个很小忙,比如,哪怕只是将他掉的书捡起这么简单。 那些什么“不要在意他人”又或者“做好自己”等等之类的鸡汤准则,很难去改善你对某些人的厌恶之感,但是去帮助他,肯定是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为什么呢?其实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失调理论预测,在我们帮助别人之后,我们将会更喜欢对方。
再讲一个小故事。富兰克林在他担任宾夕法尼亚州的参议员时,一位议员同事憎恨他,经常在政治上找他麻烦。因此,他开始争取了这位同事,富兰克林是这么做的:
我并不会通过对他的毕恭毕敬争取他的支持。但是在一段时间之后,我采取了另一种方式。我听说他的藏书当中有某本稀有的书,于是我写了一封信给他,表示希望能阅读那本书,并请求他能帮忙借给我几天。他立刻送了过来,我也在一周后还给了他,并附上一封感谢信表示非常感激他的慷慨。
当我们下一次在议会相遇时,他很有礼貌地对我说话(过去从未如此),并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乐于为我服务。因此,我们变成了很好的朋友,友谊持续到他去世。这是我从一句格言中学到的实例,这句格言说:“那些曾经帮你一次忙的人将比那些你曾经帮过忙的人更愿意帮你。”(摘自《社会心理学》)
让讨厌你的人喜欢你的有效方法是,想办法让他帮助你。有些人会利用这样的“民间智慧”来操纵人,比如,有人总是让你不断的帮助他,仅管你常常觉得很为难甚至很痛苦,但是你就是“根本停不下来”,因为很可能每一次你都在找理由安慰自己,其实我是非常在意这个朋友的或是非常喜欢这个人的,每一次你都在找理由。而很可能你只是被有心之人“操纵”了。当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其实去找那些帮过我们的人会更明智一些,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更可能再次帮助我们,而那些我们帮助过的人,未必肯伸出援助之手。
破窗效应:反抗还是忍受?
下一篇:感情中的凡勃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