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音训练
演讲者要想取得良好的发音效果,必须加强语音训练。“声乃气之源”,发音的基础之一是呼吸。响亮、动听的声音与科学的呼吸训练是分不开的。演讲者要善于掌握自己的发音器官,自觉地控制气息。一般来讲,采用胸膛式呼吸较好,这种呼吸是通过横隔膜的收缩和放松来进行的,气量大,能为发音提供充足的动力。平日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为正确地吐字发声打好基础。
吐字发音要做到音节正确、准确,完全符合普通话的发音标准。戏曲艺术所谓的“吐字归音”训练,其目的就在于美化音色,使字音纯正、清晰、响亮、圆润,富有表现力。它要求发音时咬准字头(即读准声母),吐清字腹(即读清韵头、韵腹)和收准字尾(即读准韵尾)。“吐字”时,发音力量集中于“字头”上,“归音” 时要读准每个音节的韵尾,即要求“到位”。总之,发音时要正确把握每个音节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演讲者平日要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同时为了做到语句流畅,干净利落,出口成章,可根据自己的发音难点,选择一些绕口令和有一定难度的语言片断,进行快口训练,力求做到吐字准确、快速、流畅,快而不乱,语气连贯,不增减词句。
音量大小变化有利于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演讲者要学会准确地控制和把握音量大小的变化。在情感激荡的地方,意思重复之处,音量要大些,反之则要不些。音量大不变化要自然、流畅,要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时,音量大小变化也要恰当、适度,不能大到声嘶力竟,也不能小得无法听清。此外,演讲者平时还要学会准确把握高音、中音、低音的运用规律,以便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高音具有高亢、明亮的特点,多用来表示惊疑、欢乐、赞叹等情感;中音比较丰富多采,多用业表示舒缓的感情;低音则比较低沉、宽厚,多用来表示沉郁、压抑悲哀之情。这些训练最好是通过朗诵进行。
科学的发音取决于科学的运气,有些演讲者时间稍长点就底气不足,出现口干舌燥、声音嘶哑的现象,此时,只得把气量集中到喉头,使声带受压,变成喉音。
(二)语调训练
语调包括停顿、重音、升降、快慢等要素。语调训练是口语表达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演讲者应在这方面加强训练。
1、抑扬
语调大体可分为四种,即平直调、高升调、曲折调、降抑调。
2、顿挫
在口语表达中,停顿既是一种语言标志,也是一种修辞手段。它一般分为语法停顿、感情停顿和特殊停顿。语法停顿既能满足演讲者自然换气润嗓的需要,也能使演讲的语句、段落层次分明。语法停顿一般用标点符号表示出来,按标点停顿,但有时在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词之间、较长的联合成份之间,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也可作适当停顿。这种停顿往往是为了强调某一观点或突出某一事物。感情停顿是为表达复杂或微妙的心理感情。感情停顿常常以拖长音节发音,欲停不停或适当延长时间来表现,并且常常辅之以体态语言,使感情表达得更加自然清楚。
一般来讲,在列举事例之前,略作停顿,能引起听众独立思考;在作出妙语惊人的回答之后,稍作停顿,可使人咀嚼回味;在讲出奇闻轶事和精彩见解之后,在听众赞叹之余,特意停顿,可加深听众印象,引起联想;在话题转移之际或会场气氛热烈之时,稍稍停顿,可加深听众记忆,给听众以领会抒情之机。同时,恰当的特殊停顿,也可以使演讲者本身赢得调整情绪的时机。
3、轻重
在演讲时,人们常常把某些词语讲得比一般词语重些或轻些,这样便能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若按声音强弱划分,重音可分为轻读型重音和重读型重音。若按表现思想感情、内容重点或句子语法结构来划分,重音可分为感情重音、逻辑重音和语法重音。
4、缓急--弛缓结合
语速的变化也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正常谈话,每分钟讲大约120-150个字。演讲的速率不能太快,一则听众难听懂,二则也使人产生怀疑,认为演讲者怯场。因为人们胆怯时往往语速较快。当然讲话也不能太慢。太慢就显得拉腔拖调,给人以愚笨、迟钝、缺少教养的感觉。初次上场的演讲者容易犯的错误是速度太快,像“放鞭炮式的噼里啪啦”,一个调子,一个速度。他们提醒自己“慢慢”后,又趋于慢得平坦,没有变化。演讲的速率不能总是“一崭齐”,要做到急缓有致。
演讲语速要做到快慢得体,缓急适度,快而不乱,慢而不拖,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张弛自然,错落有致。这样,便能显示出语言的清晰度和节奏感,使演讲具有音乐美。长时间的快会“供过于求”,引起烦躁,听众不易全面了解内容,理解感情;太慢则“则过于求”,听众注意力无法集中,情绪提不起来。
5、节奏--起伏结合
对艺术来说,节奏是各种不同要素的有秩序、有规律、有节拍的变化。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一书中指出,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与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感情)的传达媒介。据此分析,演讲者思想感情起伏变化结构的疏密松散,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及演讲者的举止等要素的秩序、有规律、的节拍的组合,便形成了演讲的节奏。常见的演讲节奏有轻快型、持重型、平缓型、急促型、低抑型等。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强化中学生口语表达应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应加强对中学生口语表达技能的训练,从基本抓起,强化口语表达的基本技能。口语表达的基本技能训练方法很多,就实际效果而言,不妨从生动自然的朗读、流利通畅的话语、条理清晰的语脉三个方面加以训练。
一、训练生动自然的朗读。
口语表达是朗读技巧在生活中的运用,所以生动自然的朗读技能可以为准确流畅的口语表达打下坚实的技巧基础。朗读训练有利于引导学生多做合乎逻辑的思维活动,训练时可分三步走:一是从模仿入手。针对中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多让学生听录音或教师的示范朗读,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模仿,使学生反复体味以增强语感。在停顿、重音、句调等重点语句处可给学生制定一些常用的朗读符号,要求学生边听边做标记,听完后便让学生模仿训练,老师及时纠正学生在语调、语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在理解基础上进行朗读。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安排课文,把精讲课文作为学生进行朗读的材料,把阅读课文作为学生进行理解朗读的材料。可先让学生对阅读课文进行预习,对课文先理清结构、归纳主题,对内容进行理解、分析、体会、感受,在此基础上再找几个学生朗读,先由全班同学讨论并指出优缺点,然后听示范录音或教师作示范朗读,最后再让学生反复练习,教师给以具体逐一辅导,如此反复训练,可初见成效。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加以训练。除了让学生单读、齐读、分角色读以外,还可以把一些课文改为广播小品、故事、对话表演等,使学生能在起点较高的口语表达下进行训练,用此方式训练一段时间,待学生朗读水平有一定提高后,可采用由小到大不同范围各种朗诵比赛等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二、训练流利通畅的话语。
如果学生从小没有经过口语表达的专业训练,开始讲话时由于紧张,难免会出现断断续续、辞不达意、语流不畅等现象。对此,教师可要求学生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对所讲内容熟记于心,先达到背诵如流的程度,使话语通畅流利,开始尽管有背诵痕迹,但几经锻炼后,学生便会增强信心,克服紧张心理,能比较自如地当众讲话,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讲自己能说的话,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造成想说的氛围。如讲一段小故事、小笑话、奇闻轶事,或介绍一本书、一个人物等,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以此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训练时内容不定,长短不拘,范围不限。此阶段训练时,不要再死记硬背,也不要把要说的每句话都一一想出来,而是围绕着所要讲的内容去组织语句,把要说的话比较流利而且比较完整地讲出来即可。每次训练,教师都要进行评析,以鼓励为主,突出优点并提出改进要求,使学生练有所得。
三、训练条理清晰的语脉。
在说话训练初期,学生往往会暴露出缺乏条理的弊病,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理顺语言脉络,以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式。具体做法可先复述课文,以此作为训练这一环节的第一步。因为清晰的语言脉络来源于严密的思维,而课文均具有较严密的思维,富有较清晰的语脉,让学生复述课文本身就是一种严密的思维训练。有时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在内容上作适当调整,打破顺序重新组织再让学生复述。复述时让学生在头脑中始终确立一个与课本相一致的思路,并紧紧围绕这一思路去组织语言,把课文复述清楚。在此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做口述提纲。提纲是语言组织的整体框架,对语言脉络是否清晰起着关键性作用,训练时可先指导学生给课文列提纲,并掌握列提纲的方法和养成列提纲的习惯,由此过渡到给自己要说的话列提纲,对条理不清、不合逻辑的,教师要给予及时指出并改正。说话时沿着所列提纲的思路去组织话语,此时所说的话清晰有序,条理分明。
以上口语表达的技能训练,只是口语表达训练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技能训练,在中学阶段可作为说话训练的重点,并进行必要的回复循环,以此为基础再进入到高一级的口语表达等训练阶段。
演讲者要想取得良好的发音效果,必须加强语音训练。“声乃气之源”,发音的基础之一是呼吸。响亮、动听的声音与科学的呼吸训练是分不开的。演讲者要善于掌握自己的发音器官,自觉地控制气息。一般来讲,采用胸膛式呼吸较好,这种呼吸是通过横隔膜的收缩和放松来进行的,气量大,能为发音提供充足的动力。平日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为正确地吐字发声打好基础。
吐字发音要做到音节正确、准确,完全符合普通话的发音标准。戏曲艺术所谓的“吐字归音”训练,其目的就在于美化音色,使字音纯正、清晰、响亮、圆润,富有表现力。它要求发音时咬准字头(即读准声母),吐清字腹(即读清韵头、韵腹)和收准字尾(即读准韵尾)。“吐字”时,发音力量集中于“字头”上,“归音” 时要读准每个音节的韵尾,即要求“到位”。总之,发音时要正确把握每个音节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演讲者平日要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同时为了做到语句流畅,干净利落,出口成章,可根据自己的发音难点,选择一些绕口令和有一定难度的语言片断,进行快口训练,力求做到吐字准确、快速、流畅,快而不乱,语气连贯,不增减词句。
音量大小变化有利于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演讲者要学会准确地控制和把握音量大小的变化。在情感激荡的地方,意思重复之处,音量要大些,反之则要不些。音量大不变化要自然、流畅,要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时,音量大小变化也要恰当、适度,不能大到声嘶力竟,也不能小得无法听清。此外,演讲者平时还要学会准确把握高音、中音、低音的运用规律,以便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高音具有高亢、明亮的特点,多用来表示惊疑、欢乐、赞叹等情感;中音比较丰富多采,多用业表示舒缓的感情;低音则比较低沉、宽厚,多用来表示沉郁、压抑悲哀之情。这些训练最好是通过朗诵进行。
科学的发音取决于科学的运气,有些演讲者时间稍长点就底气不足,出现口干舌燥、声音嘶哑的现象,此时,只得把气量集中到喉头,使声带受压,变成喉音。
(二)语调训练
语调包括停顿、重音、升降、快慢等要素。语调训练是口语表达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演讲者应在这方面加强训练。
1、抑扬
语调大体可分为四种,即平直调、高升调、曲折调、降抑调。
2、顿挫
在口语表达中,停顿既是一种语言标志,也是一种修辞手段。它一般分为语法停顿、感情停顿和特殊停顿。语法停顿既能满足演讲者自然换气润嗓的需要,也能使演讲的语句、段落层次分明。语法停顿一般用标点符号表示出来,按标点停顿,但有时在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词之间、较长的联合成份之间,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也可作适当停顿。这种停顿往往是为了强调某一观点或突出某一事物。感情停顿是为表达复杂或微妙的心理感情。感情停顿常常以拖长音节发音,欲停不停或适当延长时间来表现,并且常常辅之以体态语言,使感情表达得更加自然清楚。
一般来讲,在列举事例之前,略作停顿,能引起听众独立思考;在作出妙语惊人的回答之后,稍作停顿,可使人咀嚼回味;在讲出奇闻轶事和精彩见解之后,在听众赞叹之余,特意停顿,可加深听众印象,引起联想;在话题转移之际或会场气氛热烈之时,稍稍停顿,可加深听众记忆,给听众以领会抒情之机。同时,恰当的特殊停顿,也可以使演讲者本身赢得调整情绪的时机。
3、轻重
在演讲时,人们常常把某些词语讲得比一般词语重些或轻些,这样便能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若按声音强弱划分,重音可分为轻读型重音和重读型重音。若按表现思想感情、内容重点或句子语法结构来划分,重音可分为感情重音、逻辑重音和语法重音。
4、缓急--弛缓结合
语速的变化也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正常谈话,每分钟讲大约120-150个字。演讲的速率不能太快,一则听众难听懂,二则也使人产生怀疑,认为演讲者怯场。因为人们胆怯时往往语速较快。当然讲话也不能太慢。太慢就显得拉腔拖调,给人以愚笨、迟钝、缺少教养的感觉。初次上场的演讲者容易犯的错误是速度太快,像“放鞭炮式的噼里啪啦”,一个调子,一个速度。他们提醒自己“慢慢”后,又趋于慢得平坦,没有变化。演讲的速率不能总是“一崭齐”,要做到急缓有致。
演讲语速要做到快慢得体,缓急适度,快而不乱,慢而不拖,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张弛自然,错落有致。这样,便能显示出语言的清晰度和节奏感,使演讲具有音乐美。长时间的快会“供过于求”,引起烦躁,听众不易全面了解内容,理解感情;太慢则“则过于求”,听众注意力无法集中,情绪提不起来。
5、节奏--起伏结合
对艺术来说,节奏是各种不同要素的有秩序、有规律、有节拍的变化。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一书中指出,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与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感情)的传达媒介。据此分析,演讲者思想感情起伏变化结构的疏密松散,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及演讲者的举止等要素的秩序、有规律、的节拍的组合,便形成了演讲的节奏。常见的演讲节奏有轻快型、持重型、平缓型、急促型、低抑型等。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强化中学生口语表达应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应加强对中学生口语表达技能的训练,从基本抓起,强化口语表达的基本技能。口语表达的基本技能训练方法很多,就实际效果而言,不妨从生动自然的朗读、流利通畅的话语、条理清晰的语脉三个方面加以训练。
一、训练生动自然的朗读。
口语表达是朗读技巧在生活中的运用,所以生动自然的朗读技能可以为准确流畅的口语表达打下坚实的技巧基础。朗读训练有利于引导学生多做合乎逻辑的思维活动,训练时可分三步走:一是从模仿入手。针对中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多让学生听录音或教师的示范朗读,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模仿,使学生反复体味以增强语感。在停顿、重音、句调等重点语句处可给学生制定一些常用的朗读符号,要求学生边听边做标记,听完后便让学生模仿训练,老师及时纠正学生在语调、语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在理解基础上进行朗读。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安排课文,把精讲课文作为学生进行朗读的材料,把阅读课文作为学生进行理解朗读的材料。可先让学生对阅读课文进行预习,对课文先理清结构、归纳主题,对内容进行理解、分析、体会、感受,在此基础上再找几个学生朗读,先由全班同学讨论并指出优缺点,然后听示范录音或教师作示范朗读,最后再让学生反复练习,教师给以具体逐一辅导,如此反复训练,可初见成效。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加以训练。除了让学生单读、齐读、分角色读以外,还可以把一些课文改为广播小品、故事、对话表演等,使学生能在起点较高的口语表达下进行训练,用此方式训练一段时间,待学生朗读水平有一定提高后,可采用由小到大不同范围各种朗诵比赛等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二、训练流利通畅的话语。
如果学生从小没有经过口语表达的专业训练,开始讲话时由于紧张,难免会出现断断续续、辞不达意、语流不畅等现象。对此,教师可要求学生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对所讲内容熟记于心,先达到背诵如流的程度,使话语通畅流利,开始尽管有背诵痕迹,但几经锻炼后,学生便会增强信心,克服紧张心理,能比较自如地当众讲话,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讲自己能说的话,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造成想说的氛围。如讲一段小故事、小笑话、奇闻轶事,或介绍一本书、一个人物等,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以此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训练时内容不定,长短不拘,范围不限。此阶段训练时,不要再死记硬背,也不要把要说的每句话都一一想出来,而是围绕着所要讲的内容去组织语句,把要说的话比较流利而且比较完整地讲出来即可。每次训练,教师都要进行评析,以鼓励为主,突出优点并提出改进要求,使学生练有所得。
三、训练条理清晰的语脉。
在说话训练初期,学生往往会暴露出缺乏条理的弊病,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理顺语言脉络,以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式。具体做法可先复述课文,以此作为训练这一环节的第一步。因为清晰的语言脉络来源于严密的思维,而课文均具有较严密的思维,富有较清晰的语脉,让学生复述课文本身就是一种严密的思维训练。有时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在内容上作适当调整,打破顺序重新组织再让学生复述。复述时让学生在头脑中始终确立一个与课本相一致的思路,并紧紧围绕这一思路去组织语言,把课文复述清楚。在此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做口述提纲。提纲是语言组织的整体框架,对语言脉络是否清晰起着关键性作用,训练时可先指导学生给课文列提纲,并掌握列提纲的方法和养成列提纲的习惯,由此过渡到给自己要说的话列提纲,对条理不清、不合逻辑的,教师要给予及时指出并改正。说话时沿着所列提纲的思路去组织话语,此时所说的话清晰有序,条理分明。
以上口语表达的技能训练,只是口语表达训练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技能训练,在中学阶段可作为说话训练的重点,并进行必要的回复循环,以此为基础再进入到高一级的口语表达等训练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