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还在这里打卡,明天就去隔壁报到了;今天还是同事,明天就成了竞争对手。作为职场人,对于年底这样的跳槽事件已见怪不怪。
目前,跳槽成为职场中获得更高薪酬、更理想工作环境、更大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但跳槽失败的案例也不胜枚举,其中三类跳槽者最易受伤。
逃避型:因环境、人际关系变化而跳槽
建议:先考虑清楚是自己有问题,还是环境有问题
其实并不是每个人跳槽都是为了工资更高、待遇更好,也有不少人觉得职场环境与心情很重要,当这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选择跳槽。
小许在一家中等规模的物流公司上班已经6年,虽然期间也有一些跳槽机会,但他始终没有想过要离开这家公司。因为他不喜欢变化,而且部门经理人很好,对待下属宽严相济,部门业绩一直是公司里最好的。6年来,大家都过得轻松而充实。但上个月,小许跳槽了,因为换了经理,整个部门的风气变了。
据小许讲,新经理上任后,几乎每天都有人挨骂。平时只要经理在,大家就如临大敌,做事小心谨慎。最痛苦的是每星期一的例会,必须报告你上个星期做了什么,这个礼拜打算做什么,然后会告诉你这也不对,那也不行。如果有人上个星期没有做好某件事,开会时一定会被当作重点批评对象。在这种环境里待着,人变得很压抑,心情很糟,最终大多数人选择了跳槽,小许就是其中一个。
点评:这种逃避型跳槽要从两方面来考虑:有些时候确实是上司性格问题,不得不走;但有的时候是因为跳槽者不够成熟,不知道如何与上司、同事沟通交流。这些人如果不改变自身的处事方式,即使跳槽,也很难有大的发展,因为在新的公司你很有可能碰到更难相处的上司和同事。
另外,现在职场上拿跳槽当家常便饭的大有人在,他们大多也属于此类型。他们在企业中资历往往比较浅,也没有什么特长和技能,但“这山望着那山高”。因为没有成绩,平时不被上司或老板重视,企业给的待遇自然也低,于是就有了“怀才不遇”的感觉,就埋怨环境,到了一个新的单位,依然不满意,只好接着跳。
冲动型:一时头脑发热的选择
建议:在跨行业跳槽时一定要三思
有些人近期原本没有跳槽的打算,但看到身边的人在跳槽就心痒,偶尔得知有更好的单位在招聘,于是一时头脑发热跳了槽。小艾就是其中之一。
小艾原来在一家国内数一数二的网站做销售工作,收入很不错,但工作几年下来,觉得不会再有大的发展。偶尔听朋友说起一家世界500强的医药公司有丰厚的底薪、完善的福利政策以及颇具前途的发展前景,他一冲动选择了跳槽去做医药代表。跳槽初期,小艾兴奋不已,觉得自己这一步走得值。但半年后,小艾有些郁闷了。因为当他真正进入这个行业后,发现一切都比预料的困难得多,晦涩难懂的医药名词、“黑暗”的业务销售模式、混乱的内部管理,都让他一筹莫展。
按说他可以再跳槽,但面对丰厚的薪酬和福利,他有点舍不得,最终选择留下来拼命地学着适应。
点评:跨行业跳槽的失败案例很多,主要原因是败在不适应新行业的游戏规则上。其实,如果跳槽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薪酬,或更看好这个行业的发展,那么想办法适应这个行业的“行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反之,如果觉得自己的做人原则更重要,跳槽之后的亲身体验已经证明自己不适应这个行业,就应该迅速离开,不要试图靠一己之力改变一个行业。
同行业跳槽也会碰到前后公司的管理模式、行为方式上的冲突,尤其是从大企业向小企业跳槽。小企业大多是私营性质,在大企业呆惯了的跳槽者往往冲着高薪高职而来,却受不了那种家族式的、小气的管理模式,最后也会忍不住走人。
禁忌型:带着团队和技术跳槽
建议:它虽可提高身价,但对未来发展不利,最好不要这样做
在职场中,跳槽时带走团队和技术是大忌,但因为这样做容易在新公司得势,因此还是有不少人触碰这条底线。
点评:对于带着技术走的跳槽者,职场中的评价几乎是一致的—可恶。新公司在用这样的跳槽者时,往往会尽量避免让其再接触核心技术,以防他们过两年故伎重演。因此,这类跳槽者到了新公司以后,开始时春风得意,渐渐就会有束手束脚的感觉。
与单兵作战相比,团队跳槽似乎境遇会好一些。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团队带头人在业界有一定号召力,带团队出走的目的大多为了自立门户,即便换个东家也为了寻求更大的话语权。但团队跳槽引起的巨大震荡,足以使任何东家心惊胆战。对于老东家,曾经的战友突然变成了敌人,而且这个敌人熟悉自己的全套路数,这自然很可怕;对于新东家,也难保这个团队带头人未来不会对自己也来这么一手,所以从合作的第一天就会防着这个团队。
说白了,团队和技术都是跳槽者认为可以提高身价的法宝,但事实证明,持有这些法宝跳槽,往往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造成伤害。
目前,跳槽成为职场中获得更高薪酬、更理想工作环境、更大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但跳槽失败的案例也不胜枚举,其中三类跳槽者最易受伤。
逃避型:因环境、人际关系变化而跳槽
建议:先考虑清楚是自己有问题,还是环境有问题
其实并不是每个人跳槽都是为了工资更高、待遇更好,也有不少人觉得职场环境与心情很重要,当这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选择跳槽。
小许在一家中等规模的物流公司上班已经6年,虽然期间也有一些跳槽机会,但他始终没有想过要离开这家公司。因为他不喜欢变化,而且部门经理人很好,对待下属宽严相济,部门业绩一直是公司里最好的。6年来,大家都过得轻松而充实。但上个月,小许跳槽了,因为换了经理,整个部门的风气变了。
据小许讲,新经理上任后,几乎每天都有人挨骂。平时只要经理在,大家就如临大敌,做事小心谨慎。最痛苦的是每星期一的例会,必须报告你上个星期做了什么,这个礼拜打算做什么,然后会告诉你这也不对,那也不行。如果有人上个星期没有做好某件事,开会时一定会被当作重点批评对象。在这种环境里待着,人变得很压抑,心情很糟,最终大多数人选择了跳槽,小许就是其中一个。
点评:这种逃避型跳槽要从两方面来考虑:有些时候确实是上司性格问题,不得不走;但有的时候是因为跳槽者不够成熟,不知道如何与上司、同事沟通交流。这些人如果不改变自身的处事方式,即使跳槽,也很难有大的发展,因为在新的公司你很有可能碰到更难相处的上司和同事。
另外,现在职场上拿跳槽当家常便饭的大有人在,他们大多也属于此类型。他们在企业中资历往往比较浅,也没有什么特长和技能,但“这山望着那山高”。因为没有成绩,平时不被上司或老板重视,企业给的待遇自然也低,于是就有了“怀才不遇”的感觉,就埋怨环境,到了一个新的单位,依然不满意,只好接着跳。
冲动型:一时头脑发热的选择
建议:在跨行业跳槽时一定要三思
有些人近期原本没有跳槽的打算,但看到身边的人在跳槽就心痒,偶尔得知有更好的单位在招聘,于是一时头脑发热跳了槽。小艾就是其中之一。
小艾原来在一家国内数一数二的网站做销售工作,收入很不错,但工作几年下来,觉得不会再有大的发展。偶尔听朋友说起一家世界500强的医药公司有丰厚的底薪、完善的福利政策以及颇具前途的发展前景,他一冲动选择了跳槽去做医药代表。跳槽初期,小艾兴奋不已,觉得自己这一步走得值。但半年后,小艾有些郁闷了。因为当他真正进入这个行业后,发现一切都比预料的困难得多,晦涩难懂的医药名词、“黑暗”的业务销售模式、混乱的内部管理,都让他一筹莫展。
按说他可以再跳槽,但面对丰厚的薪酬和福利,他有点舍不得,最终选择留下来拼命地学着适应。
点评:跨行业跳槽的失败案例很多,主要原因是败在不适应新行业的游戏规则上。其实,如果跳槽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薪酬,或更看好这个行业的发展,那么想办法适应这个行业的“行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反之,如果觉得自己的做人原则更重要,跳槽之后的亲身体验已经证明自己不适应这个行业,就应该迅速离开,不要试图靠一己之力改变一个行业。
同行业跳槽也会碰到前后公司的管理模式、行为方式上的冲突,尤其是从大企业向小企业跳槽。小企业大多是私营性质,在大企业呆惯了的跳槽者往往冲着高薪高职而来,却受不了那种家族式的、小气的管理模式,最后也会忍不住走人。
禁忌型:带着团队和技术跳槽
建议:它虽可提高身价,但对未来发展不利,最好不要这样做
在职场中,跳槽时带走团队和技术是大忌,但因为这样做容易在新公司得势,因此还是有不少人触碰这条底线。
点评:对于带着技术走的跳槽者,职场中的评价几乎是一致的—可恶。新公司在用这样的跳槽者时,往往会尽量避免让其再接触核心技术,以防他们过两年故伎重演。因此,这类跳槽者到了新公司以后,开始时春风得意,渐渐就会有束手束脚的感觉。
与单兵作战相比,团队跳槽似乎境遇会好一些。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团队带头人在业界有一定号召力,带团队出走的目的大多为了自立门户,即便换个东家也为了寻求更大的话语权。但团队跳槽引起的巨大震荡,足以使任何东家心惊胆战。对于老东家,曾经的战友突然变成了敌人,而且这个敌人熟悉自己的全套路数,这自然很可怕;对于新东家,也难保这个团队带头人未来不会对自己也来这么一手,所以从合作的第一天就会防着这个团队。
说白了,团队和技术都是跳槽者认为可以提高身价的法宝,但事实证明,持有这些法宝跳槽,往往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