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首页 > 其他 >

散步教学课件及反思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左右教学课件1

  教学目标:

  1、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3、用左、右描述物体位置关系。

  教学重难点 :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受左右

  1、由上下楼引入教学

  师:为了安全,避免我们上下楼时冲撞在一起,学校要求我们都要“靠右行走”。出示书13页图,问:靠右行我们该走哪边呢?

  2、出示课题

  师:只要我们认识了左右,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二、活动中感知,认识左与右

  1、借助左右手认识左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举的是哪只手吗?对了,在举手发言时,我们通常都是举右手,老师现在要看看你们举的手是不是都是右手呢?

  (1)做动作记右手。

  拍一拍:让学生用右手轻轻拍一下桌子。

  握握手:让学生伸出右手,相邻的两个同学握握手。

  (2)认识左手。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右手,另外一只手就是左手。快把左手举起来,看一看,这就是我们的左手,用左手把铅笔盒摆好。

  (3)借助儿歌强化认识左、右手。

  教师和学生一起听音乐边说边做动作。

  我伸出左手去

  我伸出左手去,我收回左手来,我伸出左手摆一摆,左手收回来。

  我伸出右手去,我收回右手来,我伸出右手摆一摆,右手收回来。

  我伸出双手去,我收回双手来,我伸出双手摆一摆,双手收回来。

  (4)借助左、右认识左、右面

  提问: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有着很多像左手和右手一样的好朋友,看一看自己的身体,你能找出像这样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请你一边找一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寻找身体上的左右。

  提问:“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师建议,他说到哪儿,咱们也就指到哪儿行吗?”

  生汇报寻找结果,边说边指,其余的同学也跟着指一指。

  讲述: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找到了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连老师都佩服你们了。现在我要看看你们身体上的这些伙伴配合如何,咱们做个“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

  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耳

  右手拍左腿,左手拍右腿。

  左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

  右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

  2、各种方位介绍座位。

  谈话:在你的位置上,谁能用前后左右来介绍介绍你周围的同学?(先请两个学生说一说,再同桌互相说。)

  提问:在这些同学中有你的好朋友吗?你的朋友坐在第几组?第几位?左边还是右边,让我们猜一猜好吗?

  提问:你能用左边右边来说一句话吗?可以说说这间教室的摆设。

  三、操作中辨别,加深对左右的理解

  1、介绍文具的位置。

  新学期开学,蓝猫商店进了一些学习用品,小朋友,你们想去看看吗?有哪些学习用品呢?它们是怎样摆放的?

  先自由说文具的位置,再集体交流。

  2、提问:谁来说一说铅笔的摆放位置。引导:为什么铅笔一会儿在左边,一会儿又在右边?(对于尺子来说铅笔在它的左边,对于笔盒来说铅笔在它的右边)。

  3、设疑:第二个是什么文具?是尺子还是笔盒?同学们可以讨论讨论。请双方代表上台辩论,明确物体的位置是从右数还是从左数。

  过渡:同学们用左右为我们介绍了蓝猫商店的文具,大家说的很好。下面咱们来轻松轻松。

  (1)学生齐唱《健康歌》。

  (2)喜欢这首歌的同学请举右手(学生举手),老师也非常喜欢(师举起右手),我举的是右手吗?有不同意见吗?为什么?

  明确:站立的方向不同,因此左右也就不同。

  (3)同座位的同学握手,再次验证左右的相对性。

  四、解决中运用,感受实用性

  1、师:瞧,你们看见图上有什么?“上下楼梯请靠右行”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教师小结: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上下楼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梯和走路时,也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在校园里同样,马路中咱们也该遵守交通规则。

  2、练习书13页6题,用学过的上下、前后、左右说一说。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这节课你认为哪个小朋友表现得好?

  左右教学课件2

  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3左右。

  二、 教学准备

  1、课件、问题卡片。

  2、在教室中间空出一条走廊。

  3、要求学生准备好铅笔、尺子、小刀、橡皮、铅笔盒各一样。

  三、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材分析:《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正确理解左右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

  (二)学生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

  它们的相对性及学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理解“左右”,

  进一步通过对物体位置关系的探索,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策略选择:

  本课以活动课的形式,以六大块活动情境串连生成,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左右的含义与相对性。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

  四、教学流程

  活动一:引出“左右”

  1、学生活动:

  ①让两个小组的学生在教室中间的走廊里随意来回走动 →说说感受(很乱)→假设在马路上大家都这么走会怎样?(交通混乱,容易出事)→你来想办法解决。(有秩序走,靠右走)

  ②靠自己的右边来回走动→说说感受。

  2、引出课题:看来认识左右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左右”。

  活动二:感知“左右”

  1、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和右。

  ①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我们常常用左手和右手做什么?左右手是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大。

  ②找一找我们身上还有这样分左和右的好朋友吗?

  ③你怎样来记住左、右。

  2、学生学做机器人,老师当遥控器,请机器人按遥控器的指令做动作。

  伸出左手摆一摆,伸出右手摆一摆;

  伸出左脚跺一跺,伸出右脚跺一跺;

  拍拍左肩1、2、3,拍拍右肩1、2、3;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左眼眨一眨,右眼眨一眨。

  3、显示课件(一个背对学生的小女孩),找出这个小女孩的左

  右辫子、左右手、左右腿、左右身。

  活动三:体验左边和右边。

  1、按要求摆学具。

  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从矛盾冲突到解决问题,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认识“左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生常常因左右手配合做事而较难分开体会,因此教师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从而感知左和右,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摆一摆,从左往右依次为:铅笔、尺子、

  小刀、橡皮、铅笔盒,并回答下列问题。

  从左数尺子第( ),从右数尺子是第( );

  尺子的左边有( ),右边有( );

  尺子在( )的左边,在( )的右边。

  2、请大家把学具打乱,再随便摆一次,然后再回答以上问题给同桌听。

  3、观察你这排同学,回答以下问题。

  从左数我是第( ),从右数我是第( );

  我的左边有( ),右边有( );

  紧靠我左边的是( ),右边是( );

  我在( )的左边,在( )的右边。

  活动四: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1、请你转个身,看看现在你的左右各是谁?

  2、大家一齐来感受一下,我们来上回体育课,按老师的要求向左转或向右转,再看看这时你的左右各是谁?你有什么发现?(对回答最精彩的学生给予表扬,并与他握握手。)

  3、与老师握手,你用哪一只手?老师用哪一只手?你有什么发现?(面对面,我们的右手不在同一边。)

  4、出于礼貌我们都用右手与别人握手,请同桌握一握手,进一步体验。

  5、我想请大家举右手,我也想举右手,你说我该举哪只手?你请老师做个什么动作,一眼就看出是左手还是右手。(转身)然后我们都举左手,你发现什么?(面对面,左手不在同一边。)

  6、师生面对面,看着桌上的学具,请学生回答对方的左右边各

  察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掌握以“谁”作标准来确定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打乱后随便摆一摆”,打破了学生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巧妙地用转身、握手、找东西等活动,激起学生疑问,抓住学生注意,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去体验、感受其中的奥秘。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有什么?

  教师把铅笔盒、小刀放在身体的左边,橡皮、尺子、铅笔盒放在身体的右边,问学生:现在我们面对面,请问我的左边有什么?我的右边有什么?

  活动五:巩固左、右。

  1、 抢答: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正确的答案。

  同学们有没有看过幸运52?李咏叔叔说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这是什么,现在我们就来玩这个游戏,每组派一人进行抢答。

  ① 出示

  师:它不在最左边,也不在最右边,它在桃子的右边,在樱桃的左边,请问它是( )。

  (哪一个学生抢答成功,说明理由后老师就把这张可爱的问题卡片送给他。下同)

  ②出示一幅图,一个男孩面对大家,他的左边是儿童公园右边是图书馆,后面是超市。

  师:星期天,妈妈带小明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在小明的右边,请问他们要去哪?

  ③出示一幅图,三个动物三个家

  师:小狗住小猫的右边,小兔紧挨着小猫的右边住,用线连一连,给动物们找到家。

  2、辩论:老师和一个同学走楼梯,一人上,一个下,每人靠自己的右边走,请问我们会撞在一起吗?说明理由。

  活动六:实践左和右。

  P6生活中的数学。

  组织有效的抢答辨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引导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去认识、去感悟、去体会,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进一步明确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

  五、教学片段实录:

  活动一:引出“左右”

  师:我们教室的中间有一条走廊,现在请两个小组的小朋友在走廊里随意来回走动。

  (两个小组的学生在走廊里来回随意走动。)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1(场内的):老师干吗要我们走来走去?

  生2(场内的):老师这样走都会撞到。

  生3(场外的):这样走很乱。

  师:假如在马路上有许多车、许多人,也这样走的话,会有什么后果?

  生1:会很危险。

  生2:有可能会撞起来。

  生3:会出车祸。

  生4:这样走不好。

  师:那你想个办法,怎样比较好?

  生1:大家都靠一边走。

  生2:大家都靠右边走。

  生3:大家都靠左边走。

  师: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交通规则,我国规定每个公民都靠自己的右边行走或行车。现在请同学们都靠自己的右边来回走一走,有什么发现?不知道右边在哪可以请同学或老师帮忙。

  (场内学生靠自己的右边来回走动。)

  师:现在有什么感受?

  生1:好多了。

  生2:不乱了。

  生3:这样不会撞到。

  师:看来认识左右很重要,可以帮我们解决许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左右”。

  ……

  活动五:巩固左和右。

  1、 抢答:

  ……

  2、辩论:

  师:老师和同学走楼梯,一人上,一个下,每人靠自己的右边走,请问我们会撞在一起吗?

  生1:肯定会的,都走同一边肯定会撞起来。

  生2:不对,一人上一人下,不会撞起来。

  生3:对哪!面对面,两个人右边不在同一边,不会撞起来。

  生4:都是右边怎么不会撞起来?

  生5:不会的哪。

  (教室里一大片声音说不会,一小片声音说会,很热闹)

  师:谁能拿出有力的证据,说服对方。

  生6:老师我们来表演一下,就是最好的证明。

  师:好主意。

  (师生面对面,各自靠右走,用事实证明不会相撞,全班一片欢呼声。)

  ……

  六、教学反思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位教师去实践、丰富及完善。本着这一认识,我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用六大块活动情境串连生成,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左右的含义与相对性,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学“左右”一课前,我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对左右有了初步感受,但对其相对性、可变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基于这一情况,整个教学中教师只是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进行有序的活动。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为正确理解左右奠定了基础。另外,这节课也抓住教材的难点让学生进行思考。

  (三)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标准》在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许多活动,创设了许多学生身边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猜想、观察、比较、操作、交流、推理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例如活动五中的抢答题,学生完全可以在老师没有念完题就知道答案,因为桃子的右边有菠萝和樱桃,它不是最右边,那肯定不是樱桃,只能是菠萝。在这老师没有禁锢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推理解决问题,小小的一道练习题,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成为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从更高要求看,本课在这一方面略显不足,教师可以在这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