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首页 > 其他 >

野史八卦 揭秘中国古代帝王们最无耻荒淫的三大“性创意”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佛山镇

  佛山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镇,佛山镇原属南海县,1951年改设佛山市后佛山镇就早已经消失,现在谈论的佛山镇只限于1950前的。镇域大致位于现时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内。我国南方着名的手工业城镇。如今为我国四大丝织业中心之一。

  简介

  佛山镇又名佛山埠,为一个商业镇,销售西樵、九江等镇的纺织丝绸。即今天广东佛山市,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佛山已生息着一个人口相当密集的聚落,当时,佛山的先民已经拥有较好制陶、纺织技术。东汉时期,出现了先进的耕作技术,成为鱼米之乡。唐宋时期,佛山成为工商业城镇,至明清时期更成为中国四大名镇和中国“四大聚”。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水路踞广州上游而处西江、北江下游,是水路通达省城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上毗邻港澳,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民国时期,佛山曾先后设佛山镇、佛山市、佛山镇。古籍记载:“诸宝货南北互输,以佛山为枢纽,商务益盛。”繁荣的商贸带动以手工业为主的制造业迅速发展。到明清时期,佛山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合称为“中国四大名镇”。逐步发展成为岭南地区商品集散地和冶铸、陶瓷、纺织、中成药等制造业的中心,以至与京城、汉口、苏州合称为“天下四聚”。繁华的商贸活动和兴旺的手工制造业孕育了中医中药行业的迅速发展。

  佛山历史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属于百越地,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已成为颇具规模的农渔业民聚居村落,乡人称为“季华乡”。唐贞观二年(628年),因在城内的塔坡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遂立石榜称“佛山”而得名。宋元丰年间推行保甲制度,乡分都堡,佛山堡为季华乡之首。明清年间,佛山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的“四大名镇”,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并称为我国“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为“天下四大聚”。清雍正十年(1732年),佛山从南海县分出,设“佛山直隶厅”,直隶广州府。雍正十二年,改设广州府同知于佛山,为广州府佛山分府,行政上仍属于南海县。

  民国元年(1912年),佛山正式改镇建制,南海县署也从广州迁至佛山。

  1925年,国民政府将佛山从南海县分出,成立佛山市。

  1927年又撤消佛山市建制,重新划为南海县属一镇。

  1941年,设立佛山特别区,下辖佛山、富福、汾文三镇。

  1946年,佛山三镇合并重组为佛山镇。

  1949年10月31日,由南海县析佛山镇置佛山市。

  1950年7月1日改市为镇,重归南海县管辖。

  1951年6月26日佛山镇改镇为市,设立佛山市(指现祖庙街道)。

  1954年6月,中共粤中区党委、粤中行署由江门市迁入佛山市大福路10号。

  1956年设立佛山专区,辖佛山、江门、石岐3市和中山等13县。

  1966年,佛山市升为地级市。

  1970年佛山专区更名为佛山地区,辖佛山、江门2市和中山等12县。

  1983年6月开始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辖中山等5县。

  1983年6月1日地市合一,粤中行署和佛山市政府合并,成为广东下辖的一个地级市,这才是今天的佛山市有历史以来的历史开始。顺德县、南海县、高明县、三水县、中山县正式隶属佛山市的历史开始。后中山市由于是广东四小龙和远离佛山市,扩权设为地级市,正式脱离佛山市管辖。

  1992-1994年,顺德、南海、三水、高明先后撤县设市(县级),由佛山代管。

  1999年,撤销管理区办事处,设立村委会工作;同时调整了部分居委会。

  1999年12月31日,佛山市下辖城区、石湾区两区,代管南海、顺德、高明、三水四市。

  2002年12月8日,调整佛山市行政区划:

  (1)撤销佛山市城区和石湾区,设立佛山市禅城区。以原佛山市城区、石湾区和原南海市南庄镇的行政区域为禅城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大福南路。

  (2)撤销县级南海市,设立佛山市南海区。以原县级南海市的行政区域(不含南庄镇)为南海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南海大道。

  (3)撤销县级顺德市,设立佛山市顺德区。以原县级顺德市的行政区域为顺德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德民路。

  (4)撤销县级三水市,设立佛山市三水区。以原县级三水市的行政区域为三水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人民三路。

  (5)撤销县级高明市,设立佛山市高明区。以原县级高明市的行政区域为高明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文汇路。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于2003年1月8日正式挂牌。

  2009年5月,佛山市辖5个市辖区,11个街道、20个镇。

  深厚底蕴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岭南传统文化。佛山素有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广纱中心、岭南成药之乡、南方铸造中心、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形成了秋色、“行通济”等佛山独特的民间风尚习俗。

  “石湾瓦,甲天下”

  佛山是“南国陶都”、“中国陶瓷名都”,制陶工艺源远流长,有700多年历史,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窑,薪火相传至今500多年,被誉为“陶瓷活化石” 。

  “红船泊晚沙,万人看琼花”

  佛山是“南国红豆”粤剧的发源地。诞生了粤剧艺人的代称——“红船子弟”和粤剧最早的戏行组织——琼花会馆。民间自发组织的粤剧演唱“私伙局”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至今长盛不衰。每年一度举办的琼花粤剧艺术节,使佛山呈现“红船泊晚纱,万人看琼花”的盛况。

  岭南成药之乡

  佛山是“岭南成药之乡”。古方正药的历史有400余年,其产品种类齐全,大约分为膏、丹、丸、散、茶、油、酒等七大类,是工匠、居家、旅行必备的中成药,涌现出了“黄祥华”如意油、“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号名药。

  武术之城

  佛山是闻名的“武术之乡”,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明初,佛山武术已相当普及。清末民初,佛山武术流派纷呈,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武术名家和武术组织,并通过各种途径走向世界,现在世界上广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咏春拳等不少拳种和流派其根都在佛山,着名武术大师黄飞鸿,咏春宗师梁赞、叶问,影视武打明星李小龙等祖籍及师承亦在佛山。时至今日,南北派别的武术划分已经不复存在了,然而作为南派武术的发源地---佛山,这座美丽的小城市,依然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有关于武术发展的点点滴滴,在佛山的本地,依然有很在学习我们的传统武术的人,在民间仍然存在练武之说。而佛山武术的传人,在经历了许多大型的变故以及战争后,仍然散布在世界各地,并把武术一代接一代的传授下去。2004年,佛山被授予“武术之城”称号。

  狮艺之乡

  佛山是“狮艺之乡”,是南狮的发源地,是首个“中国龙狮龙舟运动名城”。龙狮起舞既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体育竞技活动,更是佛山武术重要项目之一,每年的“狮王争霸赛”吸引了国内外广大武术爱好者参与。禅城区是“中国龙狮运动之乡”,南海区西樵镇是全国惟一“中国龙狮名镇”。

  南方铸造中心

  佛山的铸造业始于2000多年前。宋代时佛山所铸鼎、锅、钟、塔等闻名全国。到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南中国冶炼中心。鸦片战争期间,佛山所铸大炮为抗击外来入侵发挥了重要作用。

  独特的民间艺术及民俗事象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民间艺术的摇篮,孕育并保留了秋色、醒狮、舞龙、龙舟说唱、龙舟竞渡等大量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民间艺术及民俗事象;秋色、剪纸、木刻年画、陶塑、灰塑、砖雕等手工传统技艺精湛,独树一帜。狮舞、粤剧、龙舟说唱、佛山木版年画、广东剪纸、石湾陶塑技艺、佛山狮头、香云纱染整技艺、祖庙庙会、佛山秋色、十番、人龙舞和佛山彩灯等13个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行通济、无闭翳”

  始于清初,盛于乾隆年间的正月十六“行通济”这一传统习俗完好的延续至今,并逐渐被赋予了现代色彩,日趋旺盛,每年都有数十万群众参加。

  食在广东,厨出凤城

  佛山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珠三角“美食之乡”。佛山是粤菜发源地之一,素有“食在广东,厨出凤城”的美誉。一直以来,佛山以其民间食谱丰富、茶楼食肆林立、烹饪技艺精良而蜚声海内外。2004年,顺德区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国厨师之乡”。每年“十一”期间举办的“佛山美食欢乐节”,已成为集美食、旅游、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盛大旅游节庆活动。

  人文荟萃,才俊辈出

  佛山自古人文荟萃,才俊辈出。唐宋以来广东出过9个状元,佛山占其5。明清时为“气标两广的人文之邦”。近代以来,孕育了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政治活动家张荫桓、戴鸿慈、谭平山、何香凝、罗登贤、邓培,民族实业家陈启沅、简照南、简玉阶,科学家詹天佑、邹伯奇,文学家吴趼人,粤剧名伶薛觉先、马师曾,武术名家梁赞、黄飞鸿、叶问、李小龙,名医李广海,能工巧匠黄炳、陈渭岩、刘传,第一位华人牧师梁发等杰出人物。

  朱仙镇

  朱仙镇隶属于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位于开封南15公里处,南邻尉氏,西接中牟,北连古都开封,总面积70平方公里。

  截至2013年,朱仙镇辖15个行政村(估衣街村、老饭店村、北辛庄村、木鱼寺村、小店王村、贾寨村、黄岗村、何寨村、韩岗村、腰甫村、老谭寨村、徐寨村、西街村、河东村、仰韶新村),总人口达3.79万人 ,有汉族、回族等7个民族。

  朱仙镇盛产小麦、玉米、花生、西瓜,其中畜牧业发达,是豫东地区牛羊肉深加工和水产鱼苗繁育基地,200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8亿元,工业总产值2.526亿元,与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同为全国“四大名镇”。

  历史沿革

  朱仙镇始建于战国初期,原名聚仙镇,后因战国名士朱亥的食邑和封地而得名。

  唐宋以来,朱仙镇是水陆交通要道和商埠重地。

  明清时期,由于贾鲁河(古名孙家渡)的开通,朱仙镇河道四通八达,不仅是省城开封的外港,而且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

  1958年,为公社。

  1984年,改朱仙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朱仙镇辖15个行政村(估衣街村、老饭店村、北辛庄村、木鱼寺村、小店王村、贾寨村、黄岗村、何寨村、韩岗村、腰甫村、老谭寨村、徐寨村、西街村、河东村、仰韶新村)。

  地理环境——位置境域

  朱仙镇位于开封南15公里处,南邻尉氏,西接中牟,北连开封,总面积70平方公里。

  地貌

  朱仙镇地势平坦,为近代黄河冲积平原黄泛区中心,总体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气候

  朱仙镇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地肥沃。

  人口民族

  截至2013年,朱仙镇总人口达3.79万人 ,有汉族、回族等7个民族。

  交通

  朱仙镇交通便利,开许公路穿镇而过,北与连霍高速相连,东达大广高速,西上新郑国际机场。

  经济——综述

  2008年,朱仙镇实现农业总产值3.8亿元,工业总产值2.52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0元,农民人均收入4584元,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实力综合排序位居开封市第10位。

  第一产业

  朱仙镇盛产小麦、玉米、花生、西瓜,其中畜牧业发达,是豫东地区牛羊肉深加工和水产鱼苗繁育基地。

  历史文化——非遗文化

  朱仙镇木版年画

  2006年,朱仙镇申报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美术项目类别,序号306。

  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其制作采用木版与镂版相结合,水印套色,种类繁多,所用原料为炮制工序,用纸讲究,色彩艳丽,庄重深厚,题材和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年画乡土气息浓郁,民间情趣强烈。

  '700')this.width='700';" title="中国四大古镇">

  描述:377adab44aed2e73d60a1c5a8301a18b86d6fae1.jpg

  名优特产

  朱仙镇五香豆腐干

  朱仙镇五香豆腐干原名“五香茶干”。相传最初为战国时齐国的名产,由齐宣王赐名,唐朝时传入朱仙镇,后常作为贡品向唐朝皇帝进贡。朱仙镇五香豆腐干选用开封优质黄豆、古泉水为原料,先制成质地细腻,洁白柔嫩的豆腐,然后再配上大茴、桂皮、花椒、丁香、豆蔻、砂仁、良姜等14种调味品,经过卤制后风干而成,该成品皮油黑,肉棕黄、清香可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氨基酸等,经常食用对人体有生津止渴,健胃固齿,顺气消胀,防暑抑晕的作用。

  名胜古迹

  岳飞庙

  朱仙镇岳飞庙位于朱仙镇岳庙大街,系中国三大岳庙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至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几经拓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

  朱仙镇岳飞庙由东西两个院落组成,西院为岳飞庙的主体院落,东院为岳飞庙碑林(亦称别院)。西院为三进院,依次建有山门、拜殿、大殿、寝殿,两侧有东西厢房、五子祠、五将祠等建筑群组成。进入山门直通庙道,过庙道直通拜殿,拜殿面阔三间,拜殿直通大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绿琉璃瓦顶,青砖砌墙,飞檐桃角,雕梁画栋,大殿飞檐斗拱,主架为木质结构,明间金檩上写“大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壬成八朔甲子日”一行字,清晰可辨。大殿前方东西两侧立有岳飞手迹碑:《送紫崖张先生北伐》和岳飞手迹碑:《满江红》。后院有岳飞寝殿,五将祠,五子祠组成。东边系三百多块石碑组成的碑林。

  朱仙镇岳飞庙是中国三大岳庙之一,自1981年以来,政府先后对岳飞庙进行修整,于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对游人开放,现已被省、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旅游胜地。

  '700')this.width='700';" title="中国四大古镇">

  清真寺

  朱仙镇清真寺初建于北宋太宗年间,扩拓于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重修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整个寺院占地9000余平方米,在全国百大清真寺中,其建筑风格和装饰均属罕见,据说,岳飞大战金兵时元帅府就设在寺内。当时岳飞在寺里乘凉的槐树,被群众称为“相思槐”的国槐树,在寺里保存,寺里尚保留一座清嘉庆十年的阿拉伯文碑,记载当时朱仙镇穆斯林朝拜真主的盛况,是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阿文碑。

  博物馆

  2010年3月21日,朱仙镇木版年画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这是国内目前投资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年画博物馆。该馆建成后,不仅全面展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生产、制作工艺,还将展出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等地的精品木版年画。年画博物馆占地8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770平方米,建筑样式为具有北方特色的明清四合院式建筑,总投资2160万元。

  城市荣誉编辑

  1987年,朱仙镇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

  1994年,朱仙镇被省政府命名为“中州名镇”;

  2000年,朱仙镇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河南省重点镇、被国家选定为全国100家小城镇社会经济综合开发试点镇;

  2002年10月,朱仙镇被中国民协命名为“木版年画艺术之乡”;

  2006年5月,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8月,朱仙镇入选中国“十大最美村镇”;

  2007年10月,朱仙镇被河南省政府评为“特色文化产业镇”;

  2008年12月,朱仙镇被国家文物局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08年12月,朱仙镇被评为河南省环境优美小城镇。

  景德镇

  景德镇市, 别名“瓷都”,为江西省地级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属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处于皖(安徽)、浙(浙江)、赣(江西)三省交界处,是浙赣皖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之一。

  景德镇陶瓷享誉全世界,历史上是官窑之地。民国时期曾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并称全国四大名镇。

  景德镇市下辖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和景德镇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有13个街道、39个乡镇、3个国有农林牧渔场、131个社区居委会、502个村委会。全市土地面积527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70多万,其中非农业人口70.6万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地区。赣语是景德镇的代表方言,多为汉族江右民系。

  景德镇是江西省重要的旅游与工业城市,世界瓷都,中国直升机工业的摇篮。是中国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地区。

  景德镇获得“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江西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

  历史沿革

  景德镇市,春秋时属楚东境,秦为九江郡番县地,汉属豫章郡鄱阳县,东晋称新平镇。唐武德四年(621)置新平县,新平镇属之,以在昌江之南,又称昌南镇。八年撤县,开元四年(716)复置,治所在新昌江口,故称新昌县。天宝元年(742)改名浮梁。镇先后隶于新昌、浮梁县。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沿用至今。元代,浮梁县一度升为州,镇属州。明代州改称为县,此后景德镇在行政上一直属县辖区。

  早在东汉时期,古人在昌南(景德镇)建造窑坊,烧制陶瓷。到了唐朝,由于昌南土质好,先人们吸收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一种青白瓷。青白瓷晶莹滋润,有假玉器的美称,大量出口欧洲。

  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不会制造瓷器,因此中国特别是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很受欢迎。在欧洲,昌南镇瓷器是十分受人珍爱的贵重物品.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却了,只记得它是“瓷器”,即“中国”。

  清乾隆之后,景瓷生产从巅峰走向下坡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呈萎缩状态。鸦片战争之后,景瓷生产受到严重摧残。延续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厂寿终正寝。

  民国五年(1916),浮梁县治从旧城(今浮梁县)迁至景德镇。1927年~1929年景德镇曾一度建市,称景德市。1930年—1934年中国共产党曾在景德镇建立苏维埃政权和组织。1935年,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从鄱阳县迁至景德镇,景德镇成为赣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称第二次中日战争),国民党和共产党重新合作,于1938年在景德镇设有中国共产党的新四军办事处,北部山区的瑶里设有留守处。

  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和浮梁县解放,景德镇与县划开建市。5月4日成立中国共产党景德镇市委员会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先后隶属赣东北行署、上饶专区、乐平专区、浮梁专区。1953年6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1960年,浮梁县建制撤销,其行政区域划入市境。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将乐平县划属市辖,并将鄱阳县属的鱼山、荷塘两个行政区域划归景德镇市辖。1985年,市辖乐平县和珠山、昌江、鹅湖、蛟潭四个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浮梁县建制,撤销鹅湖、蛟潭两区。1992年9月,乐平县撤县建市(县级市)。2009年,景德镇市辖乐平市、浮梁县和珠山、昌江两区。

  地理环境——位置境域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东北部,西北与安徽省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鄱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居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土地面积5256平方公里,紧邻安徽省。座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

  地形

  景德镇属丘陵地带,坐落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是典型的江南红壤丘陵区。市区内平均海拔32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和西北部多山,最高峰位于与安徽休宁接壤的省界地带,海拔1618米。景德镇市市区处于群山环抱的盆地之中,如遇持续的暴雨天气,市区易形成水患。

  气候

  景德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根据1981-2010年最新气象数据,景德镇城区历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降雨量1805毫米。有气象记录以来极端最高气温41.8℃(1967年8月29日),极端最低气温-10.9℃(1963年1月13日)。景德镇春季气候多变,时冷时暖,春夏之交常有冷暖气流交汇于境内,阴雨连绵;前夏梅雨期间,降雨集中,大、暴雨频繁,5、6、7月份的常年平均降水量有200-350毫米,极易导致洪涝灾害发生,出梅后多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炎热,且湿度较高,会使人感到闷热难耐;秋季气温较为温和且雨水少;冬季常受西伯利亚(或蒙古)冷高压影响,盛行偏北风,天气寒冷。

  水文

  昌江、西河、南河昌江为流经景德镇市的最大河流,西河、南河是其重要支流,于景德镇市区注入昌江。

  昌江发源于江西省与安徽省交界处的山区,大致呈北南走向,由北向南注入鄱阳湖。历史上,昌江曾是景德镇对外交通最重要的通道。

  交通

  景德镇市位于“六山”“两湖”(庐山、黄山、九华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夷山及千岛湖、鄱阳湖)的中心区,拥有皖赣铁路,杭瑞、景鹰、德昌、景婺黄四条高速公路,景德镇机场是中国100个重点支线机场之一,已经形成立体交通网络。

  公路

  1.国家高速G56杭瑞高速公路东西向横贯全境,向西经九江可达武汉、合肥、南京、南昌,向东可抵上海及浙江省的各大中城市。2.G35济广高速公路通车加强了高速的南北交通。

  3.景婺黄(常)高速公路作为重要的生态和旅游线路,地方加密高速,让景德镇成为了重要高速枢纽城市。

  4.G206国道南北向纵贯全市,其运量逐渐被高速公路分流。安景高速公路使得景德镇通江达海。

  水路

  景德镇市境内主要通航河流有昌江河和乐安河2条。昌江市区至鄱阳县凰岗镇段通航等级为5级;乐安河乐平市区至万年县石镇镇段通航等级为3—5级不等。

  景德镇的水运主要依于昌江,历史上曾是全球最繁忙的水运路段,、随着铁路和公路运输的快速发展,再加上昌江水位较浅,通航能力所限,水运在当今景德镇对外交通中的作用已大为下降,只是一个辅助的运输渠道。

  铁路

  景德镇是江西的铁路枢纽。将建成的景德镇新客运站沟通新皖赣,九景衢,阜鹰汕多条线路。新客运站正在规划中,将成为景德镇特色客运站 新皖赣,九景衢,阜鹰汕在新客站交叉。阜景铁路开建。

  1.皖赣铁路经复线电气化扩能改造后,时速达到200-250公里,北接京沪线可达上海及中国北方,南连新浙赣与鹰厦线通往浙江和福建。

  2.九景衢铁路西接九江铁路枢纽,东接浙江衢州和京福高铁,复线电气化,设计时速达到200公里,使得景德镇到上海的时间缩为4个小时。2013年9月12日九景衢江西铁路公司成立,2013年10月份开建,2017年完工通车。

  3.安景铁路是一条联络线,复线电气化,时速200-250公里,其连同了安徽的安庆,为江西增加了一个出省的通道,连接了一个新的通往合肥,进京的道路。

  航空

  景德镇机场为4C级民用机场,属全国100个重点支线机场之一,由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投资1.4亿元的景德镇机场改扩建项目已经竣工,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能力提高到50万人次。

  景德镇机场在原来的罗家机场基础上改造而成,外地人一般称景德镇机场,位于景德镇市区西北面浮梁县洪源镇罗家村,距市区约6公里。机场始建于1959年,当时飞行区等级为1B级。1992年9月,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景德镇市政府耗资2亿元将机场扩建,1996年7月新机场正式投入营运。

  资源

  生物资源

  景德镇全境山区特征明显,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0%。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树为主,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湿地松、苦槠、甜槠、栲树、栎类、枫香、樟树、木荷、毛竹等。分布着许多国家重点保护树种,如:南方红豆杉、银杏、闽楠、红楠、三尖杉、七叶一枝花等,现已登记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有3.9余万株,其中古树名木群80余个,3万多株。

  景德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Ⅰ、Ⅱ级保护动物有20余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4种,为云豹、金钱豹、黑麂、白颈长尾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猕猴、短尾猴、穿山甲、黑熊、大灵猫、小灵猫、白鹇、鸳鸯、红腹锦鸡等。

  矿产资源

  景德镇的主要矿产有瓷石、高岭土、煤、钨、砂金、铜、萤石、硫磺、石灰石、大理石等,特别是瓷石、高岭土和煤炭蕴藏最具特色。景德镇的高岭土在国际陶瓷界都具有影响;煤炭资源也十分丰富,是江西省的三大产煤区之一。高岭土是陶瓷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景德镇产的高岭土品质非常好,用它生产出来的景德镇瓷器,曾经代表着中国陶瓷制品的高端水平和上等品质,影响着中国甚至世界。国际上通用的高岭土学名--Kaolin来源于景德镇北部山区鹅湖镇高岭村边的高岭山。景德镇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乐平市。

  人口

  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61.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6.36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7.18‰。

  经济

  景德镇商业活动的活跃是从1995年以后开始的,在零售上,形成1+4模式,即沃尔玛为龙头,本土的华达,日新,万客隆,景客隆共同的零售模式。

  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28.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73.78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205.50亿元,增长11.7%。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39151元,增长10.9%。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84.04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6.6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0%和30.4%。

  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865元,比上年增长1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21元,增长14.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47:1(以农民收入为1)下降至2.44:1。201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2052元,比上年下降16.6%;农民恩格尔系数为48.5%,比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5337元,比上年增长11.1%,恩格尔系数为37.8%,比上年的37.9%下降0.1个百分点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7%,比上年的105.1%回落2.4个百分点。

  201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83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164.95亿元,增长14.3%。全市实现出口总值12.13亿美元;新增市外3000万元以上项目272个,实际进资553.54亿元,增长64.5%;新增市外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23个,实际进资361.48亿元,增长48.6%。2012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1.18亿美元,增长12.0%。

  农业

  景德镇的农业主要是水稻种植,是江西省环鄱阳湖水稻种植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中国商品粮基地之一,也是全国优良种猪繁殖基地、江西省重点产棉区、茶叶生产加工基地。区域内的水稻是一年两熟的双季稻,春播为早稻,夏种为晚稻。南部的乐平市是赣东北的重要蔬菜生产基地。2007年蔬菜种植面积1.7万公顷,总产量达62万吨,被授予“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市,中国农产品采集中心之一,有“江南菜乡”之称。经济作物中,浮梁县的茶叶生产在景德镇农业产值中也占有很大比重,且名气比较久远。早有唐朝白居易诗中的“前月浮梁买茶去”的描述;后有1915年在巴拿马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浮梁县产的“浮红”茶,曾与贵州茅台酒获得金质奖。1997年浮梁县被中国农业部授予“中国红茶之乡”,2003年“浮瑶仙芝”茶叶在上海的中国精品茶博览会上获金奖。

  工业

  2012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6.23亿元,增长15.5%。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101.25亿元;景德镇市焦化工业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101.23亿元。

  旅游

  景德镇市依托文化底蕴和生态资源,突出文化和生态特色,以陶瓷文化打造“世界瓷都、艺术之城、千年名镇、生态家园”的旅游,构建“瓷源浮梁、古镇珠山、绿色昌江、多彩乐平”的旅游格局,2012年全市旅游总人数2001.2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7%;实现旅游总收入125.22亿元,增长49.5%;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9.9%,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旅游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达18%以上的目标。

  社会事业

  景德镇市治安好转率连续七年全省第一;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连续五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是全国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在全省开展的机关效能年、创业服务年、发展提升年活动中取得全省“三连冠”。

  教育事业

  景德镇截止到2012年拥有各级各类学校604所,其中高等学校3所,中等学校25所,普通中学98所,小学478所;在校学生数28.14万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9.66万人,小学在校学生14.70万人;中小学生升学率93.3%,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全市专任教师数1.59万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0.74万人,小学专任教师数0.64万人;全市年末拥有幼儿园幼儿数4.88万人,比上年增长17.4%。

  景德镇有二十余所中学,以景德镇一中、景德镇二中,景德镇五中。

  高等院校有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事业

  景德镇截止到2012年拥有各类电影院和影剧院4个,比上年增加2个;专业剧团数2个,专业剧团演出场数达2991场,观众人数达1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3%;年末拥有公共图书馆5个,公共图书馆藏书达665千册。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2.50亿元,占GDP比重达3.6%。

  国贸美术馆:国贸美术馆成立于2013年5月,由景德镇钟氏瓷业和景德镇紫莲花网络有限公司联合创办,是一家集陶瓷艺术品典藏、陶瓷艺术品展览、陶瓷艺术家笔会交流、陶瓷艺术礼品

  瓷设计定制及陶瓷艺术家宣传为一体的1200平米景大型综合艺术文化传媒机构。

  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瓷博会):由国家商务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一年一届。

  城市道路的瓷文化:2000年代初开始,景德镇为突出城市瓷文化,在城市道路的交汇处有景德镇的瓷窑模型、瓷塔、瓷文化墙。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设于湖田古瓷窑遗址文物保护区内。在四十余万平方米的地下积淀了五代至明朝(公元907年—公元1644年)制瓷历史文化遗存,是最早生产釉里红瓷器的产地。民窑博物馆周围环绕着十二处二十六万平方米面积尚未发掘的古陶瓷遗存。

  景德镇陶瓷馆:中国第一家陶瓷专题艺术博物馆,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一个重要展示区。

  科技发展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创建于1969年12月,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是中国唯一的以直升机型号研制和直升机技术预先研究为使命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单位。研究所现有职工2000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00余人,高级工程师300多人,国家级、部级专家8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511人才”14人,研究员90余人。

  研究所拥有总体气动、结构强度、旋翼设计、航电火控、飞行控制、液压传动、环境控制、信息技术等40多个专业和系统设计试验研究室16个;具有覆盖13吨级以下军、民用直升机常规设计、试验的手段和设施,设计研究手段先进,技术开发力量雄厚。其中,直升机旋翼试验塔、工程模拟器、地面联合试验台等设施填补了中国内行业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直升机旋翼试验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能够进行并行工程设计以及总体、系统仿真以及静强度、振动、疲劳、航电系统、非航电系统、电气系统、燃滑油系统、武器系统、飞机地面动力等多种试验。2002年通过了GJB9001A-2001质量体系认证。

  紫莲花网络:紫莲花网络为景德镇紫莲花网络有限公司简称。其成立于2011年4月25日,座落在瓷都景德镇,是一家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互联网企业、应用软件产品和互联网服务供应商。

  景德镇602所:主要进行中国直升机设计和研究,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是中国唯一以直升机设计、试验和相关课题研究为目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单位,与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关系紧密。

  医疗卫生

  第一、二、三人民医院为综合性医院,第四人民医院为特殊医院,以收治精神病患者为主,另外还有五院、六院、皮肤医院、中医院等。景德镇市第一、二、三人民医院和景德镇市妇幼保健院为三级甲等医院。

  社会保障

  2012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04万人,超2.31万人的目标值0.73万人,目标完成率达131.8%;城镇就业率达96.08%,超过了94.50%的目标。总额达3536万元,超2700万元的目标值836万元,目标完成率达131.0%。三是低保补助超目标,农村低保补助水平每人每月达109.93元,超100元的目标值9.93元;城镇低保补差水平每人每月达225.46元,超220元的目标值5.46元。四是医疗保障水平超目标,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人数达51.73万人,目标完成率达104.3%;城镇基本医疗基金征缴总额5.11亿元,目标完成率达175.0%。

  新闻媒体

  景德镇日报:景德镇地区的党报

  大瓷网:中国景德镇陶瓷门户网

  大陶网: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家数据库

  景德镇风光

  景德镇风光

  96同城:中国景德镇生活门户网

  瓷都晚报:景德镇的唯一的城市报纸,也是江西省首份长报纸,作为景德镇销量最大的报纸,与瓷都市民的生活紧密相连。

  景德镇电视台:景德镇信息和交流的唯一视频媒体,景德镇人民广播电台与电视台配套的电台。

  瓷都交通音乐广播电台:这是景德镇地区最知名,也是覆盖最大的媒体,创建于2002年8月,包括景德镇,乐平,浮梁,余干,鄱阳等地。

  中瓷网:网上瓷器的交易中心。

  瓷都信息港:市民生活的服务中心。

  基础设施

  截止到2012年全市城市道路总长达360公里,面积为763万平方米,公共绿地750公顷,建成区绿地覆盖面积4063公顷;森林覆盖率65.07%;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75%,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7%;主要河流断面优质水率100%;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城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2012年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完成额达14.42亿元。

  文化艺术

  景德镇是世界着名瓷都,制瓷历史悠久。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陶瓷工业非常繁荣。新中国建立后,对当时中华民国时期的陶瓷企业和作坊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陶瓷生产规模扩大形成了以日用瓷为主体,艺术、建筑、工业、电子等各类陶瓷共同发展的陶瓷工业体系;1958年创办了一所专门培养高级陶瓷人才的高等学校—景德镇陶瓷学院,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及陶瓷科研教育中心。

  市花市树

  1985年9月26日,景德镇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评选,将樟树定为景德镇市市树。景德镇的樟树干粗枝壮,冠大叶茂,体健寿高,苍劲古朴,姿态雄伟,它象征着瓷都历史之悠久及古城之新貌。

  景德镇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评选,将茶花定为景德镇市市花。景德镇市的茶花,品种计有60多种以“赤丹”、“西施面”最为名贵,属中国稀有之品种。

  陶瓷名人

  赵慨(公元304-?) 字叔朋,河北滏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人。晋代陶工,景德镇瓷器师祖。早年在福建、浙江、江西为官,因不趋炎附势,疾恶如仇,得罪上司和僚属,遭奸臣所害,降职贬官,来到新平镇隐居。

  何稠隋代着名建筑家,工艺家。隋代,何稠为研制琉璃瓦,曾专程前来景德镇进行试烧。经过反复试验使烧成温度大为提高,使景德镇陶瓷生产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陶玉唐武德(618-626)中昌南镇(今江西景德镇)人。将所造瓷载入关中,称为假玉器,具贡于朝,于是昌南镇名闻天下。名曰陶窑,《浮梁县志》。

  霍仲初昌南镇东山人,唐代制瓷名匠.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朝廷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瓷进御”,使新平县昌南镇瓷器一举名天下。霍氏所办的窑厂,被称为“霍窑”。

  唐英(1682-1756年),清陶瓷艺术家,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

  王步(1898-1968年),晚年所作青花瓷及中国画常署"陶青老人"。

  王大凡(1888-1961年),专攻陶瓷艺术创作,是一个多产的陶瓷艺术家。

  刘仲卿(1898—1969年),9岁开始学艺,从事陶瓷艺术67年。

  另外还有:刘雨岑(1904—1969年)、杨海生(1922—1970年)、徐播生(1891—1966年)、曾龙升(1900—1964年)、潘庸秉(1900—1961年)、龚耀庭(1910—1975年)、珠山八友,等等。

  现今景德镇有许多工艺美术家在陶瓷美术创作领域:王锡良,张松茂,秦锡麟,唐自强,刘远长、汪洋、钟辉、钟剑、一鸣、魏卿、蓝国华、汪鹏、汪洲、谢勤、江立会、赵集富等等。截止2013年共60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景德镇瓷器历史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该地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着称。其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色釉瓷,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历史上的景德镇瓷器,不但海内擅声,而且海外亦广为流誉。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公元1405年 (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的大量瓷器,景德镇瓷器占有重要地位。陈志岁《景德镇》诗:“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诗朴实地署载了“瓷都”的历史形迹,且写出了景德镇瓷器在国际市场上的卓越地位。

  后来,日本着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率学者在东南亚、非洲考察了中国古代陶瓷输出亚非各国的大量碎片,着有《陶瓷之路》一书,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之路。

  陶瓷教育机构

  景德镇陶瓷学院创建于1958年,当地人称陶院,是全球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学校,现分为新厂和湘湖两个校区。景德镇陶瓷学院共有在校生15000余人;教职工1135人,其中正副教授400余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6位。

  鉴于学院在行业中的特殊地位,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硅酸盐协会陶瓷分会、中国陶瓷协会信息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全国日用陶瓷检测中心、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化中心在学院建立。

  陶瓷矿遗址

  1.高岭瓷土矿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北50公里鹅湖镇高岭山,遗址分布在方圆10平方公顷的范围内。

  2.三宝蓬瓷石矿遗址,位于景德镇东南约12公里。

  3.陈湾瓷石矿遗址,位于景德镇市西南约20公里鱼山乡陈湾村附近。

  4.大洲瓷土矿遗址,位于景德镇西北约45公里浮梁县黄坛乡境内,矿床属花岗岩风化残积型

  5.马鞍山制匣土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2公里马鞍山。

  旅游

  景德镇是中国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国家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位于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旅游热线--庐山、黄山、龙虎山、九华山、三清山、鄱阳湖、千岛湖的中心区位(均在150-200公里左右)。截止到2012年,景德镇市拥有国家4A级景区6个,分别是古窑·民俗博览区、高岭·瑶里风景区、浮梁古县衙、洪岩仙境风景区、德雨生态园、中国瓷园;国家3A级景区3个,分别是金竹山寨、雕塑瓷厂明清园、江西怪石林。

  湖田古窑遗址,湖田窑是中国五代、宋、元三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窑场。属于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德镇御窑厂,景德镇御窑遗址博物馆位于原御窑厂遗址内,御窑厂是元、明、清时期专为宫廷生产御用瓷器的所在地,是中国历史上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官办瓷厂。属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龙珠阁,位于景德镇珠山旧址之上。唐代叫聚珠亭,宋代称中立亭,明代称朝天阁和环翠亭,清代又改称文昌阁,20世纪初重建后称“龙珠阁”。现已成为景德镇的城徽。

  祥集弄民宅,位于景德镇市区中心,是一条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巷道,内有明代住宅多处,500多年历史,品陶斋现为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在地。属于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5A级旅游景点: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

  国家4A级旅游景点:瑶里风景区、浮梁古县衙和红塔、景德镇市得雨生态园、洪岩仙境风景区、锦绣昌南中国瓷园

  国家3A级旅游景点:冷水尖、明清园、金竹山寨、怪石林、莲花塘、诸仙洞、玉田水库、三宝国际陶艺村、三闾庙古街等。

  特产

  景德镇人的饮食习惯一般喜辣,正餐中的许多菜式基本都放入辣椒调味。景德镇小吃以街头巷尾或路边的小吃店最具特色。瓷都三大特有小吃:冷粉、饺子粑、碱水粑。

  苦槠豆腐,是瑶里高山上苦槠子为原料制作,另外有苦槠粉丝、苦槠粉皮、橡子豆腐、橡子粉丝、橡子粉皮、葛粉条等。

  清明粑,清明节的时候,景德镇的人们也会做这种粑,这时候人们称它为清明粑,是清明节的必吃的东西之一。将青艾、草汁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馅甜咸均可。咸的是包猪肉末、榨菜末、鲜笋末,甜的一般包芝麻。

  炒米粉,景德镇人会把粉拿来炒,和凉拌的粉不同,它是排粉。吃的时候要细嚼慢咽,因为米粉韧性很高,久炒不碎、韧而不硬。

  冷粉,冷粉又叫凉拌的粉,制作时将米粉放在锅里煮开,捞起加以葱姜蒜辣椒等调料拌匀,还有香料、芝麻油等。

  煎饼,景德镇的煎饼不同于山东煎饼。它的形状跟荆州的水煎包差不多,皮更薄。里面的料有三种,韭菜豆干馅,辣椒包菜馅和虾仁萝卜丝馅。跟饺子粑的料很像。

  碱水粑,碱水粑,是景德镇特有的地方小吃,制法简单,可久储不坏。它以大米磨浆,掺以碱水,用特制粑筛猛火蒸熟,厚约10厘米。食用时切成薄片,以本地烟薰腊肉、大蒜等炒食。

  景德板鸡、辣椒耙、印子耙、油条包麻子、龙姣瓜子、乐平狗肉等。

  汉口镇

  汉口是武汉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武汉的商业中心,与武昌和汉阳并称武汉三镇。汉口地处长江西北、汉水以北的地域,隔长江与其东南侧的武昌相望,并汉江与其南侧的汉阳相望。三镇不仅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而且分别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面貌,在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虽然三镇在行政上已经合并接近60年之久,这种情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汉口得名于地处汉江注入长江之口,因古时称汉水为夏水,故当时有夏口之地名。但夏口既没有聚集成市,也不是今天的汉口之所在。

  历史沿革

  汉口镇(湖北)美丽的汉口江滩湖北省武汉市的汉口,四大名镇之首,处于长江中游,古代以水运为主,有“九省通衢”之称,后铁路运输发展,水陆并运,因处于我国南北中间位置,与其他省市联系方便。

  今之汉口,原与汉阳相连,是汉阳县属地。即使在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两地以河为界后,汉口也一直属汉阳管辖,至1899年 (清光绪二十五年)设立夏口厅,汉口始与汉阳分治。因此,汉口一直没有如汉阳、武昌那样环绕四周的古城垣。

  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

  汉口自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在武汉市汉口沿江大道中段,江汉路以北、麻阳街太古下码头以南、中山大道东南的滨江地段,有一块约2.2平方公里的土地,这里哥特式、洛可可式、巴罗可式等欧式建筑一应俱全。这便是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上半叶汉口租界的遗存,按地理方位从西南向东北排列,分别为英、俄、法、德、日5国租界。汉口租界的数量仅次于天津,居全国第二位,面积仅次于上海、天津,居全国第三位,其影响力位列内地各外国租界之首。外国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在租界实行独立于中国政府的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之外的另一套制度,成为国中之国,但在客观上也推动了武汉的近代化进程,在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交通、公共卫生管理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明朝成化年间,汉江几经改道,最后使得今天的汉口成为同临两江的黄金地段。陕西省的商人就乘船顺流而下,将货物贩运于汉正街中转。汉正街最初是由货物集散批发而发展起来的。汉口之名可以说是因陕西商贩而得名,即汉水入长江口。而汉口的繁盛,与汉正街分不开。汉口老字号中的叶开泰、谦祥益、汪玉霞等均发迹于此街。明朝末年,汉口已相当繁华,为天下四大名镇之一。

  '700')this.width='700';" title="中国四大古镇">

  经济、文化发展

  在武汉三镇中,汉口作为集镇,形成最晚,但是发展最快。

  汉口因其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说。明朝成化年间,汉江几经改道,最后使得今天的汉口成为同临两江的黄金地段。地理位置的优越,吸引了周边的地主、农民、手工业者和全国各地的商人逐渐在此聚集。

  清朝晚期,依清政府与外国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汉口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外国人在此地大规模投资,有五个国家再次开辟了租界。从上游往下游依次是:汉口英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汉口德租界和汉口日租界。周边破产农民更是大规模地涌入汉口。至20世纪初,汉口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城市,被称为“东方芝加哥”。

  昔日汉口英租界江滩街景:横滨正金银行附近1926年11月,北伐军攻克武汉之后,国民党将国民政府从广州迁至汉口,并将武昌、汉阳、汉口三镇作为“京兆区”,统称武汉市。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将三镇合并为一个行政区划。但是1927年的宁汉合流之后,武汉市又被拆为汉口特别市(类似目前的直辖市)、武昌市和汉阳县,直到1949年共产党掌握政权之后才重新合并为武汉市至今。

  '700')this.width='700';" title="中国四大古镇">

  历史故事

  李毓文运交汉口镇

  百川通票号在全国各地共有23个分号,其中以汉口分号业务最大。

  一开始汉口分号只有6个人,后来因为汉口码头生意多,6个人忙不过来,总号决定让汉口分号增加人员。当时派往汉口的人员中有一名年轻人名叫李毓文,平遥达蒲人。李毓文到汉口后经过两年练习锻炼,由于本人聪明好学,业务上日有长进,便承担了跑街。商家业务的开展,全凭跑街,一升到跑街,当时行话叫顶生意,也就是有了少量的人股了。顶生意是住票号年轻人最光彩而又实惠的出路。最初只给1厘,以后根据本人的实绩,逐年增加。李毓文顶生意承担跑街之后,社会接触面日渐扩大,生意场上日渐精熟,没有几年便成为百川通汉口分号的台柱子。在他跑街过程中,接触到汉口一家叫胡三多堂的字号。这胡三多堂是汉口一家大商号,东家胡老板英年早逝,没有子嗣,只有一个女儿。胡老板死后,由东家母和她的女儿共同操持胡三多堂的生意。也是李毓文时运好,一来二去,和胡三多堂由生意上的往来发展到人情上的往来了。

  这天,李毓文为一笔生意来到胡三多堂,胡家母女热情待茶,边谈生意边闲聊些异地风物、市面传闻。与里间柜房里帐房先生的算盘珠子的声音,清点银元的声音组成一支和谐的柜房乐曲。正闲聊间,李毓文突破转变话题,说刚才柜房里清点的银元第多少多少枚或许有假。胡家女老板先是被李毓文的突破转变话题怔了一下,随即将信将疑地喊里面清点银元的帐房先生把刚才点过的银元拿出来。她心想,百川通这个年轻人难道真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事?一边闲谈一边能听出里间屋的声音?而且准确地点出第几枚银元有问题?她心里思谋着,让帐房先生把李毓文刚才说的第多少多少枚银元拣出来,捏在手里看了看,使劲往地下一摔,银元破成了块,果然是枚假银元。

  这件事顿时使李毓文在胡家母女心中身价百倍,特别喜欢上了这位聪明的山西青年。从此后李毓文与胡三多堂来往更多起来了。后来,胡家女老板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毓文。这时候的李毓文真是如虎添翼,在胡三多堂的支持下,离开百川通汉口分号,到上海做黄金生意。几年下来,积蓄颇丰。

  辛亥革命后,百川通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渠家决定收缩规模,百川通是渠家决定放弃的第一块阵地。对于百川通的底细,李毓文了解颇多。于是便在民国7年(1918年)以4000两白银买下百川通的全部不动产,包括全部房屋和室内家具。

  买下百川通,李毓文的本意也是想再开票号,但是,一来银钱已不充裕,他在平遥城内开了6家店铺、当铺,占有银钱已不少。二来,当时各家票号几乎全干不下去了,相继歇业。面对时局的动荡和自家的财力,李毓文只好暂时按兵不动。过了几年,时局平稳了些,胡三多堂支持李毓文重开票号。民国12年(1923年),李毓文在百川通旧院开设了永亨银号,启用他的把兄弟、人称小周瑜的裴宪出任大掌柜。永亨银号开业共有股本6.4万两白银,共8股,其中,李毓文占4股,胡三多堂占2股,另有散股2股。至于李毓文后来抛开了汉口胡家,直至后来发了疯,那就是后话了。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