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流,在教育效果上其实有很大的作用。大家学到的真不少,由此可见,生活是教科书,社会即大课堂,生活处处皆学问,让我们走进生活,关注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主人。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地方课上的教学随笔吧。
地方课教学随笔【第一篇:地方课教学随笔】
本学期我任教的是五年级地方课。一学期下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锻炼学生的实践与操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享受合作学习与成功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素养。
地方课程可以说是一门综合学科,每个年级都有六、七本教材,知识面广。所以,课前我布置学生准备好每节所需的教材,学习内容的不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地方课是非常受学生喜爱的课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学期地方课的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我在教学时,倡导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流。学生对手工感兴趣,他便主动去找老师进行研究探讨,让老师对其实践活动提供帮助等。同时我也感到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合作意识不强烈;有的同学不善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有的同学汇报声音太小,表达的意思不明确;实验结束时有的同学还沉浸其中,没有倾听他人的汇报……
其实这些都说明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地方学习习惯,而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长期的不懈努力。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教师应即时表扬踊跃举手发言的学生。这对被赏识的孩子是一个极大的激励,自尊心、上进心就能更好地发挥。
我希望这门学科成为新课改的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要坚持不懈地开课,为培养具有良好素养的学生,为锻炼教师自身能力和提高业务水平而努力奋斗。而这些,我以前做得也许不够,以后教学中我要脚踏实地的做足做好。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地方课教学随笔【第二篇:地方课怎么上——学习杭州下城区地方课经验】
下城区是一座老城区,布满了巷头巷尾,人们都说小巷里故事多,下城区就是这样充满着生活的氛围和气息。有生活的地方必然有学校,多少年下来,下城区的小学也自成一派,充满了地方特色。这里的学校平淡如水,孩子们每天安安静静地学习。这里的学校又不那么平淡,借用巷里巷外的故事,孩子们在常规的学业之外还能学到不少有趣的生活课程。
最近,寿桥小学的一堂地方课程《我们与气象》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长寿桥小学气象台决定聘请同学作为小小天气预报员,你们愿意吗?”老师刘佩芬向学生们发出邀请。很快,中央电视台的气象云图,灾害性天气的视频影像,各种各样的气象符号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很快意识到自己与气象的关系。学生被邀请上台尝试播报天气,他们也可以想像自己是气象专家,讨论如何应对灾害性天气。
刘老师的课以角色扮演为主,平常他们会借助周边环境教授地方课程。比如,学校附近有茶馆,孩子们可以在袅袅茶香中了解和感受家乡的茶文化;学校边上的“葱包桧儿”摊也可以成为教具,同学们边吃边听杭州的民俗;穿过沙孟海老先生的墨香,学生寻访着古人的足迹;百井坊巷的陆游纪念馆、梅王阁让学生亲近杭州历史。“我们还会教学生唱莲花落,越剧,这些都是地方很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只有在地方课程中能完全展现。” 刘老师说。
地方课程让老师没有压力,让学生感受快乐。
目前,下城区的小学都安排了地方课程课时,平均一周有一堂课,多为语文老师或思想品德课老师任教。刘老师说,地方课程确实能让学生感到快乐,老师也上得没有压力,因为地方课程参与性强,内容丰富,对学生没有分数要求,对老师也没有评价体系,所以课堂气氛容易被调动,形式也不拘一格。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在实践中感受家乡,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能被加强,这是学生逐步融入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渠道。
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小学地方课程是各省省三级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
一般而言,小学地方课程是作为学科课程的有力补充的,承担着介绍我省历史、地理、人文、经济情况,加强安全、环境、国防、民族、法治、禁毒教育等大量教学任务,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在学生的终身发展中是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的。
江心岛小学将杭州的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地方课程资源。2008年,学校将我国独有的民族体育运动“抖空竹”和传统剪纸艺术引入课堂。
朝晖实验小学充分利用杭州的自然环境、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历史文化名人等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练习、参观、考察、调查、探究、制作,了解浙江、了解家乡杭州的历史。
文龙巷小学将地方课程与学校校本课程《我与羽球》融合,丰富了地方课程教学的内容,让孩子们漫步于“羽球长廊”,和身边的名人——从文龙巷走出的羽球世界名将傅春娥、叶钊颖、丁其庆、蒋国良等亲密接触。
杭州下城区的这些先进做法无疑给我们的地方课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也给人许多启示,从模仿开始吧!
地方课教学随笔【第三篇:三道岗地方课程工作总结】
一、目标实施方面: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课程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联系实际。我们通过开展校园安全教育、推广普通话、阅读才艺大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实践活动意识。
2、每所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社区背景各异,学校发展的理念和学校传统不尽相同,因地制宜,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学校确定地方课程具体内容的基本要求。将国学启蒙教育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到了课堂中,培养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3、要从学生生活中提出问题并确定具体活动内容。课程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课程,其课程内容不应来源于书本,而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我们通过环境保护让学生了解社区的环境和主要环境问题;感受自然环境变化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养成对环境友善的行为习惯。
4、达到了如期目标: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了安全意识,掌握了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了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保障了学生安全健康的成长。了解了齐鲁名人,领略了名人的风采。培养了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雄心,培养了学生的自豪感。更加激起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能力方面 :
1、 提高了有效预防自身安全事故的发生,具备应对安全事故的自救、自护能力。让学生能够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正确的辨别和判断,学会恰当避险。
2、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初步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能够做出有利于个人安全和社会安全的行为选择。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能采用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救助他人。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课程性质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和各种实际操作活动。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意味着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实施方面:
我在教学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发展,着眼于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发挥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做到了课堂和实践相结合。课堂上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同学们开动脑筋积极发言。实践中同学们不辞辛苦走访名胜古迹,开阔了眼界。
3、要从学生生活中提出问题并确定具体活动内容。课程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课程,其课程内容不应来源于书本,而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我们通过环境保护让学生了解社区的环境和主要环境问题;感受自然环境变化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养成对环境友善的行为习惯。
地方课教学随笔【第四篇:地方课程教案《稻与麦的对话》】
*设计意图: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人们对知识非常渴求。然而,有人却只重视书本知识,而忘了“生活”这一无字字典,常常把一些农村孩子本应清楚的一些生活常识也不能了解。
在进课堂之前,我先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一些稻与麦的区别,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集体讨论、小组研究,教师引导他们从实际生活出发进行研讨,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稻与麦种子、植株等方面的区别。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感受与他们协作交流的乐趣。
3、初步培养整理信息的能力。
4、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寨桥是鱼米之乡,稻子、麦子是我们这儿常见的农作物。平时你关注过它们吗?你知道现在田里长的是什么吗?
看来同学们嘴上说是关注了,其实这其中的学问还大着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稻与麦。
二、探究稻与麦的外在的区别。
(一)区分稻子和麦子。
1、小组操作,每人一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摸一摸、写一写、剥一剥等),来比较发现两种.种子之间的不同。最后请各小组讨论,并请小组长记录下你们的发现。
眼前的杯子里的两种谷子,各是什么呢?请你认真观察研究,可以看一看,摸一摸,剥一剥,想一想,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看哪组发现最多。
2、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
3、小组汇报。(板书:纸杯中的谷子(稻子) 有壳 粗糙 缺个角
塑料杯中的谷子(麦子) 无壳 光滑 有条槽)
4、教师小结:是呀,同学们观察得真细致。这表面较光滑且肚子上有一条槽的是麦子,这有壳、外表比较粗糙缺个口的是稻子。
(二)区分稻穗与麦穗。
过渡:看,这是现在田里长的农作物,我们剥一剥,看看结果到底是什么?
这一粒一粒的谷子叫麦子,(拿着麦穗)这叫什么呢?
1、认识稻穗与麦穗。
实物麦穗,多媒体出示稻穗。
2、区分稻穗与麦穗:那它们有什么不同呢?(麦穗有长刺芒 稻子一串串的)
3、区分稻草和麦秸杆。
把实物贴在黑板上并写上名字
让学生说说教师手中的麦穗应该是哪种植物体是长出来的呢?
过渡:在寨桥,农民伯伯一年四季跟稻麦打交道,关于稻子、麦子有个有趣的传说《稻麦打架》,想听吗?有个小小的要求:认真倾听,稻麦除了这外部特征的不同,还有什么区别?
三、初步了解稻与麦生长环境与播种、收获季节的不同。
1、听故事。
2、交流。
麦 播种 十月底十一月初 收获 五月底六月初 耐寒
稻 收获 十月底十一月初 播种 五月二十日左右 喜暖
过渡:原来,稻与麦的不同点还真多,王老师根据稻与麦的不同之处,自编了一首儿歌,王老师还用了你们音乐书上的《春天来了》的旋律来唱一唱,想不想听?
四、唱儿歌:小小稻子缺个角,粒粒麦子有条槽。麦穗带着长刺芒,稻穗金黄一串串。秋收稻子夏割麦,稻子喜暖麦耐寒。
1、老师唱。
2、师生一起唱,增强记忆。
过渡:通过这首儿歌,我们知道了稻与麦外形、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区别,其实稻与麦经过加工后还都能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你们看,它们来了。老师要看看同学们平时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五、初步了解稻和麦加工后各能做成哪些食品。
1、请小组讨论,连线。
稻子:米饭、粽子、团子
麦子:面包、馒头、面条
3、讨论。
4、老师手中还有美味的食品,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加工而成的吗?(教给学生方法:看配料表,我们可以正确了解到食物的来源。)
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稻与麦,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和一些美味食品,是多么幸福的事呀,而我有时会见到个别人有剩饭的现象,你会怎样劝阻他呢?我们不禁会想起这样一句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此送大家明朝的一位教育家朱柏庐的一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老师希望大家能爱惜每粒粮食,继承传统美德。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稻与麦的对话,学了这课,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大家学到的真不少,由此可见,生活是教科书,社会即大课堂,生活处处皆学问,让我们走进生活,关注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主人。
板书: 稻与麦的对话
纸杯中的谷子(稻子) 有壳 表面粗糙 缺个角
塑料杯中的谷子(麦子) 无壳 表面光滑 有条槽
地方课教学随笔【第五篇:地方课教研活动总结】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教授本校地方课,我们对地方课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目标完成总结
1、拓展了学生知识领域,提高了其综合素质,发展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关注自我生活方式,发展社会生活能力,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
3、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的安全意识,获得了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4、乐于合群,把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去。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5、懂得了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6、树立了“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培养了吃苦耐劳精神。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总结
d、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教育、乡土文化、书法、国防教育以及安全法制教育。做到了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严格按教学计划执行。
2、课时安排:传统文化每周一课时,其他每两周一课时,我组教师都保质保量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严格按照制定的课时计划进行授课及安排活动,认真备课,
2、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组织和引导上课。学生活动方面,如可以用小组讨论、情景设计活动、小品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并促进自身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和改善。
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式对话、辩论会、情景设计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联系电视、报刊上一些事例,与青少年相关的一些案例,有针对性地学生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教育,千万避免纯理论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