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阅读的美丽教师随笔征文,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阅读的美丽教师随笔征文1
教育需要思想,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梦想,教育需要激情,教育需要诗意,教育需要活力,教育需要坚持,教育需要坚守!
坚持教育规律,坚守教育良知!
教育作为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的特殊活动,必须在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和发展。学校教育应该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失衡、幸福感匮乏、动机错位、信仰缺失等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
每天,我都在心中编制一个梦——让阳光洒满校园,让尚高成为时尚,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让教师体验教育的幸福,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我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心目中的高中校园:清新洁净,紧张有序,生机勃勃,文化浓郁;我心目中的高中校长:德才兼备,敢于担当,真抓实干,勇于创新;我心目中的高中学子:阳光乐观,自尊自信,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我心目中的高中教师:身体健康,心态阳光,团结协作,追求卓越!
2
近些年来,多次聆听魏书生、任小艾、丁榕、赵谦祥、郑杰等教育专家的报告,拜读陶行知、肖川、朱永新、郭元祥、高万祥、李希贵等教育大家的文章,受益匪浅,引发了一些思考。今以随笔的表达方式,与同伴交流,期待能与大家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
(一)
优秀的教师,不仅为学生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意义,做的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是否被学生接受和认可;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不是为学生做什么,而是引领学生做什么和怎样做;优秀的教师不仅有爱心,而且能把握好爱的时机和分寸;优秀的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优秀的教师尊重学生的生命,尊重学生的差异,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再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进行理性的分析;优秀的教师既不姑息迁就学生,又不无原则的宽容学生;优秀的教师不动辄大呼小叫,那是黔驴技穷的表现;优秀的教师处理“麻烦”事件,就是教育智慧生成或闪烁之时;优秀的教师既爱事业和学生,也爱自己和家人;优秀的教师不常戚戚,而坦荡荡,心胸豁达,心态健康;------。总之,优秀的教师,有思想、有理想、有文化、有智慧、有品位、有激情、有能力。
(二)
在工作中,每天都要进行一次反思,要敢于面对自己的过失,勇于面对同事、学生、家长、社会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这是智者的心态,勇者的行为。
反思是痛苦的,但痛苦也是助人重新出发的力量。
(三)
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每天都要和一群成长中的孩子打交道。如果,你不能面对这个现实,动辄与学生较劲,暴跳如雷,一味抱怨、训斥学生,那么久而久之,你就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怨妇”、“怨男”,成为一个不受学生欢迎的人。结果,学生对你的“苦口婆心”、“谆谆教诲”、“呕心沥血”决不“买单”。
当我们不想或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我的想法是:面对现实,接受现实,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以健康乐观的心态面对必须面对的一切,用真心、真爱、真情润泽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赢得孩子的尊重和拥戴。
选择了教育的同时,就选择了“无怨无悔
阅读的美丽教师随笔征文2
我见过许多没有礼貌的孩子,自己学生尚可以教化,邻家孩子只能由他。关于礼仪,文明古国的经典故事多了去了,比如程门立雪、孔融让梨,都是。但世上最容易而又最遥远的礼貌,还是开口叫人。
几乎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家孩子不懂礼貌
有个表姐的孩子上初中,见人从不搭理。有一次送孩子去夏令营,母子俩晒得黝黑回来,还向我抱怨说:“夏令营老师照顾得倒挺周到,但老觉得他们跟我家孩子不够亲近。”因为是亲戚,我便旁敲侧击地问她:“孩子是不是很少跟老师讲话?”其实我是想说——是的,没有人会喜欢一个不讲礼貌的孩子,因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她若有所思,因为,她懂的。后来再见面,小外甥就忽地懂事了,小嘴巴可甜啦。
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冰雪聪明的父母,你的心里必须跟明镜儿似的。中国人好成人之美而不揭人之短,几乎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家孩子不懂礼貌。因为,那也是一件极不礼貌的事儿。
礼貌才是最重要的通行证
朋友聚会,一个初次谋面的朋友带着孩子来出席,孩子的老爸见面先打圆场:“我这孩子,就是从不叫人。”然后话锋一转:“唉,只要他的学习成绩好,我也懒得管他了!”这位宽容的爸爸不懂,倘若孩子早已习惯了被周围原谅,知书未必就能达礼。
礼貌,才是最重要的通行证!不懂礼貌的孩子,世界就为他关上了一扇门,空有一纸文凭和一身本领也难以登堂入室。
如果不懂礼貌,你的人生将不会及格
以前有个女学生,我教她语文。因为住同一栋楼,我们常在电梯里相遇,她却从未主动跟我打过招呼,我以为孩子是害羞,总是主动跟她搭话,你好啊吃了吗去玩呀……
有一次刚刚考试完,又在楼下遇到她们一家子在散步,女生的妈妈拉着我问分数,女生照例没有理会我,和爸爸在一侧旁若无人地闲聊。唉,比孩子没有礼貌更可怕的,是父母的浑然不觉。
我想,让孩子叫声老师比帮她打听分数,要重要一万倍。即便一个考了满分的孩子,如果不懂礼貌,他的人生也永远不会及格!
学生可以教化,家长谁来点化
有一次接到台风预警,有个学生给我发了条信息:“明天上不上课?”我回复了,但总觉如鲠在喉。不管发信息的是幼稚学生还是成年父母,我都想弱弱地问一句:叫声老师那么难吗?
我做班主任时,也曾接到一个妈妈的短信:“还没放学吗?”五个字,哇凉哇凉的,让我顿觉悲从心起——礼貌是人生习惯的第一件大事,我们可以教化学生,但点化家长,却是万万不敢啊!
你不理世界,世界就不会理你
有个朋友是音乐老师,她初到珠海那年,在一私立学校实习,一起入职的有四个音乐老师,但只能留三个人。她的琴是拉得最棒的,她的歌是唱得最好的,三个月后,她却是唯一被淘汰的人,她觉得比窦娥还冤。后来,人力资源经理请她喝咖啡,才告诉她这个小秘密:学校辞退你,不是因为你不优秀,而是因为你不懂礼貌!
如今,这个朋友已在珠海创办了一个幼教集团,但她总对我们笑谈这件陈年糗事,她自嘲:我那时年少轻狂从不与人打招呼,昂首走路埋头做事,总以为“我有才华我理谁”。现在才明白,你不理世界,世界就不会理你呀!
阅读的美丽教师随笔征文3
你会不会对孩子说“快乐就好”?
朋友的孩子丫丫,玩乐中轻松度了幼儿园三年,一进重点小学,完全蒙圈了。拼音和英文基础大家都学过了,老师不讲了,直接略过。长期跟不上进度,丫丫渐渐变得胆怯,紧张和脆弱。
朋友的孩子国国从小成绩堪忧,父母没有压力,千军万马要走的高考独木桥,不挤。14岁,国国被父母送到了美国麻省一所寄宿私立高中,准备拥抱《美国派》青春的国国完全傻了,分数确实不是唯一衡量标准,但这里的孩子都精通马术冰球、每个人有一门拿得出手的艺术特长,在课堂表达中有极好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
国国在跟朋友通话的时放声大哭,在中国也不行,在外国还不行,我该怎么办呀爸爸?
最近还见了一个爸爸的朋友,一个部委里的老叔叔。他出生卑微,凭实力作为高考恢复后第一批大学生,如履薄冰走到今日,他牺牲的是对孩子成长全程的陪伴。他对孩子他有补偿心理,总说“快乐就好,不用太拼。”儿子职高毕业,游手好闲,最近居然因为斗殴入狱,老叔叔黯然神伤问我:明明一腔真爱,为何培养出一个李刚?
快乐就好,可是快乐,从来不是精神安慰和散养无为那么简单。
持久的快乐是什么?
我从来不是学霸,也没有什么家庭背景,可以拥有今天相对满意的生活,从物质到精神,拜写作所赐。
因为写作,我14岁出版小说,尔后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进入北师大,这一切不值得炫耀,优秀的人太多。但我想说,所有教育的结果,都是父母潜移默化引导的结果,从来没有什么天降天赋。
妈妈很早把我带到少年宫,自由尝试了钢琴、书法、画画等那个小城拥有的所有兴趣课门类。在我确定学习写作后,我妈妈创造一切条件让我去北上广打比赛,她说就当旅游。
那些年的旅途奔波,她问过我很多问题——“你有没有去想,跟第一名差在哪里?”“你更喜欢哪个城市?”“咱还有点时间,要不要去这个城市书店转转?”
唯独没问过我,“你快乐吗?”
我至今仍然记得一帮10岁的孩子,老师拿着秒表说开始就奋笔疾书,教室里只剩下细微的刷刷声;以及,每天一百条的填字游戏:一个张扬的女人,她的耳环在耳朵上(晃着)or(坠着)or(飘着),三个词语代表三个完全不同的状态,要求精准;还有,日复一日背诵名著的任务。
写作不是靠灵感和天赋,没有任何一种成就光靠灵感和天赋。钢琴要练习指法,舞蹈家要练习基本功,歌唱家要锻炼发音步骤。每一种学习,都是苦的。
那我那时到底快不快乐?
快乐啊,还很骄傲。日后种.种挫败来临,我都有那些年攒下的信心——我曾经就做到了,现在一定也可以。
无所事事在废弃的公园虚度光阴,这种快乐很好,但不是快乐的唯一形式,而且,它太轻松获得,也会被轻松遗忘。
通过自己的汗水,突破自身的障碍,由此而来的满足和自信,是在内心播下快乐的种子,更稳定,在不同环境都可以转换生长。
我妈妈不懂表达,但她早就隐隐看到,“快乐就好”不那么轻松说得出口,因为长期来看,我的快乐,终是她所无法承诺和给予的东西。
意志的磨练、系统的付出、失败的锤炼……这些看似很苦的东西,才最终带来成长中真正的快乐。我们的孩子,最终要离开温暖巢穴,搏击长空,如果因为你的不作为,她失去变强的最佳时机,她真的会快乐吗?
被误读的“快乐就好”
20__年,有一本被舆论批评得沸沸扬扬的引进书,叫做《虎妈战歌》。作者蔡美儿是耶鲁大学终身教授,作为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以最严格的教养方式来教育2个女儿,比如“家教十戒”。当时媒体讨论这个妈妈的虚荣、变态、其实流于哗众取宠和断章取义。
比如有个细节被媒体大肆渲染:虎妈生日,女儿lulu给了一张生日卡,虎妈觉得做得太烂,退还,让其重做。
但原书并不是那么粗暴,虎妈退回卡片的点不在于卡片不完美,而在于“我看得出你只花了20秒来做这张卡片。我努力地为你筹备生日会,为支付你的艺术课程努力工作,我值得被你更尊重地对待。”
她把孩子当做一个成人来平等对待,温和地表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电视剧《成长的烦恼》中,有一集麦克拒绝去学习跳舞,超级nice爸爸杰森没有马上同意,他看出儿子是害怕被喜欢的女生看不起,他说:“你反过来想这件事,通过跳舞你可以和她手拉手,脸贴脸,你如果掌握这个诀窍,你会让她融化,你就学会了魅力。”
西方父母对孩子的自尊其实是担忧颇多的,但是这个事例反映了作为父母,最不利于保护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就是你眼看着他们迎着优秀侧身走过选择不作为,以及,在困难面前轻易地放弃努力。
蔡美儿是耶鲁大学法律系的高材生,她的父亲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传承的精英教育背景让她们懂得——好的教育,从来是控制欲和控制力达到完美匹配。
当我们说着孩子快乐就好,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手上的资源,是否足以承受她可能承受的失败?当她喝着地沟油、居无寸瓦、处处受限还要求她觉得“平凡就好”,是件残忍的事情。
退一万步,就算你有这个实力,你是否确定孩子的自尊心可以接受:我只活在父母的承认中?
说到底,她虽然是你的孩子,却不能只做你的独一无为,像小鸡出壳一样去艰难地搏击,成为这个世界上的独一无二,是她来到人间,不可回避的命题。
不要轻易说出“快乐就好”,因为教育是资源,好的教育,是稀缺资源。这个资源,不仅是爸爸手上掌握了多少学区房指标,妈妈的钱可以把孩子送到多牛叉的私立学校,而是父母本身的眼界、底蕴和判断力。
教育这件事,从来就没有顺其自然,完美的教育,只是让孩子觉得“一切是顺其自然”,而这背后,父母在关键节点的指引、长期营造的价值观环境、四两拨千斤的感化,它真正考验父母的功力。
所以,停止一味说快乐就好,因为在这个模糊命题催眠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未必真的快乐。
对于教育,有原则地控制,是比无原则地放手,难得多的事情。
阅读的美丽教师随笔征文4
多年前看过一篇文章。
讲作者到一个朋友家里,看到朋友的孩子非常喜欢读书,不仅喜欢童话与故事,连一本工具书,也读得津津有味。
他很讶异,问那对父母是如何培养的。
怎么培养的呢?
根本没有培养。
父亲是学者,母亲是作家,两人又相爱,家里藏书又多。
客厅、书房、卧室、儿童房、厕所,随处可见父亲喜欢的历史哲学宗教,母亲热爱的社科文学艺术,孩子痴迷的绘本寓言童话……只要你想读,随手就能拿到自己喜欢的读物。
没事的时候,全家人就聚在一起读书。
夜色温柔,灯光缱绻,大家都沉浸于各自的人文世界,读到欢喜处,就一起聊一聊。
“哈哈哈,孙悟空好好笑啊……”
“怎么好笑呢,说来听听吧!”
也玩角色扮演,结局改编,或者写三个人的故事,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切都没有刻意而为,父母热爱,孩子喜欢,自然不抗拒,做得开开心心。
孩子从一出生,就在这种氛围中长大,自然,在他看来,读书是和吃饭、呼吸一样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02
这件事让我很触动。
它使我想到: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
就像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它没有声响,它只是让走在前面的人,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然后,任由改变自然发生。
前行者如何,跟从者也会如何。
长者如何,晚辈也会如何。
这就是拼爹了。
但教育语境下的拼爹,不是毛新宇有个爷爷叫毛泽东式的寄生,也不是王思聪有个老爹叫王健林式的遗传,不是葛优有个父亲叫葛存壮式的继承……
这种拼,只是权力、金钱、资源的世袭,与我所说的拼,没有什么关系。
真正的拼爹,是比拼父母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方式。
03
离开体制以前,我从事了多年教育工作。
和学生及家长打交道越多,就越发现:孩子就是家庭的缩影,教育就是拼爹拼妈。
一个优秀的孩子,其背后的家庭,一定充满尊重、书香与爱,父母不说博古通今,但一定通情达理。
相反,一个问题学生,他所置身的原生家庭,则一定也充满问题,比如缺爱,不平等,不自由,父母普遍文化层次不高,观念落后,视野狭隘,并且多有暴力行为。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不良少女杨纸》。杨纸的原型,是我的一个学生,追求班主任、自杀、未满14岁与6个男人上过床……
一了解,得知她幼时被父亲抛弃,母亲酗酒、抽烟、无业,靠做别人二奶生活,她一直与奶奶呆在一起,不被爱,最常听见的一句话是:“你怎么不去死呢?只要不死在家里我都无所谓……”
这样的父母,带给孩子的影响可想而知。
去年的时候,我回老家,再一次见到她,已经辍了学,小太妹打扮,出口成脏,见到过往的老男人,嘻皮笑脸说:“嗨,帅哥,一起玩玩啊!”
我请她吃饭,席间,她说自己怀了孕,是一个网友的,犹豫着要不要生下来。
“你今年几岁了?”我问她。
“15。”
她母亲也是知道的,只是羞辱,只是殴打,并没有给予她妥善的帮助。
我当时想,这孩子,怕是注定要被边缘化了。
04
英国有个纪录片,叫《56up》。
导演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56岁。
在短短的100多分钟里,14个人的真实一生就过完了。
这个纪录片看得人非常难受。
因为,它是尖锐的、令人不喜的现实,忽然噗地一声,戳破鸡汤、励志、幻想的薄衣,不由分说地,扎到眼前来。告诉我们13个字: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在电影里,60年一晃而过,走到后来,精英的孩子,依然是精英。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
阶层固化,流动困难。这种僵局的产生,到底缘于什么?
有一个总结非常棒,它是这么说的:其实,除了硬实力(资源)的分配不均,更关键的,是软实力(观念)的高低不一。
精英传递给下一代的,多是自由、野心、从容、自律与不屈不挠。
穷人遗传给下一代的,多是自卑、短视、暴戾、散漫与轻易放弃。
禀持不同观念的人,自然拥有不同的视野,匹配不同的行动,支付不同的代价,导致不同的结局。
05
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寻的因果。
它的因,在家庭。
它的根,在父母。
父母是无知的,就会以控制、奴役、摧残的方式,对待一个孩子,并且做得毫不自知。
以恶的方式传递恶,以愚蠢的方式传递愚蠢。那么,在人生的奋斗链条上,孩子从一开始,就掉了链子。
父母是开明的,就会给孩子尊重和自由。
不强迫,不设置,接纳生命的可能,让孩子的最大压力,仅仅来自他自己,发现他的优点,欣赏他的特质,运用成人的思维与资源,帮助他放大……那么,他就比同龄的孩子,赢了一大截。
这样的父母所生育的孩子,纵然不成功,也必然成器。
纵然不成才,也必然成人。
纵然不成名,也必然成就一番自己的人生气候。
阅读的美丽教师随笔征文5
小时候,爸爸是我最要好的“哥们”,虽然他不苟言笑总是一副很严肃的样子,有的时候我也有点怕他,但是,大多数时候他显得很可爱,因为他是我忠实的“书友”。
爸爸有个皮包,在我们眼里那是个有魔力的神奇包包,因为每次爸爸从外地出差回来,那个包包都是鼓鼓囊囊的,里面塞满了妹妹喜欢的糖果,更多的则是我喜欢的童话书,爸爸带着狡黠的微笑,像个大魔术师一样从里面掏出过无数令我欢呼雀跃的宝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三百六十五夜》、《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铁臂阿童木》……
因为这些宝贝,我和爸爸有了无数的共同语言,只要逮着机会就叽叽呱呱说个没完,有段时间我和爸爸很狂热地读《铁臂阿童木》,故事里有个被坏蛋们利用来做坏事的隐形电光人,阿童木很希望把它变成“好人”,就给它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带它去学怎么做好事,电光人扶着一位过不去马路的老奶奶过了马路,老奶奶感激得直念佛,电光人一高兴,举起帽子鞠了一躬,低头念佛的老奶奶一抬头看到一个没有脸的怪物,吓得大叫着“鬼啊!”飞一样地又跑回了马路另一边,我和爸爸都特别喜欢这一段,于是这个桥段成了我们乐此不疲的游戏,爸爸说:“南无阿尼陀佛……”我就叫:“鬼啊!”然后心照不宣地哈哈大笑,妈妈被我们笑得莫名其妙,直说“又发什么神经呢?”然后,她总会被我们更加夸张的笑声搞得落荒而逃。
不太有兴趣读书的妈妈当然不会理解我们的乐趣,她有时候会因为家里书太多害得她整理起来很辛苦而抱怨,也为我天天把脑袋扎在书本里从不热心学做家务而颇有微词,因为她觉得女孩子的本分应该是学会照顾家,但是,妈妈并不是很坚决地反对我看书,相反,在我还没学会识字的时候,妈妈也曾经为我读过童话,告诉我那个美丽的金发女孩为什么会光着脚丫走在雪地上,告诉我那条小青虫是如何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的。在那些寒冷的冬夜里,温暖的炉火和灯光,爸爸和我的读书游戏,还有妈妈温柔的朗读,是我心中永远的亮色,所以,成为妈妈之后,我为自己的儿子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处搜罗好看的书,当我和儿子头碰着头读着同一个故事,当我们一起把某一本书里的好笑的话编成游戏乐此不疲地玩了又玩,我彷佛又看到自己小时候的快乐时光,亲情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