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课程更多采用体验式和实践式等教学方式,与现实案例、法治事件和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同时要注重内容的鲜活,注重学生参与和互动,注重创新形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大全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大全1
8月24——25日,我参加了在婺源风景酒店举行的上饶市教育局2019年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骨干教师培训会。此次培训有两个内容:一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副院长、《中小学德育》杂志社副社长、《道德与法治》教材副主编王清平教授对粤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进行解读;二是由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刘秋燕老师带来的粤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微课的制作与使用,其实是对微课概念及其使用制作的较系统的讲授。
我们先来看第一块内容。王教授作为刚刚由教育部审定并推广使用的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的副主编,对此套教材编写依据、课程性质、教材特点及课堂教学当然了然于胸,因此她的讲座也是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展开的。
一、 教材编写的依据是什么?
我们当前使用的冀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起了很大重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增加新的内涵。尤其是依法治国理念稳步实施,更需要我们将法治教育的内容引入到小学品德课中来。
此次推广使用的粤教版《道德与法治》的编写依据为: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9版)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3. 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总体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是什么?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它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任教者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去体会道德的力量,去感悟法治精神。
三、 德育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
提升道德认知(道德觉识、价值认知、道德判断、道德决定、道德反省等)
增强关系理解(人生认知、关系觉察、价值体悟、道德敏感、道德对话等)
培养生活技能(日常生活、学习、交往、处事、休闲娱乐等)
提高公民意识(国家意识、责权意识、规则意识、公共意识、独立人格意识、对话协作意识等)
激发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热情(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等)
丰富媒介素养(媒介识别、媒介选用、媒介批判、媒介责任、媒介法规等)
四: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侧重点是什么?
A、 道德教育
(一)人与自我
卫生之道——卫生、整洁、运动、规律作息等。
修学之道——立志、勤奋、好学、专心、讲理、问难、毅力、进取、惜时等。
谋生之道——进取、自立自营、勤劳、节俭、技能、创造等。
修德之道——正直、诚实、谦虚、自信、豁达、勇敢、坚毅、理智、求真、爱美、自尊、自省、自制、廉洁、不贪心等。
(二)人与社会
个人与家庭——孝敬、男女平等、和睦等。
个人与社会——
(1)与熟人(同学、朋友、邻居等):真诚、友爱、理解、信任、体谅、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睦邻、合作、守信等;
(2)人与陌生人:礼让、友善、同情心、关爱、守信、善群、公正、宽恕、尊重、帮助他人等;
(3)人与社群:讲卫生、守纪律、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美化公共环境、珍视社会进步、乐于社会参与等;
(4)对职业或工作:责任、敬业、创新、信用、公平等。
• 个人与国家——爱国、守法、平等、民主、国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 个人与国际——正义、和平、国际交往与合作等。
(三)人与自然 贵生、博爱、和谐、探究心等。
B、法治教育: 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 诚信观念、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五、 《道德与法治》的编写指导思想是什么?
1、加强法治教育就是加强道德教育,二者不能分割。
2、规则教育是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重点。
3、学生是法治教育的主体。
4. 遵循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点是什么?
1. 编写思路:明暗结合、纵横衔接
明线:儿童的生活时空顺序,体现生活逻辑;
暗线:小学低年级儿童品德发展的关系、内容范畴,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儿童的日常起居、人际交往、知识学习,体现品德发展的逻辑……
2. 编排结构:三位一体
本教材在编排结构上,充分体现法治意识、法治知识与法治行为的三位一体。
3.取材:时代气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
4.呈现方式:体现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激发想象力
5.独有特色:正确对待儿童成长中的问题,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儿童成长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七、《道德与法治》教材体例说明
教材主体:单元+主题+“放大镜”(我发现、我知道、我会做)
栏目设计:
小词条:法规小词条、传统文化小词条、谚语小词条
小脚印:自我评价和行为指引
知识卡:掌握相关知识点
小游戏:培养活动能力和创新思维
小制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八、《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是什么?
1.积极体验,发展学生的道德感知力(私人逻辑)
2.尊重儿童的权利,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
3、聚焦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技能
4、关注社会生活,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第二块内容。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刘秋燕这位美女教师给我们带来的讲座是:粤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微课的制作与使用。其实是针对任何学科的微课制作与使用的专业培训。
她的讲座跟前面的王清平教授的讲座的结构方式一样,都是先抛出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进行阐述,这样让人感觉非常有条理。
三个小时的讲座,让我们对以下四个问题有了粗浅的认识:
一、什么是微课?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任何新鲜事物的产生都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首先我们处于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我们越来越走向国际化的融合之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的教育环境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云计算技术的充分开发与利用,让我们进入了微时代。微电影、微信、微博、微店……教育必须紧抱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腿,微课也就应运而生了。
什么是微课呢?定义者众多。这里选用广东省佛山市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微课创始人胡铁生的定义: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运用于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形成的全部教与学资源。时长一般在5至8分钟,最长不能超过10分钟。
微课的特点是1、主题突出,指向明确;2、资源多样,情境真实;3、短小精悍,使用方便;4、半结构化,易于扩充。
二、如何使用微课?
微课使用基于以下三种理论:1、(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2、学习金字塔理论(美国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普通的听讲只能记住所学知识的5%,而观看现场演示却能够识记30%以上。2、个性化学习理论:这种一对一个性化的辅导外加学生自主化学习的模式,其学习效果当然是好的。
其实微课在课前、课中、课后均可使用。如课前的学法指导、课中的讨论探究、课后的试卷讲评,教师均可制作微课,发至指定处,让大家观看学习。
微课的类型有:精讲型、实验探究型、操作示范性、虚拟面批型、游戏学习型等。
三、如何开发微课?
1、 设计流程:知识萃取——教学设计——媒体设计
2、 开发流程:选题——设计——确定开发路线——开发——检测
3、 微课的录制:准备步骤 1. 选择要讲的知识点,按照一定逻辑分割成很多个小知识点 2 .制作《学习任务单》 3 .做PPT 4 .依据PPT内容设计讲稿(类似小讲课) 5 .准备好麦克风、摄像头 6 .录制与修改 7 .上传网络
4、 录制设备:1、电脑2、摄像头、摄像机等设备用于采集电脑外部的视频;用录屏软件直接录制电脑屏幕形成视频3、话筒(音频源)
5、 录制方式:PPT录制 使用录屏软件录制 用手写板、数位板、电子白板、录课笔录制 还有DV录制 手机录制
6、 制作微课技巧:写解说词对着读 善用暂停,分步录制 操作录像与解说录音分开录制。
7、 微课录制中的细节:控制好时间、多样化的提问策略、结束语简短有力、PPT简介大方、画面简洁干净、要有完整的信息、关键信息字幕呈现、录制环境安静、生成视频文件格式正确。
四、什么是好的微课?
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的评价标准:叙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创新性
B、江西省中小学微课教师比赛评价指标:聚焦、简要、清晰、技术、创新
C、公众标准:1.微课程功能理解透彻;2.时间不超过10分钟;3.知识点够细;4.受众定位明确;5.情景定位明确;6.知识准确无误;7.知识点讲解不照本宣科;8.语言通俗易懂;9.PPT有视觉美感;10.视频画质清晰;11.版式设计好;12.音乐配合好,节奏感强。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大全2
这一决定是为了响应和贯彻党的__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强化中小学法治教育。相信教材更名之后,教育部还将推出更多的计划来推动中小学法治课程的建设和落实。
未成年人犯罪、校园伤害案件频发,早已引发公众对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质疑和批评,加强法治教育的呼声日益高亢。但是,中小学校依然痛感无法施展拳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思想认识和课程意识上不够重视。二是缺乏法治教育专业教材,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上只愿意将精力花在考试科目上。即使学校有心开展法治教育,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因此,中小学法治教育教材更名,为中小学法制教育开了一个好头。让我们走进学校,听听他们的声音。
现状:
法制教育不被重视
现在,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并且恶意犯罪的情况也有抬头的趋势,这和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相对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学校又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的第一阵地,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好办法。那么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现状如何呢?让我们跟随昌邑市都昌后伍塔小学的刘来国老师来做一下具体深入的了解:
首先,教育部门缺乏对学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
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一点从现行教材的设置便可看出,在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初中二年级一门法律基础课,而小学六年和其他阶段的教学几乎没有任何法律课的设置,或者仅仅流于形式,半年上一次法制课。虽然有些学校领导自己也认为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但也感到无奈,因为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上还不够。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应该认识到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
其次,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学生积极性不高。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现在的法律课教师多为带班上来的政治教师,其中很多教师可能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导致很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课堂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有的学校虽然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但因受课程安排和兼职教师时间、精力有限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第三,标准不一,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
具体表现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有的安排自习课,有的挤占政治课一点时间,有的甚至没有安排法制课。即使安排上法制课,在时间安排上也往往视情而定。目前尚缺乏成套统一的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制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第四,职责不清,教育管理缺乏整体化。
学校的法制教育由于没有硬任务、硬指标,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职责和目标,形成法制课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上坏一个样的状况。同时,在教育管理中由于缺乏合力,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学生放学或放假回家后,主要是靠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许多家长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很少对自己子女进行有效教育,即使进行教育也很有限,特别是对已离开学校而未找到工作的青少年,由于学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只有通过社会环境来约束,因此,造成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现象突出。
关于组织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 培训活动的通知
各小学:
根据教育部通知要求,从2019年秋学期起,小学一年级国家德育课程将使用《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__大关于“立德树人”和“依法治国”等要求,帮助我县教师理解新教材,经研究,决定组织全县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活动。现将此次培训活动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时间
2019年9月8日上午 报到时间:8︰10
二、培训地点
沭阳县孙巷小学
三、参会人员
各小学一年级德育学科教师(每校4人,人数不足的再安排二年级德育学科教师)。
四、其他要求
1.各小学要安排学科骨干教师带队,并加强参会教师的纪律要求。
2.参会的教师每人自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大全3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方面,包括公民民主权利在内的各种权利都由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所确认和保护;另一方面,公民民主权利也必须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规范而有序地行使,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制建设,什么时候人民民主就有保障。最典型的反面例证莫过于“__”,无法无天,践踏法制,砸烂公检法,搞所谓的“大民主”,其结果是人人自危,每个人的权利都得不到保障。反过来,也只有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法制的轨道上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健康发展。实行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真正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而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的过程,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制定法律,并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过程,法治重视和强调公民的依法有序参与。因此,这一过程的本身也是一项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发展。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样一种人们向往的社会里,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社会稳定、秩序井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稳定和秩序,人们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睦共处。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其中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调整解决。在众多的社会调整措施中,法律调整最为重要。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硬性”的社会功能和规范功能。要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作保障。
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党的__大报告对依法治国的含义做了界定:“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观念。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会都必须树立有效的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不同的权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是由法律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法律具有规范相和确定性,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或者废止。这种法律所独有的确定性,使人们根据法律的规定可以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法律具有普遍性。它在其有效时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任何个人或者组织违反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崇高的权威性。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规范,包括法律、政策、道德、习惯、宗教规范等等,它们都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但是,必须明确,在一个实行法治的社会中,法律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如果根据不同的社会规范所作出的行为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最终衡量和评判的标准只能是依据法律。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尊重和服从法律,自觉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宪法是共和国大厦的基石,是全部法律的母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人民权利的保证书,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权威的渊源和保障。因此,维护法律权威首先要维护宪法权威。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政法干警,要牢固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切实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坚决同一切违反宪法规定、破坏宪法权威的行为作斗争,在全社会切实树立起宪法的权威与尊严。也就是必须树立执法和司法权威。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过执法司法来实现,法律的权威也要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因为在社会上一般人心目中,执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权威与尊严。如果执法机关威信扫地,司法没有权威,就难以有效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国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厂“只要有理怎么闹都行”等不讲法制的传统观念,从严执法,对一切违法行为、包括有些自认为“有理”的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树立执法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执法者要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让执法司法行为令人信服,用公正赢得权威。没有执法部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彰显其权威性,难以起到规范人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正如英国法学家培根所说:“一次不公平的判决比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如果专门的执法机关尚且不能严格执行法律,怎么能够要求广大公民、社会团体严格遵守法律呢?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凡能做到执法如山,法制的权威与尊严就能得到较好的维护,就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就能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我们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更需要做到这一点。现在执法活动中出现的“执行难”、袭警等现象,虽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但由于有的执法部门执法不公而影响了这些部门的公信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切实解决执法和司法不公的问题,提高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是维护法律权威的一项重要措施。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一场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动的深刻革命,也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政法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执法司法力量,肩负着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重要使命。全体政法干警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自觉用这一理念指导执法司法行为。努力提高法律素养,是我们政法干警实践依法治国理念的前提和基础。政法机关是专门的执法机关,几乎每天都在与法律打交道。政法工作这种专业性很强的特点,决定了政法干警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学法、知法、懂法,是对每一个政法干警的基本要求。对于政法干警来说,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具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国家的重要法律法规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二是对与自己履行职责有关的法律法规要熟练掌握、熟练运用。当前,从总体上来说,广大政法干警学习法律的风气很浓,政法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严格执法是法治是依法办事观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一部法律,即使立法意图再美好、法律结构再严谨、法律规定再具体、法律条文再完善,但如果执法不严,在现实中得不到切实执行,等于一纸空文。不仅如此,如果执法不严成为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就会使社会公众普遍产生对法律的轻视和忽略心理,从而对法律的权威和尊严造成严重损害,依法治国也就无从谈起。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又包括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两个方面。所谓实体合法,就是在法律明确授权的前提下,执法机关对执法当事人作出的处理决定要严格符合法律的具体规定,而不能没有法律依据,也不能任意适用法律。现实当中,一些执法人员把自己和法律划等号,认为“我自己就是法律”,执法的随意性很大,如交警执法中的“开口罚”,有的审批部门“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等等,这些都是执法理念不端正导致的违法行为,应当按照严格执法的要求认真加以整改。所谓程序合法,就是执法行为应当严格遵守法定程序。法定程序既是严格执法的重要依据,也是严格执法的重要保障,同时还是遏制执法过程渎职和tf现象的重要武器。在现实当中,由于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缺乏程序意识,不重视、不严格遵守执法程序,应当履行通知的手续而不通知,应当告知相对人的权利而不告知,应当?行听证的而不举行,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也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造成执法不公、引起执法相对人不满的重要原因。因此,执法人员应当切实增强程序意识,自觉做到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手续执法。这是依法办事原则对执法结果合理性的要求。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体现,严格执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体到执行某一部法律,检验我们执法行为合法、正当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执法的结果是否符合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强调执法结果符合立法目的,就要强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尤其要克服当前执法环节中存在的部门保护、地方保护、只重视单位利益和个人主义的倾向。比如,罚款作为一项行政处罚,其目的本来是维护某一方面或者领域的社会管理秩序,但是有的地方和部门却将罚款作为创收谋利的手段,甚至强行制定并分配罚款指标,这就背离了法律设定罚款处罚的初衷。类似这种目的不正当的执法行为,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切实加以克服和纠正。
模范遵守法律,是政法干警的应尽责任。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是模范守法的模范。政法干警模范守法对于培养整个社会依法办事的观念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普通社会公众眼里,执法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法律的地位、权威和形象,执法者就是法律的化身。如果执法者能够自觉尊重法律,模范遵守法律,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就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从而给社会和广大公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带来积极影响。反之,如果执法者不尊重、不遵守法律,甚至执法犯法,带头破坏和践踏法律,那么,也同样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恶劣的典型,普通群众也会不尊重、不遵守法律,并进而产生对法律尊严的轻视和对法律权威的怀疑。同时,政法干警模范遵守法律也是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尊重,是对自己的尊重。因为我们是执法者,法律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我们自己不带头遵守法律,不去维护法律的权威,导致整个社会轻视法律,到最后,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职业也就不会被社会所尊重,也就丧失了价值和尊严。因此,每个政法干警都应当保持清醒的角色意识,始终牢记自己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克服特权思想,从我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时时自觉遵守法律,努力维护法律的权威与尊严,以模范守法的实际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执法者的信任,从而使依法办事的观念深入人心,有力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自觉接受监督,就是在行使执法司法权力的各个环节都要依法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制约,并把监督制约作为推动和改进工作的动力,保证和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绝不能认为监督是不信任、“找碴子”.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应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接受监督既是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证,是防止和纠正执法不公、执法违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政法工作和政法干警的帮助、支持和关爱。一些干警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监督,结果是既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给自己及其家庭造成了追悔莫及的损失。因此,每个政法部门,每个政法干警,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监督就是爱护”、“严是爱、宽是害”道理,真诚欢迎监督,主动接受监督,自觉把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执法办案的全部活动置于各方面的监督之下。审判、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是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规定。但是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并不意味着不要监督,更不能以此为借口排斥监督,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监督,司法权力也不例外.实际上,政法各部门对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高度重视,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很强,比如,有的政法机关就曾作出过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的规定,有的政法机关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各级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强化接受监督的意识。与此同时,我们所主张和实行的监督,是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监督,这种监督是支持而不是干预,是督促而不是越俎代庖,是对办案过程中违法行为的监督、纠正而不是代替司法机关具体处理案件。因此,监督者也要掌握合法、正当监督与不正当、非法干预之间的界限,严格依法监督。总之,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和接受监督是有机统一的,共同目标是正确行使权力,保证执法公正。
政法各部门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要忠实贯彻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重要原则,特别是要注意克服和纠正实践中重配合、轻制约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加强监督,共同致力于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大全4
8月24——25日,我参加了在婺源风景酒店举行的上饶市教育局2019年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骨干教师培训会。此次培训有两个内容:一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副院长、《中小学德育》杂志社副社长、《道德与法治》教材副主编王清平教授对粤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进行解读;二是由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刘秋燕老师带来的粤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微课的制作与使用,其实是对微课概念及其使用制作的较系统的讲授。
我们先来看第一块内容。王教授作为刚刚由教育部审定并推广使用的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的副主编,对此套教材编写依据、课程性质、教材特点及课堂教学当然了然于胸,因此她的讲座也是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展开的。
一、 教材编写的依据是什么?
我们当前使用的冀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起了很大重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增加新的内涵。尤其是依法治国理念稳步实施,更需要我们将法治教育的内容引入到小学品德课中来。
此次推广使用的粤教版《道德与法治》的编写依据为: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x版)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3. 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总体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是什么?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它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任教者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去体会道德的力量,去感悟法治精神。
三、 德育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
提升道德认知(道德觉识、价值认知、道德判断、道德决定、道德反省等)
增强关系理解(人生认知、关系觉察、价值体悟、道德敏感、道德对话等)
培养生活技能(日常生活、学习、交往、处事、休闲娱乐等)
提高公民意识(国家意识、责权意识、规则意识、公共意识、独立人格意识、对话协作意识等)
激发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热情(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等)
丰富媒介素养(媒介识别、媒介选用、媒介批判、媒介责任、媒介法规等)
四: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侧重点是什么?
A、 道德教育
(一)人与自我
卫生之道——卫生、整洁、运动、规律作息等。
修学之道——立志、勤奋、好学、专心、讲理、问难、毅力、进取、惜时等。
谋生之道——进取、自立自营、勤劳、节俭、技能、创造等。
修德之道——正直、诚实、谦虚、自信、豁达、勇敢、坚毅、理智、求真、爱美、自尊、自省、自制、廉洁、不贪心等。
(二)人与社会
个人与家庭——孝敬、男女平等、和睦等。
个人与社会——
(1)与熟人(同学、朋友、邻居等):真诚、友爱、理解、信任、体谅、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睦邻、合作、守信等;
(2)人与陌生人:礼让、友善、同情心、关爱、守信、善群、公正、宽恕、尊重、帮助他人等;
(3)人与社群:讲卫生、守纪律、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美化公共环境、珍视社会进步、乐于社会参与等;
(4)对职业或工作:责任、敬业、创新、信用、公平等。
个人与国家——爱国、守法、平等、民主、国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个人与国际——正义、和平、国际交往与合作等。
(三)人与自然 贵生、博爱、和谐、探究心等。
B、法治教育: 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 诚信观念、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五、 《道德与法治》的编写指导思想是什么?
1、加强法治教育就是加强道德教育,二者不能分割。
2、规则教育是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重点。
3、学生是法治教育的主体。
4. 遵循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点是什么?
1. 编写思路:明暗结合、纵横衔接
明线:儿童的生活时空顺序,体现生活逻辑;
暗线:小学低年级儿童品德发展的关系、内容范畴,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儿童的日常起居、人际交往、知识学习,体现品德发展的逻辑……
2. 编排结构:三位一体
本教材在编排结构上,充分体现法治意识、法治知识与法治行为的三位一体。
3.取材:时代气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
4.呈现方式:体现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激发想象力
5.独有特色:正确对待儿童成长中的问题,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儿童成长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七、《道德与法治》教材体例说明
教材主体:单元+主题+“放大镜”(我发现、我知道、我会做)
栏目设计:
小词条:法规小词条、传统文化小词条、谚语小词条
小脚印:自我评价和行为指引
知识卡:掌握相关知识点
小游戏:培养活动能力和创新思维
小制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八、《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是什么?
1.积极体验,发展学生的道德感知力(私人逻辑)
2.尊重儿童的权利,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
3、聚焦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技能
4、关注社会生活,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第二块内容。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刘秋燕这位美女教师给我们带来的讲座是:粤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微课的制作与使用。其实是针对任何学科的微课制作与使用的专业培训。
她的讲座跟前面的王清平教授的讲座的结构方式一样,都是先抛出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进行阐述,这样让人感觉非常有条理。
三个小时的讲座,让我们对以下四个问题有了粗浅的认识:
一、什么是微课?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任何新鲜事物的产生都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首先我们处于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我们越来越走向国际化的融合之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的教育环境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云计算技术的充分开发与利用,让我们进入了微时代。微电影、微信、微博、微店……教育必须紧抱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腿,微课也就应运而生了。
什么是微课呢?定义者众多。这里选用广东省佛山市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微课创始人胡铁生的定义: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运用于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形成的全部教与学资源。时长一般在5至8分钟,最长不能超过10分钟。
微课的特点是1、主题突出,指向明确;2、资源多样,情境真实;3、短小精悍,使用方便;4、半结构化,易于扩充。
二、如何使用微课?
微课使用基于以下三种理论:1、(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2、学习金字塔理论(美国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普通的听讲只能记住所学知识的5%,而观看现场演示却能够识记30%以上。2、个性化学习理论:这种一对一个性化的辅导外加学生自主化学习的模式,其学习效果当然是好的。
其实微课在课前、课中、课后均可使用。如课前的学法指导、课中的讨论探究、课后的试卷讲评,教师均可制作微课,发至指定处,让大家观看学习。
微课的类型有:精讲型、实验探究型、操作示范性、虚拟面批型、游戏学习型等。
三、如何开发微课?
1、 设计流程:知识萃取——教学设计——媒体设计
2、 开发流程:选题——设计——确定开发路线——开发——检测
3、 微课的录制:准备步骤 1. 选择要讲的知识点,按照一定逻辑分割成很多个小知识点 2 .制作《学习任务单》 3 .做PPT 4 .依据PPT内容设计讲稿(类似小讲课) 5 .准备好麦克风、摄像头 6 .录制与修改 7 .上传网络
4、 录制设备:1、电脑2、摄像头、摄像机等设备用于采集电脑外部的视频;用录屏软件直接录制电脑屏幕形成视频3、话筒(音频源)
5、 录制方式:PPT录制 使用录屏软件录制 用手写板、数位板、电子白板、录课笔录制 还有DV录制 手机录制
6、 制作微课技巧:写解说词对着读 善用暂停,分步录制 操作录像与解说录音分开录制。
7、 微课录制中的细节:控制好时间、多样化的提问策略、结束语简短有力、PPT简介大方、画面简洁干净、要有完整的信息、关键信息字幕呈现、录制环境安静、生成视频文件格式正确。
四、什么是好的微课?
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的评价标准:叙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创新性
B、江西省中小学微课教师比赛评价指标:聚焦、简要、清晰、技术、创新
C、公众标准:1.微课程功能理解透彻;2.时间不超过10分钟;3.知识点够细;4.受众定位明确;5.情景定位明确;6.知识准确无误;7.知识点讲解不照本宣科;8.语言通俗易懂;9.PPT有视觉美感;10.视频画质清晰;1x.版式设计好;12.音乐配合好,节奏感强。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大全5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与法制建设目标。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五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理论日益走向成熟,社会主义依法治国实践迈入更高阶段。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文化,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国家,是以市场经济的相当发展为经济基础、以民主政治的相当完善为政治基础、以发达的权利义务观为核心的精神文明为思想文化基础的。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实行,但是,正如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一样,资本主义也不可能有彻底的法治。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应当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而且也应当成为真正实行依法治国的法治国家。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必然是而且应当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最高历史类型的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逐步发展与成熟,以科学的权力义务观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逐步发展,全面确立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针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以江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继承邓小平同志的法制思想,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的成功经验,反映全国人民的意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从宪法的高度确立了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理念,这标志着党和国家治国方略的根本性转变。
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一)有法可依,这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有法可依不仅要求立各种各样的法,更重要的是要求所立的法是良好的法,即符合人民的利益、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精神的法。如果所立的法非常糟糕或者漏洞很多,不仅会给坏人提供为非作歹的机会,还会使好人无从依法行事。(二)有法必依,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有法必依要求:(1)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执政党作为国家的领导核心,能否做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能否依法决策和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能否实现的关键。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行并坚持依法治国,要求执政党不去随意干预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更不能代替国家政权包办一切,而是要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严肃认真的监督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严格执法守法,保证其充分、正确、合理地行使职权。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务必加强对法律和法学知识的学习,努力增强法治意识,掌握和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本领,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风气,为坚持依法治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2)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是代表国家制定、执行和实施法律的专门机关和人员。它们严格依法办事,是实行并坚持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都要严格依法办事,这样才能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又为人民群众树立守法的榜样。(3)广大社会成员要依法办事。广大社会成员不但要自觉以法律为行动指南,还要善于运用法律来争取和捍卫自己的权力和自由,勇于同一切破坏法律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法律的威严。这是依法治国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是依法治国真正实现的重要标志。(三)执法必严,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执法,难点和重点也在执法。执法必严一是讲执法要严肃,即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本着对人民负责、忠实于法律的精神严肃认真地、一丝不苟地执行法律。二是讲执法要严格,即正确、合法、合理、公正、及时。(四)违法必究,就是要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违法不究,不但会使受到侵犯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和救济,使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得不到恢复,而且还会损害法律的威严,使法律失信于民。
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作为基层司法人员,我们要切实做到从自身做起,模范地遵守国家法律,在司法工作中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