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高三历史优选说课稿示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高三历史优选说课稿示例一:《世界近现代史》
一、教科书对于学生发展的功用
(一)知识构建功能
本册书从内容编排上看,主要以时间顺序,以章节体形式编写;从线索看,主要有以下几条:
1、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2、重要的国际关系
(1)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三次殖民高潮)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争夺世界霸权斗争)
3、民族解放斗争
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战争——亚洲革命风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4、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从每课的内容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构建,并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各线索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整掌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能力培养功能
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些课程内容来培养学生能力,包括知识构建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践操作功能
教材设置活动课,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图书馆、阅览室,上网查找资料,拓宽了视野,掌握了查阅资料,利用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编自演的历史剧,虽尚显稚嫩,但在过程中,挖掘历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态和语言,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四)心理教育功能
历史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在学习过程中,从历史人物的坎坷悲壮,从历史发展的曲折反复,学生能够获得一个心理感受: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从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从世界史的发展中还学习到许多为科学献身、为国家捐躯、为真理求索的人,从他们身上,学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成功和失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情感教育功能
本册书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从中我们受到的启发是:一要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动,否则将被历史淘汰;二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知耻而后勇,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意识到当代青年肩上的重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奋斗。
二、教科书的课程价值达成度
(一)从内容选取上看课程价值达成度
本书内容包含从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直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集中叙述了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
本册书按时间顺序、以章节体的体例叙述了世界近代史的发展变迁。本书的主要线索是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与之相关的线索还有:三次殖民高潮;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与冲突。主干知识与支干知识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构筑成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从内容的选取上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广阔画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再掌握历史发展的各时期的特点,从而掌握了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内容。
(二)从内容组织上看课程达成度
本册书从内容上可以看出,它改变了以往教材的繁难偏旧的编排,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新的观点。以前的历史往往以政治史为主线索,学生从书中接受的往往是比较僵化的观点,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本书从内容选取上,增加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全貌,学生又可以从文学、科技、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掌握那个时代,迎合了高中学生知识的个性多样性和知识的综合化需要。
(三)形式特征看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本册书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1)新教材课型多样,除了讲读课外,还有阅读课、活动课。上好这些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2)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图片、画像、资料,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3)每章开始设引言。引言介绍了本章的内容背景和线索。便于学生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掌握历史发展的特点。(4)每节课后的练习题增设了《阅读与思考》专栏,由学生选做,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5)书后加附了《部分中英词汇对照表》,对书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文件、历史事件称谓进行中英文对照,便于学生查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善于组织教学,有效的利用书中的资源、资料、练习题,上好阅读课和实践课,搭建学生思维的平台,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一定会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对教科书的加工处理
本册书总体编排设计精当合理,符合学生在这一年龄段的认知能力,注意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结合。
(一)加工改造的视角
1、根据历史知识特点。历史知识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散,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一些历史线索难免显得支离破碎。
2、根据高二文科班学生的特点。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大多数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基本能够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有的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理解不到位,缺乏用精练的学科语言概括表达的能力;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阐述自己的见解。
3、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能力,成为摆在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教材,大胆取舍,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对教科书的加工处理
1、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增补了一些内容。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向学生介绍了富尔顿和他的汽船,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介绍了萨拉热窝事件的经过,增加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
2、有效的利用和整合课程资源。譬如:学习第四章第一节时,我注意将两次工业革命对比来讲授;第三节《列强对世界的瓜分》,我请同学总结世界历的三次殖民高潮。通过调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线索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3、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运用对比法、联系法、讨论法和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如:在学习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比较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学习了殖民侵略过程后,对比三次殖民高潮的时间、特点,从而认识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在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节时,设置了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学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后,安排了活动课“如何评价拿破仑”。通过这些措施,培养了学生学史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4、将世界史和中国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过程中,渗透一种观念: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学习工业革命时,请学生分析“鸦片战争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在学习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时,分析“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和十九世纪末在中国掀起的瓜分狂潮有无关系”等,增加学生横向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5、加强各学科的综合。历史展示的是过去那个时代的全貌,包罗万象,它涉及到地理、政治、文学艺术、科学等各方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将各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如:分析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国通过改革和革命,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从而,印证一个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分析历史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育形势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将更高,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较高的教学理论,还要有崇高的师德修养。在教学中,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好教材,才能适应今天的教学。教材是学习知识的一种载体,教师要能正确的驾驭它、使用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今天素质教育的需要。
高中高三历史优选说课稿示例二: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
一、对教材的剖析和处理--说教材: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人在地理上的重大发现,掌握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经过和意义;理解宗教改革的原因和作用;掌握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爆发的时间和领导人。
2、德育目标: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以下问题:
(1)、新航路的开辟既需要技术条件,更需要决心和勇气。
(2)、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积极影响,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掠夺的道路。
(3)、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
3、能力培养目标:
(1)、在教师帮助下,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的开辟的动机和取得的成就,结合开辟新航路的成果和后果进行思考,加以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使学生认识作为飞机制度精神支柱的天主教会的反动性,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反封建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看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其为重点、难点的依据:
1、重点、难点:
(1)、重点:四次重要远航。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
(2)、难点:对新航路的开辟做出恰当的评价。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在打击天主教会方面的作用。
2、确定其为重点、难点依据:
(1)、确定上述重点的依据:从"新航路的开辟何宗教改革"这一课题来看,它包括两部分内容,:"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而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是指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四次远行活动,所以确定"四次重要远航"为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而宗教改革首先是从德意志爆发的,德意志宗教改革期间又爆发了农民战争,而后宗教改革扩展到北欧、西欧其他国家,对欧洲的封建势力,特别是天主教会势力的打击颇大,所以确定"德意志宗教改革"为本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
(2)、确定上述难点的依据:"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影响巨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其评价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而这些知识既属于难于理解的知识,又超出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所以确定"对新航路的开辟作出恰当的评价"为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3本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以及知识结构和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
(1)、地位:"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是欧洲中世纪历史结束时期14---16世纪,欧洲巨变的两大标志,对欧洲和整个世界历史影响巨大,特别是对世界近代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世界古代历史到世界近代历史的承前启后的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2)、知识结构和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由于长期以来东西方贸易被阿拉伯人、意大利人所垄断,再加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对东西方贸易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随着西欧商业的发展,贸易的扩大,再加上《马可波罗行纪》的刺激,激发了西欧人探索新航路的欲望,先是迪亚士、达伽马往东的航行,最后达伽马到达印度,后是哥伦布、麦哲伦的往西航行,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也找到了一条通往东方的航路,从而把世界更紧密的联系起来,接踵而至的是欧洲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深重的劫难,而新航路的开辟进入高潮的时候,德意志社会动荡,天主教会成为众矢之的,1517年马丁路德引发了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期间爆发的农民战争,给天主教会以沉重打击,并且形成了新的教派,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社会基础。
二、教法设想--说教法
关于"新航路的开辟"要讲清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和意义。讲述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归纳出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教师可补充说明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也是新航路的开辟的重要条件。对于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教材提供的史料已相当丰富,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再指导学生通过填表格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四位航海家、航行时间、出发国家、到达地区或取得的成就,归纳出"两个方向四条航线",并且指出向东航行的迪亚士、达伽马是受葡萄牙国王的支持,向西航行的哥伦布、麦哲伦是受西班牙国王的支持,这样既便于学生记忆,也为以后讲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扩张埋下伏笔。在讲述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地图《新航路的开辟》,利用多媒体,把四条航线设计成动画效果,以增强其直观性、趣味性。通过"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的比较表",使学生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新航路的开辟的两大后果。这种教法既体现了本课教材的显著特点--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之一--既有较强的求知欲,又有较强的表现欲。学习"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一目,采取"导读--讨论--精讲--练习"的方法,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辅导题阅读教材,再小组讨论归纳出宗教改革爆发的原因,教师精讲宗教改革的原因与农民战争爆发的联系及对天主教会的打击,要求学生掌握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时间和领导人。
三、学法指导--说学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教材子目,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整体感知和把握教材。
2、利用实物投影仪,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
3、把预先编写好的阅读提纲用实物投影仪投出,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教材,使之成为学生独立自学的"拐杖",同时晓知以科学的阅读方法,如划线、加点、打圈、作批注、抠字眼等,以抓住重点,理清知识结构和层次以及记下难点疑点。(本课的阅读提纲如下:)
(1)、西欧人从何时起在努力寻找新航路?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最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哪两个?当时具备了那些条件?
(2)、开辟新航路过程中向东航行的两个人是谁?他们分别在何时从什么地方出发到达什么地区?
(3)、开辟新航路过程中向西航行的两个人是谁?他们分别在何时从什么地方出发达到什么地区?
(4)、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对世界对西欧产生了什么影响?
(5)、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6)、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时间与领导人分别是什么?
4、关于历史地图的使用:历史地图属于"图象性"的教材,它通过简明的地图语言,显示历史现象发生的时空概念。本课有两幅重要的历史地图,对于〈〈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可以用投影仪打出,使学生对东西方的主要交通路线先有一个初步印象,将所学的中外历史有关知识同课文第一段联系起来,讲述西欧人为什么开辟新航路,要求学生掌握交通要道上的黑海、波斯湾和红海等概念。对于〈〈新航路的开辟〉〉地图,是本节课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地图概念,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设计成动化地图,四条航线设计成四种不同的颜色带箭头的线条表示,并且设计上动化效果,利用幻灯片放映,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5、关于课文中插图的使用:
初中学生喜欢课文中的插图,有的学生还超越教学进度去翻看后面的插图,有的还在课余时间用纸蒙在插图上描绘。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本课的插图有10幅(不包括历史地图),如,《达伽马在航行中》刻画了达伽马不畏风暴,不顾疲劳,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
6、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培养优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其思维点与教学重点、难点正面撞击。如问:"郑和下西洋较西欧人的远洋航行有着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的特点,但问什么在世界历郑和下西洋反而没有新航路开辟的地位重要呢?"这个问题比较尖锐,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优秀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7、关于课堂提问: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可以运用巧设台阶的办法,使每一个学生都享有成功的快乐。如"西欧人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一题,可以用一题多层次的设问的办法,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如,第一步,问"是什么促使和吸引西欧人到东方探寻财富?长期以来东西方贸易被什么人控制?"第二步,问"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什么?)总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教学构想-------说教学程序
1、导入:(3分钟)投影一张现在世界海上航线图,提出问题:今天海上交通四通八达,当初海上的航线是怎样开辟出来的?由此导入新课,并指出"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欧洲发生巨大变化的三大标志。新航路开辟是指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的不经过地中海而是绕过非洲或美洲到达亚洲的航路。
2、出示目标:(2分钟)用投影仪打出,师生共同阅读,教师点明本课的学习重点,让学生心中有数,学有目标。
3、导读:(12分钟)在出示教学目标后,用投影仪打出本课的阅读提纲,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重点、疑惑点及作出相应的记号(加点、划线、打圈、作批注等),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教师巡回指导,对差生个别辅导,以回收教学信息。
4、导议:(6分钟)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前后四人一组进行讨论,主要讨论在阅读中存在的疑惑点,并组织各组选派代表到黑板上填出《新航路开辟简表》,教师仍要巡回指导,并控制好课堂气氛。
高中高三历史优选说课稿示例三:世界近现代史
一、教科书对于学生发展的功用
(一)知识构建功能
本册书从内容编排上看,主要以时间顺序,以章节体形式编写;从线索看,主要有以下几条:
1、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2、重要的国际关系
(1)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三次殖民高潮)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争夺世界霸权斗争)
3、民族解放斗争
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战争——亚洲革命风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4、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从每课的内容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构建,并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各线索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整掌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能力培养功能
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些课程内容来培养学生能力,包括知识构建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践操作功能
教材设置活动课,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图书馆、阅览室,上网查找资料,拓宽了视野,掌握了查阅资料,利用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编自演的历史剧,虽尚显稚嫩,但在过程中,挖掘历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态和语言,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四)心理教育功能
历史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在学习过程中,从历史人物的坎坷悲壮,从历史发展的曲折反复,学生能够获得一个心理感受: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从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从世界史的发展中还学习到许多为科学献身、为国家捐躯、为真理求索的人,从他们身上,学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成功和失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情感教育功能
本册书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从中我们受到的启发是:一要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动,否则将被历史淘汰;二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知耻而后勇,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意识到当代青年肩上的重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奋斗。
二、教科书的课程价值达成度
(一)从内容选取上看课程价值达成度
本书内容包含从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直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集中叙述了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
本册书按时间顺序、以章节体的体例叙述了世界近代史的发展变迁。本书的主要线索是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与之相关的线索还有:三次殖民高潮;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与冲突。主干知识与支干知识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构筑成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从内容的选取上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广阔画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再掌握历史发展的各时期的特点,从而掌握了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内容。
(二)从内容组织上看课程达成度
本册书从内容上可以看出,它改变了以往教材的繁难偏旧的编排,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新的观点。以前的历史往往以政治史为主线索,学生从书中接受的往往是比较僵化的观点,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本书从内容选取上,增加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全貌,学生又可以从文学、科技、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掌握那个时代,迎合了高中学生知识的个性多样性和知识的综合化需要。
(三)形式特征看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本册书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1)新教材课型多样,除了讲读课外,还有阅读课、活动课。上好这些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2)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图片、画像、资料,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3)每章开始设引言。引言介绍了本章的内容背景和线索。便于学生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掌握历史发展的特点。(4)每节课后的练习题增设了《阅读与思考》专栏,由学生选做,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5)书后加附了《部分中英词汇对照表》,对书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文件、历史事件称谓进行中英文对照,便于学生查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善于组织教学,有效的利用书中的资源、资料、练习题,上好阅读课和实践课,搭建学生思维的平台,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一定会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对教科书的加工处理
本册书总体编排设计精当合理,符合学生在这一年龄段的认知能力,注意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结合。
(一)加工改造的视角
1、根据历史知识特点。历史知识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散,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一些历史线索难免显得支离破碎。
2、根据高二文科班学生的特点。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大多数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基本能够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有的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理解不到位,缺乏用精练的学科语言概括表达的能力;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阐述自己的见解。
3、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能力,成为摆在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教材,大胆取舍,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对教科书的加工处理
1、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增补了一些内容。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向学生介绍了富尔顿和他的汽船,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介绍了萨拉热窝事件的经过,增加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
2、有效的利用和整合课程资源。譬如:学习第四章第一节时,我注意将两次工业革命对比来讲授;第三节《列强对世界的瓜分》,我请同学总结世界历的三次殖民高潮。通过调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线索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3、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运用对比法、联系法、讨论法和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如:在学习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比较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学习了殖民侵略过程后,对比三次殖民高潮的时间、特点,从而认识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在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节时,设置了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学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后,安排了活动课“如何评价拿破仑”。通过这些措施,培养了学生学史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4、将世界史和中国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过程中,渗透一种观念: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学习工业革命时,请学生分析“鸦片战争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在学习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时,分析“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和十九世纪末在中国掀起的瓜分狂潮有无关系”等,增加学生横向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5、加强各学科的综合。历史展示的是过去那个时代的全貌,包罗万象,它涉及到地理、政治、文学艺术、科学等各方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将各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如:分析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国通过改革和革命,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从而,印证一个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分析历史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育形势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将更高,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较高的教学理论,还要有崇高的师德修养。在教学中,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好教材,才能适应今天的教学。教材是学习知识的一种载体,教师要能正确的驾驭它、使用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今天素质教育的需要。
高中高一历史说课稿优质范文模板
上一篇:高中高三历史优选说课稿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