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进程常常有可能离开教案所预想的情况,因此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范文合集总汇一
教学目标
1. 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2. 了解变奏曲式的相关知识。
3. 围绕着“月亮”的主题展开,让学生理解“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其蕴含的文化底蕴。
4. 启发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教学重、难点
1. 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体会歌曲内在的情感,表现歌曲的意境。
2. 辨别弦乐合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的不同,从而进一步理解乐曲的内涵。
3. 临时变化音#4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教师朗诵著名诗人李白的古诗《月下独酌》。(《月儿高》片段)
2. 教师提问:此首诗作者抒发了何种感受,背景音乐是由哪种乐器演奏的?
学生回答:李白、《月下独酌》,诗人以明月、身影为伴,对月高歌,抒发的是作者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琵琶独奏等。
3. 师:古往今来,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话题,也是文人骚客吟唱的对象。因为月亮倾注了无尽的情思,寄托着人们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提起月亮,胸中涌起无限期望。千百年来,多少人把月亮的赞歌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歌唱、赞美月亮,一起学习第一单元《月亮颂》。(出示月亮图片)
二、欣赏琵琶独奏曲《月儿高》
师:月亮,这个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宝贵礼物,月中有美丽的嫦娥,有古老的传说。(欣赏嫦娥奔月动画)让人感到月亮也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灵性和感悟。那份眷恋之情油然而生,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与她相关的优美音乐作品。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描写月亮的呢?刚才大家听到的背景音乐就是琵琶独奏曲《月儿高》的片段,下面就请同学们完整地欣赏《月儿高》这首作品。
1. 聆听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问题:
(1)在聆听中,想象乐曲表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月儿高》的旋律有何特点?音色是怎样的?
(3)琵琶属于哪个乐器组?
2. 学生回答问题:
(1)乐曲描绘了晴朗夜空、明月高挂的情景。
(2)用舒展的旋律,清亮的音色,典雅的风格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月夜之中。
师可提示:这首乐曲的旋律是(舒展、紧张)?音色是怎样的(明亮、暗淡)?
(3)琵琶:是民族乐器,属弹拨乐器组。
师补充:弹拨乐器琵琶常用的定弦法是A、d、e、a低音区浑厚、低沉;中音区柔和、明亮;高音区清脆、坚实。
三、学唱歌曲《月之故乡》
1. 最佳的赏月时间是哪一天?说一说这一天我们都要做什么? (八月十五,家人团聚、吃月饼、赏月)
2. 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中秋节的一些小知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3. 中秋节这天我们都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欢度佳节,但是往往有很多人却一直漂流在他乡,不能和家人团聚。他们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下面就请大家欣赏一首思念故乡的歌曲《月之故乡》。
4. 欣赏歌曲《月之故乡》后,让学生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月夜思乡、心系中华的共同情愫。)
5. 发声练习:(解决作品中大量出现的切分节奏型和临时变化音的音准问题。)
1=C 4/4
#4 — 3 —|2 3 #4 3 —||
Lu lu lu lu lu lu
6. 视唱乐谱。(《月之故乡》歌曲学习)
7. 填唱歌词。
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意境?哪些地方应做强弱处理?
感受乐曲的力度变化:当唱到“看月亮,思故乡”时,声音和感情要有推进,而后的“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可以加大力度,放慢速度,然后恢复原速,最后的结束渐慢、渐轻,把人带入遐想的空间。
8. 今年的春节,两只熊猫团团、圆圆在台北的动物园和宝岛台湾的同胞们一起过年。它们带着我们的期盼和思念,更带去了我们的祝福和挂牵。让我们用轻柔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作品。歌唱艺术的核心是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大熊猫团团、圆圆的生活照)
四、欣赏《二泉映月》
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提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月亮见证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人类对月亮也倾诉了无数的人生梦想。下面请欣赏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对月的感情流露。
1. 播放《二泉映月》音乐主题,结合阿炳的身世,你从音乐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能说出痛苦、辛酸的心情。能力强的学生还说出音乐优美、朴实、时而也激动。
2. 介绍民间音乐家阿炳。(《二泉映月》电影片段)
3. 边听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音乐边哼唱、记忆主题,注意主题有几个乐句?每句之间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听赏后,请学生稍加议论,共同归纳有三个乐句。各句之间以什么为划分标志?如何正确判别?各句之间主要是音区逐渐向高发展,表现作者不安于现状,要斗争的激动心情。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
5. 初听《二泉映月》。
在主题A的基础上变奏五次。高潮部分在第四次变奏。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地抒发。 6. 复听乐曲:主题每次变奏的主要音乐要素是什么?如何帮助学生聆听到每次变奏的音响变化?
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深化主题。
乐曲第一变奏变化大,它是将a句缩减,b句保持不变,而将c句伸展变奏发展而成。而碎弓的演奏,隐含着凄楚之情。
乐曲第二变奏系用a句微变,b句不变,c句变化发展而成。旋律中出现新的高点音。变宫音“7”的出现使旋律具有离调的性质,音乐情绪有所转折,表现出对新生活的向往。
乐曲第三变奏的a句变化不大。但b句中出现了长音“2”,这和前面乐段仅属一音之差,但乐思却迥异,可谓妙笔,它使音乐产生了疑问的语气。清角音“4”的出现,使音乐具有新的情调。这一乐段音乐色彩较为暗淡,或许是作者回忆起了过去的不幸。
乐曲第四变奏,旋律挺拔高昂,起伏动荡较大,随着速度的自然加快,情绪一步紧似一步。而用强力度﹑小抖弓和顶点音奏出的旋律,推出了全曲的高潮,音乐似冲天的巨浪,感情的潮水掀开了压抑的闸门奔泻而出。这是盲艺人积压多年的愤怒情绪的爆发。
第五变奏是以全曲最低音开始做为尾声,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旋律最后几拍,听来果敢﹑雄健,这是作者性格和意志的表现。
7. 变奏曲式。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讲解。比如:把主题材料称为传统月饼、变奏分别在传统月饼的基础上变化重复发展成五仁月饼、豆沙月饼、枣泥月饼等,学生会有很好的理解。
8. 欣赏弦乐合奏《二泉映月》视频片段,思考二胡独奏与弦乐合奏。
教师提示学生从音色、风格、表现手法上分析。总结二胡演奏音色质朴,有民族风味。弦乐合奏音色丰满,音响敦厚。
五、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歌曲《月之故乡》,深刻体会到了游子们借“月”思乡的真挚情感。只要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用“心”歌唱,相信一定会字字带情、声声感人的。《二泉映月》被作为民族器乐曲中珍贵的遗产,它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著名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完乐曲后泪流满面地说:“此乐曲应跪下来听。”音乐是没有国界的,真正优秀的民间音乐才是世界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了解自己的音乐,喜欢自己的音乐并向世界宣传我们的音乐。
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范文合集总汇二
教学内容
1.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哈利路亚》《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欢快的农民集会》《音乐瞬间》《进行曲》《斯拉夫舞曲》《透过林间树叶的钟声》《俄罗斯舞曲》。
2.唱歌:《摇篮曲》。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现代音乐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主要作品。
2.听赏、学唱欧洲古典音乐,熟悉欧洲专业音乐的风格,培养审美情感。
3.初步了解咏叹调、小夜曲、音乐瞬间这三种体裁形式。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欣赏欧洲300年间(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音乐,初步了解欧洲专业创作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音乐、印象音乐的特征以及代表作曲家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
2.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有表情地学唱、背唱《摇篮曲》。
教学难点:
1.听辨音乐主题旋律。
2.感受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特点。
3.解决《摇篮曲》中的音准、呼吸和咬字问题。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讲解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 比较法。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 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重要作品。
2. 听赏音乐,熟悉作品的主题,感受和弦色彩,培养音乐审美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重要作品。
2. 听辨音乐主题旋律。
教材分析
1. 《G弦上的咏叹调》(Air On The G String)是德国作曲家、欧洲“音乐之父”约翰• 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脍炙人口的名曲。原为《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号管弦乐组曲》中的第二首,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经19世纪德国小提琴家威廉米(August Wilhelmj,1845─1908)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此曲为二部曲式结构(A、B)。在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全曲后半段出现新旋律,经过丰富的变化,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这首作品速度舒缓,力度起伏大,音调深沉而动人,具有鲜明的装饰性。整首作品抒发内心激动的情绪,同时带有期盼、祈祷、虔诚、深邃的宗教色彩,感人至深。
2.《哈利路亚》选自《弥赛亚》,是这部大型作品第二幕的终曲。《弥赛亚》是世界清唱剧体裁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由亨德尔创作于1741年,以大型合唱为主体,全剧由57首作品(包括序曲、咏叹调、重唱、合唱、间奏等形式)组成。亨德尔以无比虔诚的心和火一般的热情,废寝忘食地进行了这部作品的创作,写作中乐思连绵,思绪万千,音符就像喷泉般地从他笔下喷涌出来,只用了24天,便完成了这部巨作的写作,成为音乐的佳话。当写完《哈利路亚》这首合唱的时候,他激动得泪如雨下,对身边的仆人说:“我确实认为我实实在在地看见整个天国就在我面前,我看见了伟大的上帝本人!”1743年在伦敦首演时,深深打动了所有的听众。演唱《哈利路亚》时,在场的国王乔治二世受歌曲神圣情绪所感染,激动得突然起立,全场观众也随之站立听完全曲。从此,在欧洲的许多地方都保留着听众站立听此曲的传统。“哈利路亚”一词的含义是指“赞美上帝”。整部作品雄伟、庄严而恢宏的气势感人肺腑,显示出音乐对神讴歌的巨大魅力。歌词大意:上帝啊我赞美你,你全知全能,无所不在……表现了作者对神的虔诚感情,充满戏剧性。乐曲为D大调,4/4拍子,可分五段和尾声。第一段气势雄伟的欢呼声:“哈利路亚”。第二段为赋格段,主题和答题构成五度模仿,“哈利路亚”动机穿插其中。第三段出现了新的主题和答题构成的赋格段。第四段在主旋律下加入伴唱,“哈利路亚”动机再次出现在伴唱声部中。第五段运用了第三段和第四段的主题,在相互交替中将音乐推向高潮。最后,乐曲在五个“哈利路亚”的热烈气氛中结束。
3.《G大调弦乐小夜曲》作于1787年,是莫扎特13首小夜曲中欢迎的一首。这是一首充满纯朴、真挚情感的轻快乐曲。由于它是莫扎特全部小夜曲中用弦乐演奏的,所以通常被称为《G大调弦乐小夜曲》或《弦乐小夜曲》。这部作品共四个乐章,本节课所听是第一乐章,和声古典、平衡、简洁、透明。这一乐章为快板,奏鸣曲式结构。前两小节为主和弦的分解形式,三、四小节为属七和弦的分解形式。主部主题雄壮、有力,副部主题柔美而抒情,通过轻快的跳音、颤音以及短小的乐句展示出活泼、欢快的青春活力。再现部之后有短小的尾声。
4.《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所作。《惊愕交响曲》是海顿12部伦敦交响曲中最为的一首。这部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为主题变奏的结构形式,旋律典雅、高贵,功能性和声进行体现了古典乐派典型的创作风格。其中,第一、二小节为C大调主和弦的分解形式,三、四小节为属七和弦的分解形式;五、六小节为一、二小节的重复,七小节为G大调属七和弦,八小节为G大调主和弦,第二拍强奏的主和弦即是的“惊愕和弦”。
传说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是什么音乐。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听众十分轻视这种催眠似的音乐,觉得和海顿以往的作品没什么区别。贵妇们又在昏昏欲睡,刹那间乐队用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地将打盹的贵妇吓了一跳。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乐曲演奏完了,贵妇们出了丑,海顿看到傻了眼的贵妇被惊醒之后,也哈哈大笑。此后人们就把这部作品称为《惊愕交响曲》。海顿又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他奠定了交响乐为四个乐章的基本格式。
5.《欢快的农民集会》为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是贝多芬独一无二的标题性交响乐作品。作品所表现的对大自然风情的怡然感触与其通常所塑造的“英雄性”作品有明显的区别。此乐章为三拍子舞曲,快板,3/4拍,三部曲式结构,描写了乡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第一部分弦乐在F调上奏出具有动力感的曲调,木管乐器呼应;第二部分双簧管吹出一段牧歌风的旋律,大管用单调的两个音作为陪衬。当旋律在单簧管和圆号上变换调性再现之后,乐曲进入中段,随音乐发展,舞蹈变得更活跃、热闹嘈杂了,拍子也发生了改变,又出现一个粗线条的两拍子旋律。第三部分,接着又是那个三拍子的旋律,但比以前更活泼了;音乐整个变得狂乱、来劲;兴奋到了顶点。突然从远处传来一声雷鸣,这场狂欢集会被打断了,仿佛所有的人们都仓惶走散。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1. 导入
(1)播放《G弦上的咏叹调》音乐片段,教师提问:请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段音乐是管弦乐队中哪个乐器组乐器演奏的?
(2)请学生边看边回答管弦乐队的编制和构成(复习)。
(3)师:让我们一起领略西洋音乐的发展历程。
2. 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
(1)简介作曲家和作品。
此曲是德国作曲家“欧洲近代音乐之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因主旋律只在小提琴最粗的一根琴弦──G弦上演奏而得名的。(小提琴定弦为G、D、A、E)出示(图片:小提琴结构图示)
(2)简介咏叹调(Aria)即抒情调。
咏叹调是一种配有伴奏的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的优美旋律,长于抒情,便于演员表现高难度演唱技巧。也指富于歌唱性的器乐曲。
(3)聆听《G弦上的咏叹调》音乐。
请学生说出音乐情绪、描绘的情境和曲式结构。(期盼、深幽、祈祷、抒情,强调曲子的起伏,为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开始由弱渐强的持续长音,和长音之后的高音下行是其特点。第二部分回旋音型之后的八度大跳是其特点。)
3. 欣赏《哈利路亚》
(1)聆听《哈利路亚》音乐。
请学生听后说出音乐的感受和音乐风格特点。(提示:雄伟、庄严而恢宏的气势感人肺腑,显示出音乐对神讴歌的巨大魅力。)
(2)复听《哈利路亚》音乐。
请学生描述“哈利路亚”五段音乐发展的过程。
(3)简介作曲家亨德尔和作品。
“哈利路亚”一词的含义是“赞美上帝”。歌词大意:上帝啊我赞美你,你全知全能,无所不在……表现了作者对神的虔诚感情,充满戏剧性。
(4)音乐小故事。
同学们听说过发生在1743年在伦敦首演时的故事吗?当演唱《哈利路亚》时,音乐深深打动了所有的听众。在场的国王乔治二世受歌曲神圣情绪所感染,激动得突然起立,全场观众也随之站起听完全曲。从此,在欧洲的许多地方都保留着听众站立听此曲的传统,以示对神的敬仰。
(5)师生共同总结巴洛克作品的特点:节奏强烈、跳跃,复调和主调音乐结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富于情感变化。
4. 欣赏《惊愕交响曲》 第二乐章
(1)聆听《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请同学闭眼静听音乐。一位同学到前面观看学生听音乐时的表情变化。同学:(一开始表情平和,后突然吓一跳)。
(2)教师简介海顿及《惊愕交响曲》创作背景。
惊愕和弦的运用和主题的出现,表现出了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对附庸风雅的贵妇的讥讽。海顿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3)熟悉“惊愕”主题,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视唱此主题,并用口风琴吹奏。
(4)聆听全曲(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回答问题。
① 采用什么手法写作?(变奏)
② 在整个乐章主题变奏了几次?每次变奏有哪些特点?
共变奏四次。主题:由第一、第二小提琴演奏。变奏一:主题在弦乐中音区演奏,第一小提琴在高音区旋律性装饰。变奏二:调性由大调转变为小调。变奏三:节奏变化。变奏四:主题在高声部,中低声部以分解和弦伴奏,力度增强,气氛热烈。尾声:主题再现。
5. 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
(1)简介作曲家莫扎特。此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3首小夜曲中最的一首,共四乐章,本节课选听第一乐章。
(2)聆听《G大调弦乐小夜曲》音频,感受音乐,教师提问两个主题的情绪?
① 主部主题:雄壮有力。
② 副部主题:柔美抒情、活泼欢快(老师补充运用颤音、跳音展示出青春的活力)。
(3)熟悉主部主题前四小节。(学生哼唱)并感受和弦色彩。
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范文合集总汇三
教学目标
1. 学唱歌曲《弯弯的月亮》,体会歌曲中幽幽的思乡之情,培养歌唱能力。
2. 初步了解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选用不同的伴奏方法为歌曲配伴奏,发现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3. 欣赏《花好月圆》,了解民族管弦乐的特点,风格特征。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唱乐、吟诗、赏画实践活动,对“月”之情结作一次深刻体验。
2. 用轻柔深情的音色演唱《弯弯的月亮》,较好表达歌曲意境。
3. 体会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月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4. 通过欣赏《月夜》和《花好月圆》,了解外国艺术歌曲和中国民族管弦乐不同旋律的特点、表现方法以及风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学唱歌曲《弯弯的月亮》
1. 月有阴晴圆缺,你最喜欢什么形状的月亮? (白玉盘般的圆月、弯弯像小船的弯月。) 有这样一首歌,歌里有弯弯的月亮、弯弯的小桥和童年的阿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歌曲《弯弯的月亮》。
2. 欣赏《弯弯的月亮》动画。
3. 请学生回答歌曲的音乐情绪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表达了幽幽的思乡情和对童年的追忆。)
4. 欣赏刘欢演唱的《弯弯的月亮》视频片段,学生小声哼唱。
(1)学生对作品很熟悉,引导学生注意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作用及反复记号的运用。
(2)讨论演唱方法。
(教师提示:圆润优美的嗓音,训练有素的气息控制,清晰含情的咬字吐字,良好内在的音高节奏感以及婉转自如的运腔和心灵真情的抒发,其歌声一定是甜美抒情动人的。)
5. 简介演唱者刘欢(图片)及词曲作者李海鹰(图片)。
6. 学生以各种形式演唱、表演《弯弯的月亮》,并评选出表现最为出色的给与表扬。
二、欣赏《月夜》
同学们的歌声,悠扬动听。老师仿佛通过歌声,看到了一轮弯弯的月亮就在眼前,还有月亮下面美丽的阿娇„„外国歌曲作品中也有一首歌唱月亮的,让我们对比欣赏一下,看看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1. 聆听艺术歌曲《月夜》。
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旋律流动平稳。独立的钢琴伴奏,展现了月夜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也表现了一个热爱故乡、思念故国的人的心灵美。
2. 复听《月夜》片段,体会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教师弹奏钢琴伴奏。)
(1)两遍乐曲在伴奏上有何不同?
(第一遍演奏简单的和声伴奏,[自己编配就可以];第二遍演奏歌曲原伴奏。原伴奏加强了钢琴伴奏内声部旋律的活跃性,更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及表现范围。和弦的模棱两可的作用、意想不到的解决,打乱了我们对调性的感觉,突出了月光朦胧和神秘的意念。)
(2)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钢琴引出月夜的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丽夜空之景,钢琴伴奏使乐曲更加丰富,起到了衬托的作用。塑造了月光如水的情景,使音乐丝毫不显单调,抒发了作者思念故国、热爱家乡的心情。舒曼把艺术歌曲曲调与钢琴伴奏结合得天衣无缝,使钢琴伴奏更能体贴入微,有时钢琴部分甚至超过歌唱部分。)
三、欣赏《花好月圆》
1. 欣赏《花好月圆》,请同学听完后,说说这首作品描写的是什么场面,是通过什么手段表现的?
2. 教师结合乐曲,说出该作品的演奏形式,复习民族管弦乐队的构成。
(演奏形式是管弦乐合奏,它采取吹、拉 、弹、打四个乐器组的多种配合与组织。)
吹管乐器组:笛子、唢呐、箫、埙等
吹管乐器组:二胡、高胡、板胡、京胡等
拉弦乐器组:琵琶、古筝、扬琴(击弦)等
打击乐器组:锣、鼓、镲、响板、木鱼等
3. 进一步思考:该作品体现了怎样的一种音乐风格?判断乐曲主题与表现内容。(作品表现了圆月之夜百花盛开、人们欢悦的生活情景。)(三段主题音频:《花好月圆》A主题、《花好月圆》B主题、《花好月圆》A’主题)
四、唱乐、吟诗、赏画艺术实践活动(根据时间,学生回答,也可把这一环节,作为课后的作业,让学生在课下自由探究。)
《花好月圆》表现了圆月之夜百花盛开、人们欢悦的生活情景,把我们带到一幅轻歌曼舞的音画里。在以“月亮”为主题的中外艺术作品中,有欢快的、含蓄的、抒情的、伤感的,它们是艺术家们“借月感怀”的心情写照。同学们可以说出哪些和月亮有关的民俗活动,说出、唱出哪些作品?
1. 中秋活动:吃月饼,玩花灯,部分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越南中秋节儿童唱主角,韩国人在中秋节会吃松片。
2.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月光》,《月亮代表我的心》《月半弯》《月亮惹的祸》《春江花月夜》,凡高的《月亮升起》,课本上的《松溪泛月图》。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3. 月亮里有音乐吗?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歌曲搭载“嫦娥一号”去探月啦? 回答:《半个月亮爬上来》
4. 欣赏神州七号航天飞船的图片和宇航员杨利伟图片。
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完成任务,大家正沉浸在神七太空漫步的喜悦之中,航天人将继续载着国人的探月梦想,飞向太空。
5. 如果有一天国人能够成功实现探月的梦想,让我们准备几首和月亮有关的作品带到“月宫”。同学们,你们会推荐什么呢?老师盼望会有同学们的作品,也在其中。
五、课堂小结
月亮是爱与美的象征,因为月亮光照大地的时候,让人感到月亮也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灵性和感悟。特别是中秋夜圆圆的月儿,就是人们心目中团圆的象征。中秋佳节才会代代相传,绽放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辉。望月赏乐,孤单的夜晚会变得温暖,音乐与心情可以一同分享。
人教版四年级美术教案范文合集大全
上一篇: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范文合集总汇
下一篇:高二下学期化学说课稿精选范文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