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高一体育说课稿模板五篇2020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历史说课稿最新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历史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第三单元是以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为主线,展示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发展的进程。本节是本单元第一课,本课从光荣革命和议会权力的确立、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三个方面来阐述,实际也就是讲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到发展的过程。要求让学生从中体会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特点和作用,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光荣革命的基本史实; 《权利法案》制定的基本史实;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内阁的构成及作用。

2.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体验的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使学生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通过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注意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其特点的分析、理解和把握。 依据:本节内容主要围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而展开,所以确立过程肯定是重点;同时本单元讲的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

立与发展,要求学生理解欧美代议制的特点,从而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难点:对君主立宪制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及君主、议会、内阁的关系及各自的作用。

依据:学生在初中对近代英国史的了解侧重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过程及意义,而对《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内阁制的形成等内容了解明显不够。对当今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认识也只是基于时事的感性认识层次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 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整体而言,本课教学我采用的是“探究式教学方法”,包括:提问法、讨论法、材料引导法、多媒体演示法等,这样既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五、教学思路

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我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对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把它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四个模块,全部围绕英国君主立宪制来学习, 同时按详、略、详、略的规律来安排本节内容的教学,注意做到详略得当,由浅入深,重点突出; 同时注意紧扣时政吸引学生兴趣;注重“论从史出” ,通过材料或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得出结论。

六、说教学过程(略)

高三历史说课稿2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

2.公元前12世纪以后的大约

三个世纪被称为荷马时代

3.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

4.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_

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阅读摘要

工商业的发展

1.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

3.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

纲要图示

情景再现

辩论比较

首席执政官梭伦

1.萨拉米斯岛问题

2.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史论结合

自主探究

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梭伦改革的背景和条件: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工商业发展和首席执政官梭伦。这就从政治、经济和人物三个角度揭示了梭伦改革的必然性,为下一课理解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做好了铺垫。

本课引言首先肯定的指出雅典城邦在古希腊乃至整个世界历史当中的光荣地位,然后用了一个“然而”,话锋一转,强调这种光荣并非与时俱在,从来天成的,而是在曾经“风雨飘摇”的危机中,靠着人的觉醒、凭着人的努力创造的。杰出政治家梭伦的领导的大力改革奠定了雅典繁荣的基础。这里用了一个转折和一个递进的叙述手法,先扬后抑再入题,巧妙的蕴示出雅典城邦文明同任何其他历史现象的出现一样,也是人类在曲折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的结果;也是时代造就英雄,英雄推动时代的体现;也是与时俱进搞改革,求真务实谋发展的又一佐证。

教材提供的两个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建议教师化整为零,各个突破。探究一:“早期雅典城邦的贵族政治与社会矛盾”可以化解为1.早期的雅典城邦是怎样形成的?2.贵族政治主要表现为哪些?3.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城邦的社会阶级结构呈现什么特点?4.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5.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是怎样形成的?6.工商业奴隶主与平民、贵族的关系如何?探究二:“梭伦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可以分解为1.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的客观条件有哪些?主观条件有哪些?2.从梭伦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历史学习当中,你做何感想?教师可以参照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答案。这样,阅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思考问题的过程就是训练的过程,解疑释惑的过程就是教学的过程。

本课需要理解的三个概念:城邦、贵族政治、债务奴隶制可以由教师直接提供给学生以节约学习时间,也可以让学生亲自检索查询以培塑研究习惯。

第一目 “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教材从雅典的地理位置说起,暗示了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走向乃至社会政治特征的影响。《古代希腊》地图与教材正文文字相得益彰,形象直观,鲜明具体,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和掌握。 随后教材介绍了荷马时代和雅典城邦国家雏形的形成情况,建议教师引入一些关于荷马和荷

马史诗的课外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荷马时代”和“城邦”这两个相关历史概念。

接下来教材用两个自然段重点叙述了公元前8至公元前6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的成因、表现、演变和发展趋势。在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在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教材举出了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_,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但是,统治政策的局部调整不可能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化解雅典的政治危机必须进行真正的社会政治改革。建议教师利用教材上引用的一段[资料回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寻找事实,以史实解析材料,理解教材。比如,可以请学生举事实说明当时雅典是否“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到了真正危险的境地”是什么意思?“一个高压力量”指的是什么?造成“这种困扰”的原因除了“贫富不均”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为什么说“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决这种困扰”?后来历史的发展与这位历史学家的预言相一致吗?这样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注释、引申和转义,有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生成能力,实际上也是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训练方法。这样的解析做得多了,学生就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解题思路、阅读习惯、思维方式、探究心理等等,都会有所长进,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也才能真正达到。

第二目 “工商业的发展”

第三目 “首席执政官梭伦”

教材首先讲述了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的一个重要契机──萨拉米斯岛问题。承接教材前面的叙述,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雅典附近一些城邦在经济上和军事上赶上并超过雅典,以致梅加腊城邦占领了雅典出海门户萨拉米斯岛,这就沉重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雅典几次派兵去争夺,结果都失败了,而后,为压制民众的不满,_竟颁布了一条屈辱的法令;任何人都不得提议去争夺萨拉米斯岛,违者必处死刑。梭伦从文献资料、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考证出萨拉米斯本应属雅典所有,他对_的这种懦弱行为深为不满,为了唤醒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同时避开不公正的法律的残酷制裁,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佯装疯癫。于是“疯”了的梭伦经常出现在雅典的中心广场上。只见他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双手不住地擂打着自己的胸部,招来许多围观的百姓。这时,他就会对着人群大声朗读他的诗篇:“啊,我们的萨拉米斯,她是多么美丽,又多么使我们留恋,让我们向萨拉米斯进军,我们要为收复这座海岛而战,我们要雪洗雅典人身上的奇耻大辱??”,在不明真相的人们的惊叹、惋惜声中,梭伦滔滔不绝地朗诵着,终于用激越的诗篇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禁令废除,战事再起。公元前600年左右,年约30岁的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统帅部队,一举夺回了萨拉米斯岛。赫赫军功使梭伦声望大增,成为雅典最负名气和影响的人物,也为他日后实现改革弊政的宿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一场自上而下、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开始了,雅典城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教学建议,教师可以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萨拉米斯岛问题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形成萨拉米斯岛问题与梭伦登上雅典政治舞台有着重要关系的认识。然后充分挖掘教材《历史纵横》中提供的“疯诗人事件”的材料和有关梭伦的旁白介绍的教学价值,适当插入一些素材帮助学生尽量全面的了解这位首席执政官,以暗示学生人生际遇的复杂和成功来之不易的情感取向。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前文的学习,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这对于陶冶学生人格情操和提升精神品位,树立实现人生价值要凭高远的理想、不懈的奋斗和抢抓机遇的价值观将起到感召示范、默识心通的作用。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迅速完成记忆目标,教师首先板书关键词:雅典地理、荷马时代、贵族政治、平民_,然后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别予以简释。这种教学设计的思路是:经过学生这样的一看、一读、一说和教师一点评,学习者对于“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历史时间、政治发展等都有所了解,既能强化记忆又能简化理解,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是一种教少学多的选择。

关于“工商业的发展” 一目的教学。教材出示了三幅插图:《橄榄油出口》《古代雅典制作的陶瓶》《改革前的辩论》,展示了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工商业发展与贵族政治专权现状之间显见的矛盾。教学时,教师可以此为线索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公民代表,以课堂小话剧的形式展开辩论,让学生在历史思想的碰撞和历史思维的联系中感受和把握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随后教师总结,将三派主张对照列出,形成纲要图示,作为板书内容直观的呈现给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方便学生的深刻记忆和准确理解,并争取拓展学生知识视野,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效果。

关于“首席执政官梭伦”一目的教学。主要教学目标是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一展身手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以陶冶学生人格情操和提升精神品位,树立实现人生价值要凭高远的理想、不懈的奋斗和抢抓机遇的生命态度。教师可以萨拉米斯岛问题为线索,提出系列问题,萨拉米斯岛的地理位置有何特征?雅典丧失萨拉米斯岛的原因有哪些?丧失萨拉米斯岛对雅典将产生什么影响?围绕萨拉米斯岛问题,雅典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梭伦的政治命运与萨拉米斯岛问题有何关联?能否就此得出结论说“如果没有萨拉米斯岛问题,就不会有首席执政官梭伦,不会有梭伦改革”?这样有史有论,夹叙夹议,引导学生深化对梭伦人格命运的认识,把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的客观规律。最后,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集思广益,师生共同探讨:“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一展身手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以及由此我得到的历史启发。”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本课的导入,教师可以做这样的谈话:

梭伦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他还是我们所了解的第一位雅典诗人,他在诗中解释了他的目标。他谈到“eunomia”或者说“好的政府”,他把这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下面简单形式的道德规则:neminemlaede imo omnes,quantum potes,iuua!即: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

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回顾探讨梭伦之前雅典城邦曾经充满危机的历史。

案例二 在学习“首席执政官梭伦”一目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梭伦早期游历经商生涯的事实,介绍一些梭伦的诗篇诗句和趣闻逸事。

梭伦出身于贵族家庭,年轻时一面经商,一面游历,到过许多地方,漫游名胜古迹,考察社会风情,后被誉为古希腊“七贤”之一。梭伦在游历中写过许多诗篇,如“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受穷;但是,我们不愿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他还在诗中谴责、抨击贵族的贪婪、专横和残暴。这些诗篇为他赢得了“雅典第一位诗人”的美誉。梭伦早期的游历经商生涯,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和经验,而且使他了解了下层平民的疾苦,从而抛弃了贵族的骄矜,对他一生的改革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案例三 在结束课堂学习时,教师可以教材引言中提到的《研究的主要问题》为题,细化解析(参见本课《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部分),投影打出,要求学生做书面回答,作为笔记小结。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高三历史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北魏的崛起与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缺陷;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有利条件,进一步理解采用汉族的先进制度和生产方式必要性和必然性;

(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前秦统一北方和北魏统一北方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小组讨论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进步;

(2)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

(3)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一是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二是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三是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学习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学习先进、迎头赶上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正视问题、找出办法、想出对策的意识,有助于让学生认识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北魏骑马武士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北魏骑兵威武健壮、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威武形象。(或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师:这和北魏迅速崛起有什么关系?

生:这是北魏迅速崛起、一统北方的原因。

师:对,孝文帝登基后,北魏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那么,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北魏当时有哪些社会矛盾?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教师先对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作一介绍:

然后,教师对鲜卑族作一介绍:

☆部族与政权兴衰: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匈奴西迁后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公元2世纪中叶首领檀石槐被鲜卑各部推为“大人”,建立包括宇文、慕容、拓跋、段、乞伏等部的军事联盟,分东、中、西三部,各部均置大人统领。东汉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所制“角端弓”为古代有名的武器。檀石槐死后鲜卑部落联盟解体。十六国时期鲜卑的慕容、乞伏、宇文、拓跋等部都曾建立政权。特别是拓跋部于5世纪中建立北魏王朝,统治北部中国达140余年。

☆野蛮落后的民族:

公元304年,当时还是“八王之乱”。幽州刺史王浚引进慕容鲜卑来对付成都王颖。慕容鲜卑乘机大掠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回师途中一路上大肆奸淫,同时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王浚发现后,要慕容鲜卑留下这八千名少女。慕容鲜卑一时吃不掉,又不想放掉。于是将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于易水,易水为之断流。

冉闵灭后赵政权,一次解放被掳掠的汉族女子达二十万。这些汉族女子不是被掳去作妻作妾的。而是作为“双脚羊”一样的家畜。随时随地被奸淫蹂躏。也可能随时随地被宰杀烹食。有五万多少女这时虽被解放,但也无家可归。被冉闵收留。后来冉闵被慕容鲜卑击败,邺城被占。这五万名少女又全部落入食人恶魔慕容鲜卑的手中。慕容鲜卑奸淫污辱,又把这五万名刚刚脱离羯族魔爪的可怜少女充作军粮。一个冬天就吃了个干净。邺城城外这五万名少女的碎骨残骸堆成了小山。

1、建立:386年 拓跋珪

公元338年,拓跋部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坚攻代,什翼犍战死,代灭。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孙)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2、迁都:398年 盛乐→平城(今山西大同,第一次迁都)

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称皇帝——即北魏道武帝。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409年),北魏开国皇帝(386年—409年在位),鲜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寔的儿子(一说为什翼犍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爷爷。376年,秦灭代国,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10年后即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前秦灭亡、北方混乱的机会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自称皇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自己最后在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

其政绩:在他在位期间,对外遏制了柔然等族的袭扰,稳固了北魏的边疆;对内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称帝建国,仿中原封建制度营建宫室,制定各类典章制度、礼仪等。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把文化水平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条件之一。对拓跋鲜卑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使各个民族都成为北魏的编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拓跋鲜卑在新的环境、新的条件下很快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方面,在继续注重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务农息民”、“劝课农桑”、“计口授田”,在黄河以北、五原、云中、代郡等地(今内蒙古中西部和山西省部分地区)大兴农业,开立屯田,而且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稳固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加速了拓跋鲜卑封建化的进程。其更为重要的意义则在于使拓跋鲜卑成为第一个统一北方地区并建立政权的北方游牧民族。

3、统一: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了黄河流域。

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北魏明元帝)、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承其前业,擢用汉族大地主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渤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数百人担任官职,形成了拓跋贵族与汉人世家豪族的联合封建政权,国势大盛。

拓跋嗣死后,16岁的拓跋焘(太武帝)即位,即位之初就以少胜多,顶住了当时北方大漠政权——柔然的疯狂入侵。拓跋焘开始主动反击柔然,先后13次出兵柔然,以429年战果最为辉煌征服了漠北一带,柔然臣服,为日后统一北方又迈出重要一步。公元427年,又用3万骑兵攻破了坚不可摧的统万城,从此北魏统一北方的形势已经不可逆转。公元431年灭夏,平山胡,西逐吐谷浑,又于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使北方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于统一,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4、统治:北魏统治者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使北魏政权雄踞于北方。

(1)道武帝拓跋珪的统治政策:

①实行编户,定居生产:对拓跋鲜卑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使各个民族都成为北魏的编民,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在继续注重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务农息民”、“劝课农桑”、“计口授田”,在黄河以北、五原、云中、代郡等地(今内蒙古中西部和山西省部分地区)大兴农业,开立屯田,而且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稳固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加速了拓跋鲜卑封建化的进程。

③重用汉族地主,仿汉制设官;

④设立太学,培养人才。

(2)太武帝拓跋焘的统治政策:

①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拓跋焘积极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经验和政治制度。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着力整顿吏治,多次下诏令严厉制止官吏的贪残行为,通过巡行察访了解官吏政绩,不称职者罢免,有恶行者处之以法;进一步修订律令,征用汉族士人崔浩、游雅、高允等先后三次更订律令,大量吸收中原汉族律令条文,使之更适合汉族情况。这样,拓跋族的封建化在政治上逐步加深。

②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拓跋焘倡导儒学,崇尚文教,兴办学校,整理经籍,修编国史。拓跋焘采取的崇尚文教政策,使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很快地为拓跋部所熟悉和接受,因此,后人司马光和胡三省都说:北魏自平凉后,儒风始振。尤值一提的是,随着学校的建立,教育的发展,儒家经典的整理刊行,提高了拓跋部的汉文化水平,培养了一批精通儒家学说的拓跋部知识分子,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

③劝课农桑,提倡节俭:拓跋焘也吸取了汉族统治阶级的传统政策,劝课农桑,崇尚节俭,按人口分配土地,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

【注意】道武帝拓拔珪在位时拜崔宏为尚书,主持制定官制、法律等;而崔浩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崔宏与崔浩为父子关系:父崔宏,号称冀州神童,北魏初累官至吏部尚书、大人,赐爵白马公;而崔浩比他父亲更有才华,《魏书·崔浩列传》说他:“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宗主督护制——制度建设的弊端:

(1)性质: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

西晋末年以后,北方长期战乱,十六国时期,诸少数民族政权频繁更迭,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实际已不复存在,各地豪强地主聚族而居,纷纷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占据有利地势筑坞立堡,割据一方,武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生存。这些豪强地主称为宗主,坞堡里的农民实际上是坞堡主控制的依附程度不等的农民(又称包荫户,宗主与包荫户之间是一种主人与佃客的关系,而佃客形同于农奴),向坞堡主交纳地租,承担劳役和兵役。魏道武帝建立北魏政权时,拓跋鲜卑缺乏封建统治的经验,按照公社结构来认识这些宗族坞堡组织,为了取得各地宗主的支持,建立联合统治,承认宗主在地方上的势力和他们的政治经济权利,利用他们代替北魏政府督护地方。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时,采纳给事中李沖建议,于太和十年(486)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

(2)目的: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

(3)内容:宗主(即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农民名义上依照财富多寡承担数额不等的赋税负担,实际上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北魏前期征税,由“县宰(令)集乡邑三老,计赀定课”,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如《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此外,北魏临时的赋税征收和徭役调发是很多的,主要也是加到劳动人民头上。所以,九品混通虽有其名,而流弊是严重的。

(4)影响:

①导致赋税制度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②引起两个矛盾的激发——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发;

阶级矛盾:宗主之下的苞荫户多数没有户籍,是地主的私家人口,所受剥削和奴役极重。可见这种制度只对大地主有好处;对广大农民只有痛苦,没有好处,反而加剧了阶级矛盾的激发;对封建国家来说,则只是为巩固初建立的政权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对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调发都极为不利。

民族矛盾:北魏建立初期,还是一个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部族。在进入中原过程中,虽因采纳了一些汉族地主的建议和受中原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而逐渐封建化,但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尚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这一期间,长期大规模民族征战的不断取胜形成了北魏贵族集团的民族优越感和歧视其他民族的心态,除了野蛮的屠杀外,还将大量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变为奴隶和杂户(身份低于佃客,略高于奴隶);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从而激化了民族矛盾。同时,统治集团内部也存在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矛盾,出于政治、经济利益和民族差异的原因,鲜卑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处处压制汉族地主势力;汉族地主虽被纳入统治集团,但并不掌握实权,长期的正统观念使他们在内心又瞧不起鲜卑贵族;鲜卑贵族常因意见不一对汉族地主横加屠杀,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的辅国元老崔浩被杀,除因撰修北魏史书直笔实录得罪当朝统治者外,深层原因还有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这些都使西晋以来因“五胡内迁”产生的民族矛盾严重恶化。民族矛盾的恶化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稳固。

2、各地人民起义:陕西 各地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引发了445年陕西关中地区卢水胡盖吴领导的武装起义。关中地区自魏晋以来已成为多民族聚居区,这里生活着汉、匈奴、氐、羌、鲜卑、卢水胡各少数民族,西晋时人江统曾说:关中之人百余万口,戎狄居半。北魏征服关中后,对这里的各族人民实行民族高压政策。盖吴曾领导了一次起义,盖吴,卢水胡人,卢水胡是匈奴别部,因居于卢水而得名。起义爆发后,北魏长安镇副将元纥率军前往镇压,被击败。于是,关中各族人民尽皆响应,起义军扩大到十万余人,北魏关中统治摇摇欲坠。拓跋焘亲自领军征讨,他采取分兵牵制、各个击破的策略,几经周折才将起义镇压。在镇压盖吴起义的过程中,拓跋焘对沿途响应起义的各族人民进行了残酷杀戮,力图以民族高压政策来扼杀反抗斗争,暴露了其统治者的本性。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临朝听政:

措施:①颁行班禄制:让官员按官职大小领取俸禄,严惩贪官污吏;

②推行三长制、均田制、租调制等,进一步推进北魏的封建化;

③对孝文帝实施系统的汉化教育(冯太后的贡献):

【备课资料】文明冯太后:

冯淑仪(442~490),北魏文成帝后。文成帝病死,献文帝即位。丞相乙浑专权,企图谋反。她组织力量,捕杀乙浑,并临朝听政。献文帝被毒杀后,孝文帝年幼,再次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专权达25年之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于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

作用: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并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使孝文帝对汉族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对后来的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

2、孝文帝即位及精通汉文化:

拓跋宏(后改姓元) (467-499),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献文帝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后献文帝又禅位于他,改年号为“延兴”。时年仅5岁,由冯太后执政。冯太后于490年9月病逝,亲政。在位29年,于南征途中病逝,终年33岁。

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老》《庄》,尤精释义。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记》)这种孜孜不倦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精神,造就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资料回放】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卷七下《高祖纪》

问:这段文献记载,反映的是孝文帝哪方面的造诣?这些对他以后推行改革有什么影响?

答:反映的是孝文帝在掌握汉族先进文化方面的造诣。孝文帝较好地掌握了汉族先进文化,深刻地认识了汉族文化深邃丰富的内涵,对他按照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和政策进行改革提供了坚实基础。

★教学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包含三个主要内容:

为孝文帝改革奠基础(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

孝文帝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由于北魏政权各种制度的欠缺,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致使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三、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思考一下,你认为太武帝的言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提示:反映北魏统治者不能较好地处理民族关系,对其他各族人民实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

高三历史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_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_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_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_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_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_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_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_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_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二)学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_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_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_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_措施”的解决方案。

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比如张居正当时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张居正死后的下场可以证明这点。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_的影响”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_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_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__。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_、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_、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课堂小结

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布置作业

高三历史说课稿5

我们称古希腊是_政治的摇篮。古希腊语中_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_通常是指与_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_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古代希腊_政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中的亮点之一,它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本课内容主要讲述古希腊_政治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发展、辉煌及衰退的过程,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不同于中国古代_政体的另一幅灿烂的政治画卷,让我们去亲自感受西方的_政治制度在人类政治历史发展历程中地位和重要影响。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_政治产生的条件。知道雅典_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_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_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_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_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_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_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_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_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_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_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_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_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_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探究式学习。

自主学习: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教师创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共同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高中历史说课稿

探究学习:怀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对历史的质疑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态度与情感。

四、说教法

1.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及素质教育思想。

2.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

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公_识及政治参与意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及撰写历史论文,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学习与想像的空间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悬念:“你知道以下这些英语名词的最初来源吗?你知道这伟大的雕塑作品产生于何时何地吗?你知道以下这两位伟人诞生的地点吗?他们产生于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时代,他们一起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辉煌的文明?”让学生在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发出召唤:让我们一起参观西方文明的摇篮,探寻西方文明之根……

2.问题探究

(1)总论:

指出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之源,被称为“海洋文明”一句话概括本单元主要内容:文明表现: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的奴隶主_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世界文明贡献良多。

概念剖析:_政治的含义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_通常是指与_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_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2)讲解_的形成过程:

首先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地图,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解释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资料引入:利用图片和文字立体的展示古代雅典_政治形成的进程: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_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_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_进入“黄金时代”。

(3)_政治的特点

情境创设:“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3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通过此题,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对_政治内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报社记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写出一篇有关希腊_政治的内容、操作流程及评价的报道,你将会采访哪些人,提出哪些问题?去参观哪些地方?采访后你将会给你的报告拟一个怎么样的题目?如果你是被采访者,你又将如何回答提问,评价希腊_政治?”完成此题的要点是教师必须指给学生明确的操作程序,并作好示范,如教师分别示范记者与希腊公民,并在最后作好评价。设置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辩证的评价能力,强化学生对雅典_政治的得失的认识。

最后,在已经充分了解_政治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雅典_政治的特点,这样,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4)评价_

通过对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_的介绍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讲话、陶片放逐法,使学生认识到,雅典的_在统治阶级内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并促进了希腊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过伯利克里讲话、图片、文字分别讲述希腊人重责任感、渴求知识的民族性格,并请学生朗读有关雅典人生活的有关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情逐渐升温,引发学生对_的充分认同及对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无限神往。

问题设置:让学生思考雅典_政治对后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响。同时指出“_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_政治的必然性。

用书中的两段材料分析希腊_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其影响。

4.课堂小结

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

撰写历史论文

首先布置论文范围、主题;其次进行举例;最后提供相关查阅资料的网址。

此题设置的目的,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与概括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并深化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