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笛》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乐园在南京招考演员的终试中,主考大人外国音乐大师让木笛演奏员朱丹任选一首乐曲表现欢乐,可朱丹却因为那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不想演奏欢快的乐曲被取消参赛资格,入夜,当音乐大师以纪念碑前听到了朱丹如泣如诉的笛声后又意外录取朱丹的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木笛》说课稿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木笛》说课稿1
《木笛》是一篇记事写人的文章。是江苏作家赵恺《木笛》的三部散文小说中的第一部。是北京版课改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作为精读课文,分两教时上的。在人教版中是第九册中的选读课文。原来,就是打算替换《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后因网络关于取消《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反对声过高,才保留了《狼牙山五壮士》,而把《木笛》当作选读课文保留的。
这篇课文是很多名家都爱上的一篇好课文。课文描写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到乐团参加终试时,因为当日正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而被取消考试资格,后来又被破格录取的感人故事。我把它作为一教时来学习。
根据我的理解,遵循略读课文和本课的特点,决定以感情线贯穿全文,在策略上采用抓住重点句,回环学习,在理解和感情上不断增量的办法。
教学目标:
1、学会快速浏览课文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反复揣摩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感悟他爱国的情怀。
3、感受朱丹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开门见山 直接揭题
1、 出示课题《木笛》。图片解释木笛。
2、 根据课题,你可以提哪些问题?(简单归纳)
3、 那么让我们走进课本,聆听那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 初读课文 初知大意
1、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直奔笛声,正确朗读笛声
1、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指名朗读,指正读音,读通句子。齐读句子。
2、师:我们都听到了,孩子们也听到了,他们仿佛听到的是怎么样的笛声呢?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交流理解。
四、揭开历史,再次感知笛声
1、图片呈现,教师解说南京大屠杀。
看到这些血淋淋的数字,你想到的是什么?感受到的是什么?(板书国耻)
2、朗读朱丹的笛声。
3、师生对读考场上朱丹和大师的一段对话。
4、、这里,朱丹放弃了什么?他在坚守什么?你想对朱丹说些什么吗?
五、临近石碑,聆听生命心曲
1、找到并画出临近石碑孩子们手捧红烛悼念亡灵是句子。
2、教师引读句子。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4、师生配乐齐读朱丹的笛声。
5、师:同学们,这笛声,为何而泣?又向谁倾诉?在请大家提起笔,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一两句话。(配乐)
六、感悟梅花,奏响爱国乐章
1、找到课文中描写有梅花的句子。
2、阅读理解,体会写法。
3、全班再次齐读朱丹的笛声。
七、总结拓展,铭记爱国之魂
1、探寻大师惊人举动的原因。
2、补充原文对话。(板书国魂)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木笛》说课稿2
说设计理念:
在这一课时的学习中,我预定尝试“初读整体感知——再读聚焦感悟——深读情感体验——读得共生共鸣”为主要的设计思路。首先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上的把握,然后抓住“那一曲木笛声”作为文本解读的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触摸词句的温度,倾听词句的声音,更是逐渐引导学生从读薄“笛声”到读厚“笛声”之中,真真切切的品味国耻国难的痛楚至极,真真切切的感受作者铭记耻辱,誓写国魂的满腔壮志!
说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通读课文,限度的促成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在此基础上,抓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在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倾情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历练学生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从“国耻”中印证“国魂”。
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 聚焦笛声
1、示题,读题,了解“木笛”所谓何物?引出木笛背后的故事。
2、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办法解决读文过程中的词语理解障碍。
3、通过交流朗读令自己特别感动的镜头,反馈学生初次读文效果,并随即正音帮助。
4、话语引领,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课文中直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笛声的相关话语。
(“笛声”是这篇课文的文眼所在,是叩询文本的一把钥匙,也是课堂叙事的一条脉络。老师通过“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这样一句亲切引领,恰如其分的对文本的切入作了回望与印证。)
二、读薄笛声 倾听声音
1、引导学生从很长的一段话中,发现并提炼描写笛声的四组词语。
2、读读这四组词语,感受这词语背后仿佛传递给我们什么信息?
3、引领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假如现在朱丹就站在你面前,你有什么想问他的?
(读词需要语境。词语从文本中被挑拣出来,而非剥离出来。因此,这些词语的身上依然留存着母体的肤温与体香。由词散发开去,是倾听还是联想,都是对文本语境的回归与拥抱。)
三、追随笛声 品味泪水
1、话语引导学生,随着笛声去寻找朱丹为何流泪的缘由?
2、扪心读读血红数字,品尝国耻国难的无比痛楚。
3、情景深情朗读考场上朱丹与大师的一段对话。
(追随笛声,发现朱丹为何流泪,课堂开始折向读厚。当学生的目光首先直面那一串殷红的数字,学生的心灵跟随笛声,一起残忍的面对那一份永远不该忘怀的耻辱;当学生的声音,字正腔圆的读响在朱丹与大师的对话中时,笛声又再次的在对读中堆积无言的国殇和无尽的创伤。对读,悄无声息地完成了由旁观者到当事人的角色置换,场景置换与心灵置换,同时也改变了学生亲近文本的方式。)
四、再奏木笛 聆听心声
1、随着音乐,我们自然的将目光过渡到画面:来到石碑前的朱丹,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引导学生试想:站在这一片烛光前的朱丹,他此时此刻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3、课堂中真正响起木笛之声,并组织学生创设这样的一个矛盾反诘话题:朱丹,考入乐团是你梦寐以求的愿望,现在你就这样草率地离开考场,难道你就没有为自己的艺术前途担忧吗?
4、引领孩子试想:孩子们,从朱丹的角色中走出来!我在想,如果当时那位外国音乐大师也在现场,他也看到了这一片烛光,也听到了这一曲木笛声,我不知道他又该作何想法?
同时顺利的引出故事中被特意隐去的结局。
(笛声还是这样的笛声,词语还是这样的词语。学生经由“读薄笛声”时的情境感知,进入“读厚笛声”时的意境领悟,进而迁升至“读出心声”时的心境体认。这一阅读境界的提升,亦是学生言语智慧,言语情怀和言语人格的重新确证和构建。课既至此,文本、师生、作者之间的心理交融,终得完美融合。)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木笛》说课稿3
《木笛》是写人记事的文章。表现了朱丹爱音乐但更爱自己的同胞的美好情怀。按事情发展顺序和地点转换顺序可以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能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朱丹对遇难同胞深切的怀念之情以及对音乐的热爱。
3、激发学生情感,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朱丹爱音乐但更爱自己的遇难同胞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质疑导入
直接板书“木笛”,让学生读题质疑:围绕木笛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谁的木笛?为什么要用木笛作题目?(因为通过质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直扣文章中心。)
二、自读思考,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要强化初读,要拿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感悟。
1、初读课文,大声自由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木笛写了怎样一件事?
2、再读课文,思考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入夜,朱丹向纪念碑走去”这几个不同的地点,把文章分成三段。
三、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讲读课文第一段
指名读,交流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重点要让学生从第二自然段的朗读中知道,考试要求苛刻,高手如林,要在这样的应聘中脱颖而出是非常不容易的。
过渡语:经过严苛的两轮考试后,每种乐器只剩两名乐手,而木笛演奏员只需一名,主人公朱丹是怎样对待接下来的考试的呢?
2、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说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朱丹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这儿重点要让学生理解三点。
A、朱丹是个很有才华的年青人。一是他从高手如林中脱颖而出;二是音乐大师也表扬他很有前途。
B、朱丹对音乐无比热爱。这可以从两个地方看出来:一处在第四自然段中“他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只有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才会如此珍爱自己的乐器。另一处在第二十三自然段中,当他被取消参赛资格时,他的眼中顿时涌出苦涩的泪水,把抽出的木笛小心地放回绒套默默地走了。这是为了他所钟爱的事业所留下的泪水。
C、他对同胞热烈而深沉的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次参赛机会来之不易,他为什么会被取消参赛资格呢?原来是他因为那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不想演奏欢快的乐曲,为了同胞他宁愿放弃来之不易的机会。当大师要他珍惜他的艺术前途时,他本来还有机会,可朱丹说“请原谅”又一次表现他对同胞深深的爱。
因为这一部分以对话为主,所以在感悟之后,我让学生带着敬意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朱丹对同胞那深沉的爱意。
教师小结:这一部分作者郑重抓住了朱丹和音乐大师的语言描写充分表现朱丹热爱艺术但更爱同胞的美好情怀。这一位优秀的青年,难道他的才华变这样被埋没吗?让我们接着学习第三段。
3、讲读第三段
(1)指导学生看第一幅图,体会孩子们对烈士的深切怀念。
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怀念之情,悲痛之情。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第26自然段,重点理解比喻句“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这组比喻象征着孩子们也会像他的先辈一样,继承先烈的遗志,并将革命传统发扬光大。
(2)出示第二幅图。问:朱丹在干什么?孩子们的表情怎样?然后让学生读一读文中是怎样写朱丹的演奏的?重点让学生从第27自然段的文字中体会到正因为朱丹把他对死难同胞的热爱和他对艺术的热爱融为一体,才使他的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才使他的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才使他的笛声连音乐大师也为他深深折服,并诚恳道歉,向他鞠躬,重新认识了朱丹,而且还录取了朱丹。
四、总结全文。
朱丹因为对同胞的爱被取消参赛资格,又因为对同胞的怀念演奏一曲后被意外录取,从他的笛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音乐家伟大的民族情怀。
五、布置作业。
小片断练习:当朱丹来到你身边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木笛》说课稿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悲凉凄切、如泣如诉”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感悟朱丹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体会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所起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_刻骨铭心的痛楚,增强学生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寄托的哀思,体会朱丹悲戚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策略
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在读中悟,悟后促读。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人物的品质。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
2.在教学中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采用朗读、想象等教学方法解决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梳理问题,引入探究
1.导语:木笛,一种中国民族乐器。清音洋溢,圆润厚实。课文围绕着一支木笛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快速浏览全文,回忆主要内容。
关键词:拒绝,录取。
2.故事一波三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听了故事的概貌,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3.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起阅读期待。
(二)深入探究,品读体会
1.我们先来看看朱丹什么样?找到描写他外貌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
(1)指名读语句,提示:云锦,中国传统织品,美若云霞;梅花,冒雪而开,别有风骨。从他的衣着上你感到了什么?
(2)他一出场,就让我们看到了他挺秀的英姿,从他的外貌让人感受到他的独特气韵。再指名读外貌句,齐读。
2.朱丹一路过关斩将,两轮赛事后进入终试,让人对他的演奏充满了期待。然而考场上他的举动让人颇感意外。自读相关段落,说一说发生了怎样的一幕?
3.默读相关段落思考:一场考试,一次拒绝,为什么说朱丹的放弃考试让大师深感惋惜?把你读懂的内容简单批注在段落旁边。
4.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语,从不同角度思考。
角度之一:从考场氛围的角度感受这场考试非同寻常,在这次考试中主动放弃让人感到意外。
(1)让学生从“要求严苛、竞争激烈、都是高手”等词语中体会高手云集,进入终试不易。
(2)抓住“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声名远扬”等词语体会考官不同凡响,对艺术水平要求高。
(3)追问:罗丹,的雕塑家,他打量雕塑作品时什么样?大师像罗丹打量雕塑作品一样打量朱丹,你感受到什么?
小结:看得细致入微,仿佛要从外表看到他的内心;像欣赏艺术品一样打量朱丹,初见朱丹,大师对他投去的目光严苛而又欣赏。
角度之二:从朱丹的举动引起反响的角度看,他的放弃考试让大师惋惜。
(1)随学生交流适时点拨:“闷雷炸响”,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朱丹的一句话震惊了全场,“轰”的一声在人们的心头炸裂,谁都没想到他会拒绝演奏,让人诧异。
(2)追问:从大师的话语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朱丹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他放弃的是什么?
放弃了进入乐团的机会,放弃了自己美好的前途;前途错过了,再也无法挽回。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朱丹竟甘愿放弃自己美好的艺术前途。
角度之三:从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情中体会。
(1)让学生从“一丝悲戚”和“涌出苦涩的泪水”两句中感受“男儿有泪不轻弹”,而今到了伤心处,眼中难以抑制泪水,放弃这次机会他心中多么不舍。
(2)引导学生关注朱丹进入考场和离开考场前取放木笛的语句。从他对木笛的“一取一放”中体会到什么?
小结:两个“小心”,看出朱丹珍爱木笛,热爱音乐,对木笛的视若珍宝表现出对艺术的渴望与追求。
5.这部分作者以对话的方式展开内容,抓住朱丹的动作、神情细致地进行描写。朱丹,一个颇有音乐才华的青年,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在一场决定他前途命运的考试中,毅然选择了放弃考试,默然离场,只因为什么?
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_遇难同胞纪念日。
6.朱丹是为了一场纪念。在朱丹的内心深处,对死难同胞的纪念胜过了他个人的前途、命运,甚至他的生命。在前途与纪念中他选择纪念;他的内心中涌动着怎样的波澜,使得他如此义无反顾?让我们翻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吧。
(1)出示图片:南京_同胞遇难的历史佐证。
(2)出示课件。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被日寇像牲畜一样虐杀。惨绝人寰的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遇难同胞超过300000人。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这是祖国历惨痛的一页,这一天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国殇之日。
(3)学生谈感受:看着日寇兽性摧残中国人的情景,听着这组血淋淋的数字,你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
小结:痛恨日寇,他们侵略我们的国土,虐杀无辜的百姓;同情死难的同胞,为他们生命的逝去感到难过、惋惜;心中充满了悲愤,为我们的祖国曾遭践踏而痛苦;我们要记住历史,要振兴中华。
7.南京_,一段屈辱的历史。朱丹国耻铭记在心,满怀哀痛。所以在欢乐与纪念中他选择了恪守悲伤。考场上他毅然离场,心潮难平,你们体会着此刻朱丹的内心想法,分角色读一读对话。
(1)自由找伙伴练读。
(2)学生展示,大家从他们的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文本的体会与资料的引入,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从而感悟朱丹当时的心情,理解他做出选择的原因。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过渡:朱丹不肯吹欢乐的笛曲,这无声,胜过千言万语。这不为,彰显了他人格的力量,痛楚而坚决。我们感到了他拒绝背后的铮铮豪气。
暮色来临,雪花飞扬,他来到南京_遇难同胞纪念碑前,静静伫立,深情款款地吹奏了起来。笛曲就是他的心曲,你们能听懂他的心声吗?
自由读“入夜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1.此刻,你们听到了怎样的笛声?感受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把你感受到的动笔写一写,和其他同学说一说。
出示课件: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 ,犹如 ;这如泣如诉的笛声是在为 而哭泣,是在诉说 。
【设计意图】借笛声引发想象,表达心声,体会文章主题。
3.这笛声道尽了朱丹内心的悲痛,他对死难同胞的深深悼念,他对日寇累累暴行的控诉,他不忘国耻的浩然正气都凝聚在这幽幽的笛声里,充塞在天地之间。这是他的生命心曲。反复朗读。
4.朱丹不忘国耻,在铭记中砥砺前行。在描写朱丹的笛声时,在这部分内容中反复出现了飘舞的雪花,你们找一找,说一说作者描写“雪”的意图。
(1)学生找到语句,读一读说一说。(小结: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2)点拨:朱丹在石碑前看到了孩子的方阵,为什么描写雪花?
①自己读一读“孩子方阵”这一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②指名读:“曙色萌动,蓓蕾初绽”想象一下是怎样的画面,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小结:稚嫩的生命正在成长、绽开,新的一天正在到来,焕发着勃勃的生机,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生活的希望。
③石碑前看到孩子方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小结:孩子们自发地聚集在纪念碑前悼念死去的同胞,他们像朱丹一样不忘国耻,一样热爱我们的中华民族。
是啊,这莹莹的雪花烘托出了朱丹纯洁高尚的品格,对民族的挚爱之情,也突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这样的环境描写起到了衬托的作用。作者说雪中祭奠的孩子们仿佛是“一片幼松林”。你又想到了什么?
小结:幼松树,这些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他们会成长为坚贞不屈,苍翠挺拔的参天大树。
5.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那浓浓墨色浸润纸张,朱丹一样的人们不忘国耻,爱国情深,父辈的教育也浸润孩子们的心田,流淌在他们的心间。这部分作者用鲜活的比喻写出了朱丹在石碑前看到孩子方阵时的内心感受,他人笛合一,心中厚积的情感都随一曲笛声道出。我们再来读读语句。
再次指名读“入夜──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画面,体会孩子们爱国的举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回读外貌,感悟形象
一曲终了,我们感受到了朱丹的才华横溢,我们知道大师改变了主意,破格录取了朱丹,你们说打动大师的仅仅是朱丹的音乐才华吗?自己读一读,想一想。
1.重点理解: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紧紧握着木笛。
“两个紧紧相握”意思有什么不同?
(1)大师紧握朱丹的手,是他理解了朱丹拒绝演奏的深意,他得遇一位有才华而又爱国的青年,分外激动,他为白天自己的做法深深地致歉。他敬重朱丹,被他具有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情怀打动。
出示课件: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2)朱丹紧握木笛,为自己的选择和举动感到欣慰。
2.手握木笛的朱丹,伫立在莹莹白雪覆盖的天地之间。让我们再来看看朱丹的外貌,让他的形象印在我们的头脑之中。学文至此,你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再读外貌的语句,体会:一袭黑衣,是对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朱丹就像一株梅树傲然挺立,感受到了他的民族气节,爱国深情。爱国情融入他的骨髓,像花开树枝上一样,相伴相生。
【设计意图】在回读中加深对作者描写朱丹外貌用意的了解,体会比喻修辞方法运用的贴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朱丹的不忘国耻,爱国深情。
2.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木笛》说课稿5
教学目标
知识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8个字
能力默读课文,知道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思品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的历史。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查阅资料查阅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一、创设情境,在体验中主动进入文本
1.创设情境:有一个优秀的木笛手(板书:木笛)正在参加一个乐团的考试,经过激烈竞争他进入了终试。在考场上,他抽到了这样一个题目:请从贝多芬的《欢乐颂》和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中任选一首乐曲表现欢乐。但是这一天正逢“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是全中国人民无比悲痛的日子。这位木笛手选择了什么?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请大家打开书,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受文中动人的情景。 2.说一说,此时有什么感受?(生回答)
的确,这是一个令人感动并令人深思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走近故事的主人公。
二、熟读课文,在体会中读懂终试过程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解决字、词、句疑难。 (1)重点生字出示:苛苟(字形区别) 卡(笔划笔顺)绽竞萌顷(读音) 组词:苛刻不苟言笑
(2)词语出示:晕染冷峻悲戚歉疚翩然苦涩 如泣如诉曙色萌动蓓蕾初绽悲凉凄切 脉管滴血正襟危坐不苟言笑
自由读,读准字音“脉管滴血(xiě)”;指名读,想想词语的意思,该怎么读?练读,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哪些词语描写了心情、表情?哪些词语描写了木笛声?
(3)句子出示:
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了一株梅树;
1
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 备注
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烛焰温暖着这声音。 指名朗读;引导学生想象句意,尽可能读出味儿来;个体检测读。 2.边读边想,理出思路,逐渐走近人物。
(本文篇幅比较长,自然段比较多,初读时会感到比较零碎,其实只要静下心来读,就会发现文章叙述的事情很集中,脉络很清楚。)
轻声读课文,理清事情脉络,可以标注自己的感受,看谁能发现问题。自读后与同学交流。
集体交流:
课文以“进入终试—拒绝吹奏,取消资格—纪念碑前吹奏悲乐—破格录取”为线索,32个自然段分为3大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乐团招考条件苛刻,经过激烈竞争,木笛手朱丹进入终试。第二部分(3—23自然段)朱丹抽到了演奏欢乐的乐曲卡片。为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亡灵,他拒绝吹奏,被取消终试资格。第三部分(24—32自然段)其中24—28自然段是朱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冒着漫天大雪吹奏悲凉凄切的乐曲,悼念遇难者亡灵。29—32自然段写的是主考大师也来到纪念碑前,听完朱丹的吹奏后,告诉朱丹他已经被乐团破格录取。(也可以分为四部分)
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描写什么比较多?有什么叙述特点?
请在最能拨动自己心弦的地方细读,读出自己的感动,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问题来。(可以和同桌自由交流)
第2课时
一、如泣如诉,于词语扩散中倾听声音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思绪再次走近那位手握木笛的青年。
1.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悄然离开考场,面对一片荧荧烛光,他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画一画。生读,随机出示:
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烛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2.这曲笛声散见在课文的最后一段的2个自然段的字里行间,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
2
的眼睛,我们都听到了这曲笛声。老师还特地把描写笛声的优美词语摘录了下来,谁来读读这4个词语?(四个词语集中到下部)
出示: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 如泣如诉。
生读,师纠正“脉管滴血(xiě)”。齐读,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师深情范读,引导想象:你好像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
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夜空中回旋,你们都听到了。让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有滋有味再来读读这4个词语。
3.读着这些词语,耳畔听着这曲木笛声,想像一下,青年朱丹就站在你面前。同学们,你们不是有许多问题要问问朱丹吗?
生自由发问:你为什么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音乐?为什么你吹奏的这曲笛声,如此悲凉?你吹奏这曲悲凉凄切的笛声,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朱丹,你在考官面前不肯吹奏欢快的乐曲,为什么现在在这里却吹奏起悲凉凄切的笛声?……
师及时评价,疏导有价值的问题。
二、如泣如诉,于国耻国难中品味泪水
是呀,朱丹,你为何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笛声?你为何而哭泣?你又是在向谁倾诉什么?让我们一齐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走近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
1.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到答案请举手。
(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2.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你对这个特殊日子的了解有多少?生生交流后课件呈现南京大屠杀的画面及配乐:
(解说词: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陷落了。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对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血腥大屠杀。东京在狂欢,南京却在燃烧;东京在庆功,南京却成了人间地狱。侵华日军把南京变成了屠杀场,日军对被俘的中国军人,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对无数的男女老幼用机枪扫射,用火焚烧,甚至用中国百姓的头颅做赌注,展开杀人比赛。)
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要屠杀300000万人,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组血红的数字!(屏幕陆续呈现:) 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 要屠杀300000万人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
3
(其中数字颜色为红色)生齐读这一组文字。 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这是什么? (给足学生时间,学生充分回答,是国耻、国难)
3.南京大屠杀,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今天是我们的耻辱日。朱丹他能吹奏出欢快的曲目来吗?把书拿起,请大家跟老师对读考场上朱丹和大师的一段对话。
师生对读9—23自然段;请一名全班读书好的同学,邀请一名小伙伴再来对读。
三、如泣如诉,于凄凉笛声中聆听倾诉
此刻,朱丹泪流满面,他又能向谁倾诉呢?他披着雪花,漫无目的地走在南京市的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一步步走向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1.临近石碑,他看到怎样的画面?自由读课文。 生回答,出示:
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指名读,评读,再指名读。相机指导,齐读这段话。
2.请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去看,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深情范读:“只见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同学们,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相机评价。还有谁看到怎样的画面?生自由回答。
朱丹看到了这一片荧荧烛光,(板书:荧荧烛光)看到了这片幼松林,看到了这滴滴红宝石般的泪。那么就在此刻,就站在这片烛光面前,朱丹最想干的一件事儿是什么?生回答:吹木笛。
3.是啊,朱丹伫立雪中,从绒套中小心地取出心爱的木笛,抖落了上面的雪花,吹奏起来——(课件播放幽幽的笛声,乐声如泣如诉。)
笛声悲凉凄切,化作了这样一段文字。齐读——出示: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烛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大雪满天,天公落泪。朱丹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吹奏木笛悼念亡灵。他的情感得以宣泄,
4
他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再读—— 生再次齐读。
我们现在听到的曲子就在这段文字里,请你用心地,带着音乐留给你的感觉,带着音乐传达给你的情感,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那是一个怎样的画面,你都看到了什么,你都听到了什么?读出来!
生自由读,(笛声停)指名展示读。
生读后回答,大师被打动了,朱丹被乐团录取了。
四、如泣如诉,于忧郁低婉中印证国魂
1.其实故事并没有结束,那位外国音乐大师一直跟在朱丹的身后,请看课文最后的四个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生读后回答,大师被打动了,朱丹被乐团录取了。
2.显然,大师是被打动了,大师到底是被什么打动使他做出如此的决定? 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是的,这一切,大师看得真真切切。朱丹是一位爱国的青年,所有爱国者他们心中永远都装着国耻,装着死难的同胞,就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是作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中华—魂。(板书:国魂)
3.课件播放小提琴忧郁低婉的曲调,大屏幕出示动态烛光图。在荧荧烛光背景下,文字渐渐显露。
同学们,来,让我们全体起立,吟诵这首小诗。(师生齐——) 不能遗忘
中华民族的一段血泪史 每一朵烛光
代表一个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 这节课就上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