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小编带来大班幼儿园教师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大班幼儿园教师教学教案1
活动设计背景
因本班出现幼儿不刷牙现象;为了培养幼儿讲卫生、爱刷牙的好习惯;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该活动过程。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知道细菌给我们的牙齿带来的危害。
2、让孩子们懂得讲卫生、爱刷牙,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一个健康的孩子。
3、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4、初步了解预防疾病的方法。
5、了解主要症状,懂得预防和治疗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知道怎样保护我们的牙齿并养成爱刷牙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Flish动画故事《熊宝宝拔牙记》,挂图一幅
2、牙型模具一套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1、 开始环节:放映动画故事《熊宝宝拔牙记》,让幼儿观看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2、 基本环节:教师提问引入课题
a、 熊宝宝为什么牙痛呀?
b、 熊妈妈把熊宝宝送到哪里去了?
c、 医生怎么处理的呢?
3、 鼓励幼儿踊跃回答问题,回答问题结束后让幼儿自由讨论,怎样保护我们的牙齿。
4、 让幼儿上台演示自己平时是怎么刷牙的
5、 教师演示正确的刷牙方法
6、 结束环节:教师总结怎样保护我们的牙齿
7、 延伸环节:让幼儿分组进入“娃娃家”区域角扮演牙医和熊宝宝的角色游戏
教学反思
1.对活动过程的反思:(以下方面无论是与否,都应该分析是与否的原因,从而总结经验或提出改进措施)
⑴对幼儿发展的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学习内容幼儿很乐意并容易接受。有适度的自由空间。能通同伴以及教师的互动,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自主发展。
⑶对师幼互动的反思,师幼配合情况欠缺,教师能够扮演牙医让幼儿扮演熊宝宝教学效果会更好。
2.对活动效果的评析。本次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孩子们对牙齿的卫生和健康有了一定的重视。我发现许多幼儿不用提醒也会饭后漱口的习惯,早晨检查牙齿的卫生也改善了许多。
大班幼儿园教师教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拼摆图形,使幼儿感受图形的组合及变化,体验图形面积的守恒。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和判断力。
活动准备
1、正方形盒子每人一个,不同形状的图形每人一份。
2、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图纸,同数量的三角形每人一套。
3、拼摆记录图四张,组合图案两三张,粘板四块。
活动过程
一、给“游乐场”铺地板。拼摆各种不同形状的小图形,感受图形的组合与变化。
1、人手一筐小图形,幼儿拼成大的正方形。
2、提问:你用了几个什么样的图形成了一个大的正方形?
3、教师展示幼儿的操作结果,感受图形的组合。
总结:小朋友用不同数量、不同形状的图形都拼成了一样大的正方形,真能干!
4、幼儿给“游乐场”铺地板。
二、给“游乐场”建大门。用四个三角形拼成不同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其形状不同,但大小一样,体验图形守恒。
1、幼儿用四个三角形分别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请个别幼儿上前演示,说出用什么拼成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一样大么?
2、幼儿交换材料再次操作,感受图形守恒。
问:拼的图形一样大么?为什么?
教师总结:小朋友用了同样的四个三角形拼成了长方形,又拼成了正方形,形状变了,但大小没有变,它们是一样大的。
3、再次用同样的四个三角形拼三角形和梯形,幼儿交流讨论进一步感受图形守恒。
问:三角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一样大么?为什么?
4、总结:四个不同的图形都是用同样的四个三角形拼成的,它们是一样大的。
三、游戏:“考眼力”,巩固强化理解图形的守恒。
1、出示由三角形拼成的一个图案,幼儿观察说出像什么?是由几个三角形拼成的?
2、幼儿在另两副图中找出与一图大小一样的图案,幼儿交流讨论说出原因:为什么一样大?
四、给“游乐场”铺小路。小组合作,商量拼摆出漂亮的造型。
1、展示作品,幼儿说出自己创造是什么?用什么拼成的?
2、给“游乐场”铺小路。
五、在“游乐场”玩一玩,结束活动。
大班幼儿园教师教学教案3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正确表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关系和发型、服装的细节特点,巩固画正面人的技能。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3、加深幼儿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4、感受绘画的趣味性,体会创作的快乐。
5、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请配班老师配合上课。
2、带花边的纸或一次性纸餐盘若干、彩笔。
活动过程:
1、引出教师节,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我们班上有几位老师?你们怎样称呼她们?明天就是教师节了,今天我们给老师画张像,画好后,送给老师好不好?
2、引导幼儿观察教师特征。
教师:现在我们看看王老师的头发是什么样的?(长发、短发、直发、卷发、辫子等)衣服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式?衣服上有什么特点?
幼儿观察、回答。
教师:我们看看王老师的胳膊在身体的什么部位?腿在身体的什么部位?胳膊和腿是怎么动的?再看脸上眼睛的位置等。
幼儿回答。
3、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教师:我们可以画一位老师,也可以画两位老师。要把老师的头发和服装的详细的特点画出来,先画头,再画身体,最后画胳膊和腿,大家都很喜欢王老师,要把老师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掌握人体的结构关系和各部分的比例。
(2)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可以画老师的侧面。
4、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教师:我们来找一找,哪几张画画的是王老师?哪几张画画的是耿老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老师非常喜欢,这是我们教师节收到的最好的礼物,谢谢小朋友们。
活动延伸:开展照相馆游戏,为顾客照像(画像)。
大班幼儿园教师教学教案4
设计意图:
分类是把物体分成各具共同属性的几组,也就是按照一种属性或几种属性把一些物体放在一起。这里所谓的"属性"指的是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粗细、长短、高矮、厚薄以及数量等。分类的结果实际是"集合"的具体形式,它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并获得初步的集合概念。有关"物体的分类"在幼儿园计算教学中占有相当重的比例。分类能力是幼儿认识数和学习计数的基础。依据大班幼儿喜欢探究、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特点,结合幼儿对图形特征的理解与兴趣,我设计了此活动来帮助幼儿理解层级分类,体验内包含关系。在材料的提供上,注意了多样性 ,力求调动幼儿的探索兴趣,并且在难度上也分出层次,满足不同能力孩子的需要。在过程的设计上,主要通过经验回忆、直接地探索、体验等方式来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活动目标:
1、学习按事物的两种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体验类包含关系。
2、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教具:课件;颜色、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圆形图片若干个;学具:帽子、手套、背心图片每人一套活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图形王国,激发幼儿兴趣;
二、学习二次分类
1.观察演示。出示图形,让幼儿观察其特征,想一想如何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组?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幼儿进行讨论。
2.幼儿讨论回答后,教师选择一种分法进行演示,如:将图形分成大小不同的两部分。在此基础上启发幼儿想一想如何将每一部分再分成两部分。教师演示分法。
3.教师小结:可先将图形按形状分,再按大小分;也可先按大小分,再按形状分;
4. 学习对图片作二次分类。
发放操作材料,让幼儿观察图片的外形特征,然后按其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三、 经验迁移。游戏"看谁站得快",进一步巩固幼儿的分析、归纳能力。
四、活动小结,教师对幼儿分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帮助幼儿获得分类经验。
延伸:
提供二次分类板及各种材料纸让幼儿继续学习层级分类(在各种图形的层级分类基础上可引导幼儿扩展到动植物的层级分类)
活动反思:
“二次分类”这一课设计时,我充分把握住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本节课的主目标。为此,我的设计针对学前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表现”的特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数学问题,并在动手实践之时掌握分类的标准,使原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伴随着这求知的过程,使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学会广汲博纳,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学会合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讲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感知数学问题。
多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低年级老师一提问,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的举起来,而到高年级则寥寥无几;低年级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充满了个性;而高年级学生的回答则显得规范、标准,但却单调划一;创新色彩在许多学生身上随年龄的增长在褪色。这一切源自我们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好奇心。
本节课我先利用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牌找座位,让学生初次体验到按指定标准分类,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从中体验到成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创设实践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分类”这一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接触到,只是无意识的成分多一点。若老师简单地给出这个名词,在每次分类时,不断提出分类的标准,那么分类的过程(可能会)显得更为简洁,分类的结果可能显得更为准确。学生作为容器也完全能够顺利盛下这些知识,但是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及其精神被忽略了。
在本节课中,我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大量感性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出分类的标准,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正是在这空间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受到同类物体在不同标准下的分类所产生的不同意义和作用。教学中我充分抓住学生“好动”这一特点,在不停的分一分、说一说的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给予孩子们“好表现”的机会,培养孩子们合作交流的意识。
作为个体的学前班学生,喜欢表现自己,这一点较其他年级学生而言是显得最强烈的。在这节课中,我没有生硬的讲解和周详的演示,而是把小组那一块空间作为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在汇报演示,在介绍解说的表现过程中,学生袒露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发散思维和语言得到了训练,感性知识在一次合作、交流当中上升为理性知识,一次次的自我表现,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利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合作意识的形成,创新意识的拓展。
四、注意张扬孩子们个性。
数学学习与其他学习一样。都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的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看法。面对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分类、整理方法。在教学中,我并没有框住学生思维,反而是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自己的习惯去分类,体会分类的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用稚嫩的眼光去划分世界。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张扬其个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还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不足:对于时间安排上我是前松后紧,所以有一个习题没有进行完。以后在教学上我一定先预设好每一个环节让课堂更完美。
小百科:分类,是指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语出《书·舜典》附亡《书》序:“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汩作》。”
大班幼儿园教师教学教案5
活动目标:
1、幼儿会根据实物图片用三句话讲出图意。
2、幼儿会根据各种实物图片的内容列出算式。
3、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实物图片若干张;分组活动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复习顺数,按要求数数。(从4—13、17—29、56—65)
2、碰球游戏,复习9的分解组成。
二、基本部分:
1、依次出示实物图片,教师启发幼儿逐幅观察图片,并用自己的语言讲出图意。(用三句话讲述)例:树上有5个苹果,掉下来3个,树上还剩下几个?
2、请幼儿列出算式,并把算式读两遍。
3、分组活动:
第一组:看花瓣颜色记录。第二组、第五组:看算式写答案。
第三组:圆点涂色记录。 第四组:看图填算式。
第六组:看图编应用题。
三、结束部分:
活动评价。
(1)请玩第六组活动的幼儿讲述活动结果。
(2)表扬活动时遵守规则的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