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一门学问,叫史学或历史学。也可以用“历史”一词代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有关历史的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精选西方文明历史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理解拜占庭帝国对中西方文化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辩证看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罗马法律,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探讨拜占庭帝国强盛、衰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若干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及探索的空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这个曾极度繁荣的古老帝国,感受它的辉煌,了解它的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展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2.教师提问:拜占庭盛极一时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东西文明交汇,互相影响。
3.教师讲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
4.材料展示:《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5.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查士丁尼法典》的概况。《罗马民法大全》包含哪几部法律?
提示: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典》。
6.问题思考:如何评价《罗马民法大全》?
提示:《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目标导学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展示:《拜占庭帝国的衰亡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2.教师提问:拜占庭皇帝为什么会求助于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援助?结果怎样?
提示:原因——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结果——东征的十字军不仅没有给拜占庭以军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
3.教师提问: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穷兵黩武,四处征讨,国库空虚,财尽民穷;②外族势力入侵。
4.问题思考:从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教训?
提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导致文明衰落。我们坚信宽容开放的中国一定会更加繁荣,更加富强,未来的中国会更美好。
5.拜占庭帝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许多不同种类、不同特点的文化,它们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当然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是完美无缺的,所以要求我们有一种对待文明的正确态度,学会包容、吸收和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不断进步。
板书设计
1.《查士丁尼法典》:目的、内容、《罗马民法大全》的意义
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原因、时间、对文化的影响
精选西方文明历史教案优秀范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西欧城市复兴的时间、区域,城市争取斗争的常用方式;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过程;了解大学的兴起、大学自治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等
过程与方法: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的层层分析中,学习掌握从图片与史料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世纪市民追求人生自由、争取城市自治的勇气,感悟“走出中世纪”来自于“人”本身的推动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教学难点: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多数人认为中世纪的西方文化相比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说是一种倒退,中世纪意味着落后、腐朽、禁锢和迷信。实际上,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刚刚诞生的城市成为中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为什么城市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材料展示:乔治出生于中世纪意大利乡村的一个农奴家庭,从小跟着邻居学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艺。今年20岁的他打算与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结婚,却遭到庄园主詹姆斯的反对,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辈那样的悲惨生活,他想改变。
2.教师提问:乔治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试着描述一下乔治父辈的悲惨生活。
提示:封建庄园(乡村);关键词:缴纳租税、承担杂役、无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
3.教师提问:请你给乔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么做呢?
提示:逃往城市。
4.教师过渡:“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这是怎么回事?城市难道有不受封建领主控制的特权吗?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又是怎样工作的?
5.教师提问:西欧城市复兴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其中兴起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有意大利北部、法兰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区等。
6.教师提问:这些新兴城市有什么特点?
提示: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城市规模很小,人口较少。
7.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1)城市居民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2)法兰西琅城市民起义是怎么回事?反映了什么?
(3)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么?
提示:(1)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2)反映了城市的兴起使封建经济开始解体。(3)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8.问题思考:在自由城市里,市民和领主之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
目标导学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教师提问:如果乔治成功逃往城市,他凭借一手剪裁的好手艺就能够在城市继续生活下去吗?
提示:按照惯例,农奴在自治的城市里住满一年零一日,他就是自由民(市民)了。
2.教师提问: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提示:①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②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
3.教师提问:市民阶级中分化出了哪些人?从中逐渐产生了什么新的阶级?
提示: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4.问题思考:这些城市的兴起有何意义?
提示: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5.拓展延伸:乔治打算开一家裁缝店,你觉得初来乍到的他能立即开起来吗?
提示:他不能随意开店,需要加入一个叫“行会”的组织。行会内部的首脑称“行头”,基本成员即作坊主称“行东”,行东以下为“帮工”和“学徒”。乔治需要从学徒做起,在学艺期间要向行东缴纳学费,并为其做家务劳动,期满后可升为帮工。帮工要在行东作坊里帮助工作数年,领取少量工资,经行会考核后才能独立开设作坊。
6.问题探究:
(1)城市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城市重新兴起是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欧洲文明有重大影响。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新的等级——市民阶级,这些市民的经济力量、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还在稳步提高,这就意味着国家日后要更加重视和支持这些人的利益。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城市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旧制度瓦解。
(2)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对比:
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 | ||
| 乡村(封闭) | 城市(自由) |
构成(主体人员) | 封建庄园(封建主和农奴) | 自由民(市民) |
社会关系 |
封建主(提供土地、奴役剥削) | 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拥有人身自由 |
经济特点 | 一切产品用于自身消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产品用于交换、出卖(商品经济) |
目标导学三:大学的兴起
1.教师讲述: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
2.问题思考: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大学的教育自主权表现在哪里?
提示: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3.教师提问:国王和教皇对待教育的态度怎样?
提示:国王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
4.教师提问:你对中世纪西欧大学的课程设置有何看法?
提示:中世纪大学生须先上基础课程,它们是: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进入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和神学。这说明了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课堂总结
从法兰克王国到强盛的查理曼帝国和德、意、法三国的雏形,从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到自给自足的西欧庄园和那规模不大但却有着“使人自由”的空气的城市,我们看到了西欧文明前进的脚步。
板书设计
1.城市争取自由和自治的斗争
2.市民阶层的形成
3.大学的兴起
精选西方文明历史教案优秀范文三
一、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东方的诱惑(即原因和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即经过),走向会合的世界(即影响)。本课内容在世界近代史教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理顺前后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
联系: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整个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人类文明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当今世界的航海业相当发达,你们知道人们进行远洋航行都是为什么吗?
生1:国与国之间的海外贸易是当今航海业的重要内容,有许多集装箱就是靠十几万吨大轮船通过航海运到目的地的。
生2:科学家进行海洋科学考察,也是现代航海业的重要方面。
生3:一些军事大国的军舰、潜艇为了称霸,日夜在大海上航行,构成了世界航海业另一方面的内容。
师:同学们列举的这三个方面都不错。如果我说500多年前有人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驾驶简易帆船,到一个传说的地方寻找黄金,不知大家信不信?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开辟新航路》,来验证这个传说。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开辟新航路 [推进新课]
1.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想想议议:
师: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航海家,具备了怎样的条件,你才能够远洋航行呢?
生1:我需要一艘能抵抗大风大浪的船,而且这艘船上还装有指南针,不至于在大海上迷失方向。
生2:还需要有识地理的学者,给我们的远航指点迷津。
生3:要有充足的物质基础,能保证航海过程中的各种必需。
师:说得好。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大家的看法吧。
师:以上四个方面的条件,说明当时西欧人已具备了远洋航行的可能性。请同学们再来想一想,假如你们是当时西欧的各阶层人士,你们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呢?
生1:我是贵族,连睡觉做梦看到的也是东方无数无尽、各种各样的香料,那是多么地让人心旷神怡!
生2:作为商人,赚钱是我的追求。《马可·波罗行纪》说古老的东方“黄金遍地,充溢于野”,快到东方去吧,哪怕路途再遥远,路途再艰辛!
生3:可恶的奥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了我们多年来的东西方商路,对我们征收重税,甚至还劫掠我们的商品。难道我们还要继续在此受辱受剥削,难道除了这条路就不能通往东方么?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代表了当时欧洲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反映了他们的呼声。现在还是来总结一下吧:
师:至此,可以说新航路的开辟万事俱备,只欠水手。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伟大的航海家勇敢地走在了探寻新航路的最前列。
2. 探寻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角色扮演:
师: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这些航海家们在500多年前走在了探寻新航路的最前列。今天,我们来亲身体验新航路开辟的历程。现在请第1、2、3、4小组分别代表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四个船队,讲述你们的航海历程及其中的艰险。看哪个队讲得。
生1:我们是迪亚士船队。1487年7月,我们奉葡萄牙国王之命,率3艘探险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踏上了驶往印度洋的未知之路。当船队到了南纬33度的地方时,突然遇上了风暴,在海上漂泊了13个昼夜。船队已在风暴中绕过了非洲的最南端。于是船队改变航向朝正北航行,几天之后果然看见了东西走向的海岸线和一个海湾(今南非的莫塞尔湾)。但船员们都不愿继续东行冒险,船长只好率船队返航。返航途中接近一个伸入海中的海角,不料风暴再次降临,海面巨浪滔天。船队在风浪中经过两天奋力拼搏,才绕过骇人的海角,驶进风平浪静的非洲西海岸。望着令人生畏的海角,船长将它命名为“风暴角”。1488年12月,船队回到里斯本,船长向国王裘安二世描述了自己的探险经过和命名为“风暴角”的海角。国王认为,绕过这个海角就有希望进入印度洋,到达朝思暮想的黄金国印度,于是就将“风暴角”改名为“好望角”,并一直沿用至今。此后,好望角就成为欧洲人进入印度洋的海岸指路标。
生2:我们是达·伽马船队。1497年,船长达·伽马率4艘帆船,160名水手从里斯本出发,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南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前进,进入印度洋,到达非洲的莫桑比克,然后由阿拉伯人领航,顺利渡过印度洋,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返航时,我们带回了大批香料、象牙、丝绸、宝石等物品,带来的收益高达航行费用的60倍。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收获!
生3:我们是哥伦布船队。1492年8月8日,船长哥伦布率领3艘帆船,从帕洛斯角起航。9月6日,远征队驶入烟波浩淼的海洋。很幸运,一路顺风,但是,随着一天天、一星期一星期的过去,船上的人们烦躁不安起来。为了平息他们的忧虑,船长发布了有关已行航程的假消息。10月7日,发现了飞鸟,但在地平线仍没出现陆地。船长也焦虑起来,这时已西航很远,按他的计算,应已见到日本。10月9日,船长许诺要是三天内再看不到陆地,就返航。恰好在三天期满前,人们发现了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船长命名它为圣萨尔瓦多。船队终于到达古巴、海地。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达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印度人),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
生4:我们是麦哲伦船队。1519年9月20日,船长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率领一支由5艘大帆船和265名水手组成的探险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沿南美洲海岸南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人命名为“麦哲伦海峡”),进入另一片辽阔的海洋。沿途风平浪静,航行很顺利,麦哲伦高兴地把这片海洋称为“太平洋”。在横渡太平洋时,船队经历了严重的缺少食物和淡水的困难,一些丧失希望的人曾经发动反对麦哲伦的叛乱,叛乱的首领被麦哲伦抛在途中的荒岛上。1521年3月,船队终于到达了菲律宾群岛。船队在这里得到了补充。可惜的是船长麦哲伦在干涉岛上内部战争时,被当地的土著人杀死。其他船员逃出后继续航行,绕过好望角,直到1522年,才回到西班牙,这时只剩下一艘船和十几个人了。
师:各位代表都不错,讲解清楚,生动形象。同学们,新航路的开辟圆满完成,你们也经历了狂风巨浪的洗礼,感受了前人伟大的胆识和气魄,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呢?
生1:我们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生2:这些航海家的动机是攫取黄金和财富,一点也不高尚;所到之处进行殖民占领和掠夺财富,这是一种罪恶。师:两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是啊,他们在探索中的坚毅勇敢,百折不回的精神令人钦佩;他们探索的结果既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又给许多地区带来了灾难。我们在认识这些历史人物的时候,在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的时候,不能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而应该客观、全面地进行辩证的评价。
3. 与世界会合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再来想一想,新航路开辟的完成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生1:给葡萄牙、西班牙带来了巨大财富,两国因此发展成为欧洲富国。同时,它们把大量的黄金白银,运回欧洲,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生2: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并加强了同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的联系,开始改变了各地孤立、封闭的状况,使世界真正地连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真正的世界历史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生3: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贸易数量和品种也急剧增加,世界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一句话,它促进了全世界各地区贸易的迅速发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生4: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用行动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生5:据我所知,哥伦布每到一地,都插上西班牙的国旗,宣布归西班牙国王所有,还残酷地杀害了无数的印第安人。可见,新航路的开辟过程,其实也就是西班牙、葡萄牙残酷的殖民扩张过程,也是印第安人的灾难。
师:(小结)刚才几位同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比较全面地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理有据,真不错!当然,哥伦布等在殖民地进行的不义战争和屠杀印第安人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必须以事实为根据,要把哥伦布死后西班牙对拉美殖民侵略的暴行,同哥伦布本人的活动区别开来。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节课还要作进一步的讨论和学习。
[延伸新课] 阅读下列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航海组织和任务对照表
船队性质 经费来源 航海目的 船队成员 扮演角色 中国 皇朝特遣船队 国库支付 宣扬国威官吏、士兵、水手、工匠 外交使团 欧洲 私人航海探险队 股份公司和私人集资为主,王室赞助 探险,寻找新土地、黄金和香料 冒险家、投资商、水手、工匠 殖民者、通商者、海盗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明清时期的远航事业与西方相比,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答案要点:中国方式的航海规模庞大,以宣扬国威为目的,造成了重大损耗,再加上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航海事业每况愈下。欧洲方式的航海,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远洋事业蒸蒸日上。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主题:关于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我国史学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交往作出特殊贡献的人物;有人认为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对印第安人来说是邪恶的化身;有更多的人倾向于“进步与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上的客观进步性。你认为哪一种观点合理?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看法。
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目的 1
查找相关材料 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或向学生提供相关材料
1. 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3. 会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的
方法 2
根据材料,理清观点 指导学生结合材料提出
观点 3
阐明观点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 点评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 通过观看课件和课外收集资料,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了解其原因; 总结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回忆已学知识,透过变化的现象看到本质,培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课前调查、查找资料,及学生自主课堂展示(辅之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 通过整理和归纳材料,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变化的原因,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随着西方的文明冲击,中国社会逐步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感受祖国发展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三、学习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且本课与人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一定的体会感受,通过使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和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难点在于这些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背后的原因,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探讨影响这些变迁的因素。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已学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资料 教案
六、教学过程设计(预计用时1课时)
(一) 导入 近现代的历史,相对来说是大家比较熟知的,同时对我国而言近现代也是一段风雨激荡与众不同的历史。古老的中国在西方的不断入侵下,开始了由传统向近现代的转变。这一转变既可以从改变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等大事中体现,也可从平凡人的社会生活中体现。本单元题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他既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等大变迁的外在表现,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近现代史。本单元共三课内容分别讲述了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的变迁。接下来就让我们学习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二) 新课讲授
1. 过渡:师:本课题为“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重点讲述了人们衣、食、住和风俗的变化,关键在于一个“变”字,今天我们任务便是要认识近现代以为这些方面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在这之前,我让大家分别就本课的相关内容做了些调查,接下来就请两位同学就你们自己选择的方向,来做出展示。
2. 学生活动(展示1: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3. 点评及提问探究环节
问题一:为何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的服饰五花八门? (学生作答)
答题要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及地区差异性 传统向近现代转型的动荡
问题二:为何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十分朴素,单一?
答题要点:政治:_的影响(_) 经济:物资匮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思想:社会主义的革命文化教育,勤俭节约的风尚 外部:“一边倒”外交政策,受苏联影响较大
4. 学生活动(展示2:近现代社会风俗的变迁)
5. 点评及提问探究环节 问题三:为何近代社会人们的风俗发生巨大变化?
答题要点:
外:鸦片战争后,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影响
内: 近现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推动中国风俗近代化 近代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推动 思想解放运动
问题四:除此之外,近代以来还有那些习俗发生了变化?(学生作答)
6. 表格总结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 探究:近代以来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思路:
1、外部:西方物质文明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2、政治体制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3、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4、思想解放的作用
5、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 ······
6、教师课后总结,布置作业
(三)板书设计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的变化
1.衣
2.食
3.住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掌握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相关问题的了解和探究,掌握历史的看待问题的方法,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材料,认识到历史材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经历,深入分析和理解,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明确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难点】
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展示实业群英榜:棉纱大王-荣宗敬,面粉大王-荣德生,火柴大王-刘鸿生等,请学生说一说关于他们的故事,并总结:有人说我国近代的这些民族实业家特别令人敬佩,他们是在寒风冷雨交加中守着那份坚持和执着,努力创业,那么这些民族实业家到底经受了哪些寒风冷雨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
教师提问:说到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离不开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请同学们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前两课所学,猜想近代中国民资的发展有哪些寒风冷雨?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后来随着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的形成,又受到官僚资本的排挤和打击。
接着教师展示三则史料,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外国资本主义通过哪些手段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 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 利用特权,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民族资本主义在市场和原料供应方面受到巨大压力。
(3) 发动侵华战争,直接摧毁民族工业。
(三) 本国势力的压迫 过渡:除了外国势力的剥削之外,本国势力不断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请同学们阅读史料,找出他们用哪些手段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1) 清政府不承认民族工业,认为是异端,驱逐和收取苛捐杂税。
(2) 国民政府大举内债、滥发纸币,严重影响民族工业发展。
(3) 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收买、敲诈、没收等方式吞噬民族企业。
学生初步理解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后,教师设置情境:假设你是当时的民族资本家,面对外国势力的剥削和本国势力的压迫,你怎么办?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做补充,最后教师总结: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哪怕前路艰辛,仍然不懈斗争,他们是中国近代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相关文章:
1.欧洲历史
2.世界古代重大历史事件
3.中国文明
4.高三历史: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100个重要事件
5.高考历史西方重要国家知识点
高中高一历史教学教案范例三篇
上一篇:精选西方文明历史教案优秀范文
下一篇: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戊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