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本课是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主要知识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起看看八年级上册历史岳麓版教案!欢迎查阅!
八年级上册历史岳麓版教案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本课是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主要知识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发动对根据地的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导致西安事变最终爆发,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性,同时又理解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和目的,为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培养学生从视频中捕获信息的能力;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采用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
3、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案:
(1)、九一八事变是本课的第一个重点。
方案:学生观看视频,然后回答。
教师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由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通过出示阅读蒋介石的密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东北很快沦亡的原因。
(2)、西安事变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同时又是难点。
方案:通过观看西安事变的影视资料,让学生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出西安事变。引导学生分析西安事件背景、时间、过程、结果、意义。通过讨论: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博大胸怀。
二、说教学方法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视频再现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从中获取相关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与兴趣,使他们融于家乡、融于历史、融于国家的命运,并以此产生共鸣。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指导: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主要培养学生以下能力: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透过现象分析实质的能力、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用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从视频、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视频音乐片段。这首歌曲中“我的家”是指哪里?是什么事情使东北发生了变化?是谁使得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学生回答)
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东北人民赶走日本侵略者,重返家园的渴望。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苦难的历史。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大屏展示)1931年9月18日,是一个炎黄子孙不能忘记的日子,是一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日子。
学习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 “九一八”的一段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大家捕捉这样的信息: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播放《九一八事变》视频)
教师:引导分析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大屏幕展示)
学生回答
教师:面对日本的侵略,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不会无动于衷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驻守沈阳的东北军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蒋介石的态度怎样呢?
学生回答。(大屏幕展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教师:由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了沈阳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4个多月后,结果怎么样?
学生回答(大屏幕展示东三省沦亡)
教师: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又是如何对待我们的同胞呢?(大屏幕播放日本罪行图片)
教师引导分析: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教师:面对日本的野蛮侵略。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做的?(展示大屏)
引导学生归纳:东北军和当地人民组成了义勇军,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这时涌现了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等一些抗日英雄。谁能讲一下抗日英雄的事迹。出示嫩江之战材料。
二、西安事变
教师指图说明:东三省沦亡后日本侵略者在长春建立什么政权?有什么企图?
教师:动画演示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日本侵占东北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爱国者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下面我们开看一段,西安事变的视频资料
教师:西安事变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发生于什么时候?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结果和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
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山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大屏幕展示)利用图来进行小结,将知识落实到图中简化知识点。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亡。而东北人民不甘心做亡国奴英勇抗敌,涌现了抗日义勇军和抗日游击队两支主要的抗日队伍。日军侵占东北后,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企图将东三省从祖国的版图中分裂出去,接着又向华北进攻,华北危急,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教师:学习了本课内容,有没有哪些历史事件让你印象深刻的?有没有哪些历史人物令你感动的?我们能忘记这段苦难的历史吗?
学生回答。
教师: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要以史为鉴,勿忘国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课堂练习。创新与探究练习册
五、说板书设计: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地点:东北沈阳
3、过程: ①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
②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5、结果:东三省沦亡
二、西安事变
1、背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过程: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逼蒋抗日
3、结果:和平解决
4、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八年级上册历史岳麓版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课描述了向工业文明迈进的中国,在经济、民族关系、政治制度及对外关系方面的表现。前三个框题是从我国内部体现明清时期的繁荣及繁荣背后的危机,而来自海上的挑战是从外部揭示古老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来自海上的挑战即承接前面内容是我国内部矛盾的一个体现,也是外部矛盾的一个切入点,所以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本册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程标准: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6-4 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传教士与殖民者东来等史实的分析,知道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对海外探索的态度。
2.过程与方法:学习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传教士东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感受明清时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马戛尔尼来华等事件的分析,理解同一时代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
难点是:如何理解古老的中国在明清时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正值青春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想象力、创造力,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他们对本节课中历史人物及事件有初步的了解,但还缺乏对历史事件纵观的评价能力和横向的比较能力。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考虑学生的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我采用了互动式、讨论式、体验式及谈话法等。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禀赋和潜能,我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
1.读图分析法,即联系图片资料以及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2.合作学习法,即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学习,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群体讨论,使问题得到拓展和延伸。
4.情景模拟法,学生通过再现历史情境,培养表演能力,也为深入的探究做好准备。
师生准备:为使本节课高效率、大容量、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师收集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同时,指导学生查阅报刊、杂志、图书、网络等资料,了解郑和、乾隆等历史人物以及郑和下西洋、台湾、澳门等事件的一些情况。
教学环节:为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围绕上述构想我将本课设计为以下四大环节:
1.展示探究主题,形成学习氛围。课前播放歌曲《中国心》及探究主题激发学生兴趣并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本节课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2.图片竟猜,导入新课。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猜其中的人物和事件。生说,师配合说其意义。图片的选择是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目的是回顾明清时期西方发生的变化,进而承转到这一时期中国仍在原有轨道继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导入新课课题。这样不仅使学生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将中国放到世界大背景中去了解、探讨。
3.师生互动,验证历史。新课内容的四大案例我是按三大板块来处理的。
(1)海外探索的尝试。郑和下西洋的内容首先让学生看段视频,感受郑和当年航海的壮观场面,随即读郑和下西洋航海图,让学生模拟旅行,重温郑和当年的航海历程,师课件演示,学生说时间、到达的地方。这样,师生互动、学生乐于参与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接着,通过史料分析,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意义、结果及被禁止的原因。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评价这一史实对我国今天改革开放的意义。通过与当今实际相联系实现了《历史与社会》“以史为鉴”的目的。
(2)文明与野蛮交织。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同其他亚、非、拉国家一样也处于文明与野蛮交织的情况。让学生分两组探讨传教士与殖民者的东来对中国两方面的影响。先向学生展示利玛窦、郎世宁的地图、绘画、圆明园设计图让学生感受西方先进的文明。随着《七子之歌》的播放,让学生讲述澳门被侵占的过程、台湾被侵略及收复等事实。这样,学生在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表格,指导学生列举史实,分析、总结新航路开辟后给中国科技、经济等领域带来的挑战。本环节内容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对图文资料中史实的分析,学会论从史出,以史导论的方法,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3)逃避挑战,逐渐落伍。马戛尔尼访华的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小品及三个问题的探究来感受清统治者和外来侵略者的不同态度。本环节学生从身临其境的表演体会统治者政策制定的原因,为下一步的深入探究做好准备。
4.巩固总结,拓展延伸。通过板书小结,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四个案例对中国的影响。两个问题的探究,是本节课的拓展,一是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将中西方发生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中国落后的原因,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为明清统治者出谋划策,培养创新思维。“历史的启示”是帮助学生学会“以史为镜”,要有危机意识、要有开放兼容的思想、还要把握住历史的机遇……最后让学生做简短的演说,“21世纪未来社会的主人我们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什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升华本节课的主题。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积极创设学习情境,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评价能力及正确的历史观为目的,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为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在情境中升华,在交流中感悟,培养多种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
八年级上册历史岳麓版教案3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
(1)比较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规模和结果。
(2)用历史、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课程。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以哥伦布为代表的新航路的开辟,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历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更是隐含了中国历史命运兴衰的征兆。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学会运用历史规律和途径去联系、分析社会现状。
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和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有效的信息。
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下,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4)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比较感悟郑和的爱国精神、科学创举精神和睦邻友好精神。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难点是:如何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二、教法分析
本课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方式,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法分析
1.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为主,进行讨论和辩论。
2.收集相关材料、图片和影视资料等,训练学生掌握从多种资料中采集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达到以上目的,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视频导入新课。
2.问题引领,合作探究。
问题:“有人认为郑和比哥伦布伟大,有人认为哥伦布比郑和伟大”,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我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这个题目。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归纳、整理,将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进行比较。本活动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去记忆、扩充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知识,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集材料、比较分析的能力。
利用表格导入第二个问题,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无论从航海规模、时间、范围、技术相比,哥伦布都是郑和的手下败将。但是,一说起世界航海史人们记得的却是哥伦布、麦哲伦,在国际上,郑和的知名度根本无法同他们相比,以至被人称为“水过无痕”。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本活动采用辩论的方式进行,我将学生按同意和不同意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选一名学生做主持人,两组学生分别将自己准备的资料加以整理,准备足够的证据,每组派三名代表阐述各组的观点,并由主持人最后陈述,教师也随时补充一些相关的资料。
设置本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口头表达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历史问题。本题不需要有统一的答案,最后我陈述自己的观点,来小结这部分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主义教育,以达到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的目的。
3.感悟历史,交流反馈。
郑和精神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我以情境分析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感悟、体会,提升自己的情感。
情境一
当19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百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的节日,但最终因受到拉丁美洲人们的坚决反对而作罢。
情境二
在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人们开展纪念郑和的活动。(展示图片,让各小组选取其中一个情境进行探讨。)
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事物和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
4.主题升华,情感飞扬。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中国现代海军装备图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加强对现代海军建设取得成就的自豪感和对中国经济腾飞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决心。
五、教学反思
师生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教师的总结中结束课程。我们不仅要缅怀郑和的爱国精神,还要为国家繁荣昌盛、为世界的和平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课后写一篇小论文,谈谈自己今后将如何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束语:本次探究课是通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辩论等一系列教学环节进行的。师生各司其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由此,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高中历史第一课教案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历史岳麓版教案
下一篇:川版历史九下教案